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196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东海区大陆海岸带作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揭示海岸带开发强度演变过程与规律,推动海岸带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故文章以东海区大陆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20年7期海岸线与土地利用数据,揭示东海区大陆海岸线、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强度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岸线平均移动速率为32.34 m/a,北部区域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43.54 m/a)大于南部(20.23 m/a)。杭州湾南岸区域在多个时期内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最快,厦门-漳州区域的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较慢。在空间分布上,海岸线变迁较为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口、海湾以及城市等级较高的沿海区域。(2)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海域等面积不断减少,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海岸带南部与北部的土地开发强度整体较高,中部区域土地开发强度较弱。(3)自然因素奠定了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要素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52.
福建长乐海域近江蛏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分析了福建长乐海域近江蛏(Sinonovacula rivularis)新鲜软体部的营养成分,并与部分经济蛏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近江蛏软体部的出肉率为48.1%±6.0%,软体部中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质量分数分别为84.9%、9.4%、1.6%、1.4%.近江蛏软体部中含有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未测外),氨基酸含量为74.0mg/g,必需氨基酸(C EAA)占氨基酸总量(C TAA)的37.2%,鲜味氨基酸(C FAA)占氨基酸总量(C TAA)的49.6%,17种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根据AAS和CS评价,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苯丙氨酸(Phe).赖氨酸(lys)的AAS评分最高,超过FAO/WHO模式和鸡蛋蛋白质.软体部的必需氨基酸指数(I EAA)为100.06,必需氨基酸(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的比值(C EAA/C NEAA)为59.1%,必需氨基酸(EAA)与氨基酸总量(CTAA)的比值(C EAA/C TAA)为37.2%,构成比例均接近FAO/WHO提出的优质蛋白质标准.近江蛏软体部和足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又以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组成为主,并且n-3PUFA的含量明显高于n-6PUFA的含量;DHA和EPA含量丰富,软体部的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4.4%、3.0%,EPA含量高于DHA的含量,两者之和分别占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80.4%、81.1%.近江蛏足部的PUFA含量、Cn-3/Cn-6比值以及C EPA+C DHA之和均高于软体部.近江蛏软体部中合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尤其是Zn、Se含量十分丰富.表明近江蛏肌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建议对近江蛏等底栖性贝类在食用前进行蓄养净化,并对其进行消费安全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653.
The Grove Mountains, located between the Zhongshan Station and Dome A, are a very important area in inland Antarctic research. China has organized five investigations of the Grove Mountains, encompassing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cient climate, meteorites, ice-movement monitoring, basic mapp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observational studies. During the 26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in 2010, the Grove Mountains investigation team applied specialized ground-penetrating radar(GPR) to survey subglacial topography in the eastern kernel area of the Grove Mountains. In this paper, we processed GPS and GPR data gathered in the field and drew, for the first time, two subglacial topographic maps of the Grove Mountains kernel area using professional graphics software.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reveal the mystery of the nunatak landform of this area, give an exploratory sense of the real bedrock landforms, and indicate a possible sedimentary basin under the Pliocene epoch fossil ice in the Grove Mountains area. Additionally, it has been proven from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between Mount Harding and the Zakharoff ridge that the box-valley shape between two nunataks has already matured. ′  相似文献   
654.
