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5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大亚湾夏、冬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5-08和2015-12大亚湾海域的调查数据,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夏冬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39属102种,其中硅藻70种,甲藻27种,金藻和绿藻分别为2种,蓝细菌1种。浮游植物丰度夏季波动范围为(0.80~42.43)×10~6个/m^3,均值为10.70×10~6个/m^3;冬季波动范围为(0.13~43.80)×10~6个/m^3,均值为7.24×10~6个/m^3;浮游植物丰度组成夏季以硅藻为主,占总丰度的97.51%,冬季则以金藻和蓝细菌为主,占97.41%。夏季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柔弱拟菱形藻(Pe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冬季优势种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冗余分析显示,影响大亚湾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夏季为透明度、氮磷比、温度和盐度,冬季为盐度、pH、温度和亚硝氮。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的4个季度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和叶绿素α浓度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近海蓝圆鲹渔场的分布,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立各环境因子的适应性指数模型,分别采用最大值法、最小值法、算术平均值法、几何平均值法按季度建立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le Index,HSI),并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环境因子适应性指数模型准确,从各因子模型中计算可得出不同季节的各个因子的最适值,各模型因子拟合准确,均呈单峰分布。不同季度栖息地指数模型构建方法不同,其中春季采用最小值法,夏秋冬3季采用算数平均值法。模型分析发现渔场有明显的季节变化,HSI的高值区分布在离岸较近水域。模型准确率超过70%,表明该栖息地指数模型能够较好的分析拟合南海北部蓝圆鲹渔场。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陆架区底层渔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种类丰富度和渔获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渔获种类数以湛江断面最多(405种),汕头断面最少(337种)。种类数随水深变化呈非对称正态分布,以40—80m水深组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空间分布与种类数基本一致。在总渔获物中,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3大类群重量组成比例为80:12:8,在断面分布上,组成比例鱼类以珠江口断面最高,头足类以湛江断面最高,甲壳类以阳江断面最高。在水深分布上,鱼类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占比在40—100m水深较高,甲壳类在10—20m浅水区最高。鱼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有6种,其中,深水金线鱼主要在90—120m水深占优势,黄鳍马面鲀在60—90m水深占优势,条尾绯鲤在60—120m水深占优势,单棘豹鲂鮄在120—200m水深占优势,六指马鲅在30—60m水深占优势,龙头鱼在10—30m水深占优势。鱼类渔获率断面分布以珠江口和粤西海域较高,汕头海域最低;水深分布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渔获率以粤西和珠江口海域较高,粤东海域较低;在100m水深范围内,渔获率随水深的增...  相似文献   
14.
采用 4 0 4 ◇/2 0 0mm底拖网 ,在南海北部进行进行 2 0 0nmile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调查 ,测量其渔获 11种经济鱼类的体长数据 ,统计其没达到最小可捕规格所占比例。结果表明 ,渔获中未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比例很大 ,北部湾 ,带鱼、短尾大眼鲷和白姑鱼四季平均未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超过 30 % ;海南岛以东 ,花斑蛇鲻、带鱼、短尾大眼鲷、长尾大眼鲷和白姑鱼未达到最小可捕规格的幼鱼超过 30 %。同时提出了改进措施 ,即保留该网型 ,放大网目尺寸或将放大后的囊网网目改为方形网目 ;淘汰该网型 ,改囊网网目为方形网目、网目尺寸符合国家标准的四片式拖网网型。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实施休渔前 1997~ 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资料 ,以及实施休渔后 2 0 0 0~ 2 0 0 2年2 0 0nmile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调查 (南海区 )最新资料 ,综合分析南海北部实施休渔前后多齿蛇鲻资源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 ,实施休渔后 ,海南岛以东和北部湾多齿蛇鲻渔获率分别提高了 5 7.75%和 84 .38% ,并呈现出自然的季节变化 ,渔获群体一龄鱼以下比例减少 ,一龄鱼以上比例增加。并讨论了资源养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多齿蛇鲻的资源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南沙西南陆架区春秋两次调查的最新资料,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多齿蛇鳎的资源变动状况。结果表明,其渔获率、资源密度、资源量从1990-1993年的25.01kg/h、277.69kg/km^2、24031.19t变为2003年的7.13kg/h、93.14kg/km^2、6226.05t,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都是春季高于秋季,其密集分布水深,1990-1993年,春季为111~120m,秋季为101~110m,2003年,春季为131~140m,秋季为111~120m。渔获群体组成无论渔获体长范围和体长优势范围,都是1990~1993年比2003年大,目前渔获中Ⅰ龄鱼占多数,其现存资源量仅为原始资源量的25.21%,表明该鱼种资源已严重衰退。文中一并讨论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5年1~5月从南海北部陆架区水域采集的蓝圆(Decapterus maruadsi,Temminck & Schlegel,1843),测量样本矢耳石长?宽?周长?面积?长宽比?圆形趋近率?矩形趋近率?成形系数等形态学参数,分析耳石形态特征,构建耳石形态代表性参数与叉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该调查所采集的蓝圆耳石呈长梭形,有基叶?翼叶和主间沟,背部的脊突较腹部的叶突明显,中央听沟深且明显.经主成分分析,耳石长?宽?周长?面积?最大半径?最小半径?最小外接矩形面积7个特征为其蓝圆耳石的主要形态特征.蓝圆耳石主要形态特征与叉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均适合对数函数;蓝圆耳石主要形态特征参数随叉长增长呈稳定增长趋势;耳石主要形态特征参数随体质量的增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耳石各形态特征参数中,耳石外接矩形面积增长最快,最小半径增速最慢.矩形趋近率?圆形趋近率和成形系数变化不显著,轮廓变化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8.
2021年5月于南海中层渔业资源调查中采集保存鱼类样本1尾,依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克氏蛇牙龙鰧(Kali kerberti)。蛇牙龙鰧属(Kali)隶属于鲈形目,叉齿鱼科,其突出特征为:体延长、侧扁,口大;前颌骨和齿骨具齿2行,内列齿向后弯曲、獠牙状;下颌前端联合处未骨质化;体裸露、无皮刺。克氏蛇牙龙鰧鉴别特征为:颅骨脆弱,上下颌弯曲、具鳃耙;前颌骨内列齿和齿骨中列齿显著延长、獠牙状;前颌骨内列齿5~6枚,其中4~5枚獠牙状齿;齿骨内列齿4~5枚。该调查首次在南海采集到蛇牙龙鰧属克氏蛇牙龙鰧,为南海的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可为南海叉齿鱼科鱼类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78种(含变种与变型),其中硅藻门209种,甲藻门157种,蓝藻门9种,着色鞭毛藻门3种。该海区的主要优势种有翼鼻状藻Proboscia alata、翼鼻状藻纤细变型Proboscia alata f. gracillima、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短角弯角藻Eucompia zoodiacus和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等,各断面优势种差异较大,仅佛氏海毛藻在4个断面成为优势种。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0.63~1 430.04)×104个/m3,平均为76.20×104个/m3,丰度较高的站点主要集中在湛江断面D近岸站位和汕头断面H。春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06~5.56,均值为3.99。冗余分析显示,影响南海北部陆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活性磷酸盐。南海北部陆架海域浮游植物基本呈现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特点,水温和盐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