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8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243篇
地球物理   456篇
地质学   611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1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本文通过搜寻公元10世纪冰岛埃尔加(Eldgjá)火山喷发前后(公元932~948年)各地气候冷暖变化的历史文献记录以及树轮记录,重点发掘并考订了中国的历史文献记录,对公元10世纪冰岛埃尔加火山喷发的气候效应,特别是对中国的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综合中国、欧洲和中东以及日本等地的历史文献记录与树轮记录,发现埃尔加火山喷发后的气候变冷集中在公元934~935年和公元939~942年两个时期。公元934~935年的降温可能是欧洲和中东的区域性降温,公元939~942年的降温在全球范围有广泛表现。埃尔加火山喷发开始后直至公元938年,中国出现了区域性的气候变暖,变暖的峰值可能在公元934年。从现有历史文献证据分析,埃尔加火山喷发后中国的降温发生在公元939~942年。初步估计,公元939年到940年冬季(939年12月至940年2月)中国洛阳开封一带相对于公元933~938年的降温幅度可达5℃~8℃。我们对埃尔加火山喷发过程的考订印证了前人的推测:埃尔加火山在3~8年的喷发过程中,可能于公元934年和939年前后各出现一个喷发的高潮。  相似文献   
952.
介绍了白家疃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况。利用二阶差分法处理了白家疃地震台地热观测井7年的地热观测资料,在时间域中提取出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信息。探讨了地热异常变化对地震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3.
土壤植物系统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植物根系吸水过程是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影响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影响因素人手,现有根系吸水模型可分为经验模型、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和理论模型3类。文章综述了自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个单根吸水模型以来的植物根系吸水模型及其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注重根系吸水机理同时,修改和完善已有根系吸水模型,简化模型参数,使之更易应用于实际。  相似文献   
954.
帕默尔旱度模式的进一步修正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正确评估干旱,根据帕默尔旱度模式的思路和1986年安顺清等人修正的帕默尔旱度模式,我们以济南、郑州和太原3站逐年逐月气温和降水等作为基本资料(1961~2000年),以哈尔滨、佳木斯、呼和浩特、沈阳、北京、固原、西安、汉中、青岛、德州、运城、长沙、武汉、南昌、杭州、福州、广州、昆明、南宁、成都和贵阳21个站的有关资料(1961~2000年)为权重因子修正资料,并且在计算可能蒸散时选用了FAO推荐的彭曼-蒙蒂斯公式。另外0~20 cm和20~100 cm土层的土壤田间有效持水量根据我国测定的资料和土壤特性确定,对帕默尔旱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利用此模式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139个站点(1961年1月~2000年12月)的帕默尔指数值。将计算的帕默尔指数值与一些文献记载的实际旱涝灾情相对照进行验证,表明进一步修正的帕默尔旱度模式能较为准确地评估旱涝情况,适合应用于我国  相似文献   
955.
用实测风场资料提取基本气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f平面线性无粘的二维Boussinesq方程组出发, 通过求取函数的极小值, 提出了从实测风场资料中提取基本气流的方案。用该方案提取的基本气流既满足控制方程, 同时又与实测风场之差其模的平方在垂直方向取平均后达到最小; 将实测风场与该基本气流相减, 可提取出扰动风场, 从而能研究基流的失稳问题和扰动场随时间的演变。该文还给出了该方案实际操作的数值计算方法, 并对实际个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实践表明用该方案提取基本气流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56.
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比较实测土壤湿度和NCEP土壤湿度资料的基础上,试用近50a(1950~1999年)的NCEP地表层(0~10cm)土壤湿度(Soil Water Content,简称SW)资料,分析这一地区表层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和干旱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的SW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呈二波型。高SW出现在冬季12月一次年3月(冻土期)和8、9月(雨季)。最干期出现在5、6月,另一干期在晚秋。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北方干旱化时期,最严重的干旱出现在90年代。周期为20~30a的年代际变化是SW变异中最重要的成分。暖冬可能是表层土壤干旱化最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在70年代和90年代,而地表植被的人为破坏,则明显加剧了这种干旱化进程,夏季降雨可能是比较次要的因素。结果还说明,对于我国北方地区,SW是一种可用于描述干旱化大致趋势的物理量。  相似文献   
957.
吉林省4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吉林省有代表性的10个测站,用功率谱方法分析其40年来季节降水和气温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气候短周期变化与东亚季风的年际振荡准3.5年(QTO)和准2年(QBO)周期基本是一致的。10年际季节气温变化表明,冬季较50年代明显变暖,升温2℃左右,而夏季升温较弱,但与50~70年代的夏季低温周期相比,80年代以来则进入一个相对暖的周期。夏季副热带季风进退对吉林省的夏季气温和降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58.
—The maximum fault link distance (lateral separation) between two interacting strike-slip faults is studied in relation to fault length (combined length of the two interacting faults). Data collected for laboratory generated strike-slip faults indicate that fault linkage takes place when the lateral separation between two strike-slip faults is less than one tenth of the combined length of the two faults. Strike-slip faults developed in clay models require a smaller link distance than those developed in gouge materials. About 98% of the data collected for natural strike-slip faults and 93% of earthquake rupture data derived from Knuepfer (1989) follow the rule. These observations support a simple scaling relationship for strike-slip faults, i.e.,W≤ 0.1 L where Wis lateral link distance and L the combined fault length (An and Sammis, 1996a). Two possible explanations are discussed. Assuming a fault continues to be dominantly strike-slip after various fault coalescences, the fault link distance for both compressional coalescence (leading to restraining bend) and extensional coalescence (leading to releasing bend) can be constrained within 0.134 L. Assuming fault coalescence is caused by interaction between breakdown zones at fault tips, then the scaling relationship b = 0.1 l between the size of a breakdown zone, b,and the individual fault length, l (Scholz et al.,1993), leads to the scaling relationship W max = 0.1 L where W max is the maximum link distance.¶The above observed relationship between W max and L may not hold if faults coalesce through preexisting faults, if a fault has a mixed mode other than strike-slip, or if a fault bend is caused by cross faulting rather than fault coalescence. Limited exposure of natural fault traces may also lead to errors in link distance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959.
对胶北.辽东和吉南地区古元古代层状岩系第一系构造变形作的详细研究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典型实例,提出了古元古代拉伸构造模式,即隆起一顺层分层滑脱构造模式。该模式由核部隆起和上部盖居及两者之间的拆离型韧性剪切带三部分组成。核部隆起常由岩浆隆起或基底隆起构成,上部盖层内发育有顺层分层滑脱构造体系,由底部主滑脱面和内部次级滑脱面、低级滑脱面及其间的流褶居和片理化带构成,靠近核部隆起的盖居表现为正向滑脱,而滑脱前缘则表现为反向滑脱,具有滑覆特征。该模式一般发生在大规模收缩造山作用之前,由于区域拉伸作用,导致壳下地任上隆,形成岩桨隆起或基底隆起,使上覆盖层岩系重力失稳,发生滑脱,内部横向构造置换强烈,形成透入性片理,且平行区域地层层理  相似文献   
960.
介绍了忻州市历史地震震害,给出了忻州市城区的房屋建筑,生命线工程震害预测结果,次生灾害分析预测结果,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预测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