内蒙古中东部草原景观区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但由于风成砂等的覆盖,导致常规地球化学勘查在该地区找矿中受到限制。在内蒙古东乌旗1017高地进行了土壤热磁组分测量、土壤细粒级组分测量和铁锰氧化物态测量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有效地圈出地球化学异常,而且3种方法圈定的异常吻合程度很好。相比较而言,土壤热磁组分测量能够显著提高异常强度,有利于发现微弱的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显示出该方法在草原景观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55.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ology of several basins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e reveal that the study area mainly experienced six tectonic uplift stages at approximately 52 Ma, 34–30 Ma, 24–20 Ma, 16–12 Ma, 8–6 Ma, and 3.6–2.6 Ma.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pollen assemblages from the Qaidam, Linxia, Xining, and West Jiuquan Basins show that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has undergone six major changes in vegetation types and climate: 50–40 Ma for the warm-humid forest vegetation, 40–23 Ma for the warm-arid and temperate-arid forest steppe vegetation, 23–18.6 Ma for the warm-humid and temperatehumid forest vegetation, 18.6–8.5 Ma for the warm-humid and cool-humid forest steppe vegetation, 8.6–5 Ma for the temperate sub-humid savanna steppe vegetation, and 5–1.8 Ma for the cold-arid steppe vegetation.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s of tectonic uplift events inferred from sedimentary records, climatic changes inferred from pollen,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s show that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he climate in the Paleogene at low altitude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while that in the Neogene interval with high altitude landscapes of mountains and basins is more controlled by altitude and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656.
针对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本文介绍了适应于不同空间特征水系的河流选取、湖泊合并、毗邻等基本综合操作,并提取水系综合相关算法和技术思想,结合地形数据的基本特点及应用需求,给出了一套可行的1∶250 000水系综合实施策略。所研究的成果可应用于小比例尺地形数据的综合生产任务。  相似文献   
657.
等时线模型支持下的路网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亚坤  艾廷华  禹文豪 《测绘学报》2014,43(11):1190-1196
等时线是道路网中参考于某特定点位的系列时间可达性的可视化表达,其生成需要分析道路网络特性及通行状况,其形态可以反映可达性规律。本文对等时线进行了定义、特性分析及生成方法研究;类比水滴沿木板的纹理扩散的过程,提出水流扩展算法生成等时线,在网络栅格化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等时线扩展独特的约束条件,如道路状况、移动条件及时间分段等获得可达性扩展路径,通过扩展凸包和角平分线移位生成等时线。该算法基于场论思想,可以针对网络空间中任意感兴趣部分灵活负载约束条件,方便生成实时等时线;类比等高线表示地貌特征,对基于以上构建机制生成的等时线的排列、疏密、弯曲形式、弯曲方向及延伸方向等进行分析,发现空间可达性规律。  相似文献   
658.
为探明黄河某水利枢纽的泥化夹层分布规律,研究应用了Φ615mm大口径金刚石取心钻进技术,详细讨论了大口径金刚石取心钻进规程参数的确定方法、工艺流程,分析了应用中常见的钻具振动,岩心打捞等技术难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9.
松辽盆地火山岩储层裂缝地质特征与地球物理识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描述了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在地球物理方法上的响应。钻井提示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有11种,主要储集空间为气孔、溶孔、砾间孔和裂缝。有效火山岩储层总孔隙度多为5%~10%,裂缝孔隙度通常仅0.2%~1%。裂缝的密度和开启程度是渗流性和产能主控因素,其密度和充填程度随岩性岩相变化而变化。在井区,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成功识别出裂缝长度和密度,进而估算裂缝视孔隙度。在无井区,叠前裂缝检测方法可以半定量识别裂缝密度和方向。火山岩储层的测井-地震识别成果应用于庆深气田天然气开发井网部署和井下压裂方案,已经取得明显实效。  相似文献   
660.
地基沉降预测模型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基沉降预测是岩土体稳定性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邓英尔和Gompertz等已有预测模型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地基沉降预测模型——邓英尔-Gompertz曲线模型,并提出了求解此类模型的新方法——规划求解法,解决多变量非线性方程的极值问题;同时探讨了测量点数目及其所处阶段对预测精度的影响,即:测量点越多预测效果越好。测量点处于发生阶段时预测结果一般偏小;测量点达到发展阶段时预测结果一般偏大;测量点达到成熟阶段时预测结果与预测模型、工程沉降特点有关;测量点达到极限阶段时预测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与邓英尔、Gompertz等模型相比,新模型预测的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