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6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784篇
测绘学   239篇
大气科学   402篇
地球物理   1349篇
地质学   1490篇
海洋学   444篇
天文学   129篇
综合类   371篇
自然地理   31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149篇
  1990年   127篇
  1989年   129篇
  1988年   106篇
  1987年   93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75篇
  1983年   61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59篇
  1978年   12篇
  1974年   11篇
  1964年   13篇
  1959年   17篇
  1958年   21篇
  1957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使用二维锋面模式研究了东亚梅雨锋的结构与特征,并讨论了湿度和地面通量对梅雨锋的影响及其有关的低空急流。  相似文献   
992.
文中提出了一种从空间估算大气总水汽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是从一窄一宽两个光谱通道来观测地球表面,两光谱通道的中心都在水汽吸收最大处940nm附近的波长上。由于这些特征,两个通道测得的太阳辐射率之比不依赖于地面反射率,能得到一个沿光学路径的总水汽含量直接估计值。以这种概念为基础,我们设计并制作丁一台两通道辐射仪以检验该方法。采用新设备进行的机载试验证明,在海洋和陆地上晴空条件下该方法是可行的,然而在海洋上并且有深厚气溶胶层存在时用该方法所得的总水汽量可能估计偏低20%。尽管卫星微波方法可以在各种天气条件下使用,与之相比,我们的方法具有简便的优点,而且在陆地上微波辐射测量技术不适用。我们提出的方法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可用于陆地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993.
本文以冰雹的热量平衡问题研究为基础,利用多伦多大学垂直可控压结冰风洞,模拟冰雹的生长与融化,研究了冰雹的热传输特性,建立了冰雹热传输系数与其自身特征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为冰雹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997.
我们编制了世界上蓝片岩的时空分布图。蓝片岩或者分布在大陆边缘,如日本和加里弗尼亚,或者分布在大陆内,如亚洲的一些陆内蓝片岩。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至新生代,大约已发现了150个蓝片岩带或地块,其中约120处在欧亚大陆。老于300Ma的蓝片岩常分布于陆内,而中新生代的则沿大陆边缘分布。陆内蓝片岩出现在陆-陆碰撞的造山带内,其放射性年龄总是比大陆碰撞时代年轻,这意味着陆间洋壳最终消亡之前,蓝片岩就已经形成并被抬升至陆缘浅部了。最老的蓝片岩位于非洲的泛非造山带和中国的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年龄均为800~850Ma,这表明,当时的岩石圈俯冲能够使俯冲杂岩的上盘冷却至足够的低温条件,使之可能转变为蓝片岩。在中国和苏联还报道过一些更老的年龄,1700~1900  相似文献   
998.
本文用北大西洋、拉布拉多海、挪威-格陵兰海及欧亚盆地的海底扩张磁异常与断裂带描述了北大西洋的演化。由这些资料确定的一系列旋转极点表明在北大西洋的总体演化中,有几条板块边界发生了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动,从而表明有几个微板块存在。这里对于Lomonosov岭曾作为北美板块的一部分而运动的想法作了评价,表明如果考虑到其他可能性时,将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自洋底扩张开始至磁异常10~(?),也即直至随欧亚板块一起运动。在此期间,欧亚板块与Iberia板块间的板块边界持续地向不同的位置上运动,从而造成北大西洋的这一区段具有复杂的磁异常型式。对加拿大Grand Banks区的译细磁测量用于解释这一板边界上的移动。Procupine板块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它位于Biscay海湾以北磁异常以东并包括了不列颠岛的陆架,它在始  相似文献   
999.
阿帕拉契亚造山带经历了早中古生代期间的增生历史,并伴有变形作用、变质作用和深成岩浆侵入作用。早中古生代期间形成的构造在二叠纪与非洲大陆碰撞期间,被阿勒格尼逆冲断层所切割。该逆冲断层从碰撞带下部的韧一脆性过渡带依次进入晚元古代和古生代裂谷边缘和地台,其上的构造迁移主要向北美内陆,但阿勒格尼走向滑移构造域也在包括主要为右行运动的内构造带中形成。有些地区(东部山麓)的右行位移明  相似文献   
1000.
东南极的Bunger山在元古代期间经历了一次低压麻粒岩相造山事件。含石英的泥质片麻岩中,S_1叶理平行干M_1组合,石榴石-堇青石-尖晶石-铁铁矿和石榴石-矽线石-尖晶石-钛铁矿-金红石的稳定共存是M_1期间主期变质压力(大约为4Kb),温度(大约在800℃)的证据。在M_2期间,石榴石反应边的生长和围绕铁尖晶石及铁钛氧化物的堇青石是增压期间M_1组合不稳定的证据。M_2组合的热动力学计算表明,其形成压力为6~7Kb,温度为750℃左右。因此,来自Bunger山的片麻岩表明了在有限的冷却期间,大约有2Kb或更多一些的增压作用。这样的P-T轨迹不同于具有等压冷却或减压特征的其它元古代地体。未变形的大的紫苏花岗岩体在增压作用的末期,在950℃左右的温度下向上侵入。由于变质作用是因为软流圈下的热扰动,在其上厚岩石圈中较薄大陆地壳的中等地壳深度上发生的,这就能较好地解释了M1期间的低压变质作用。我们提出冷却期间的增压作用,是相邻的正常厚度地壳和Bunger山薄地壳之间体积力的作用通过热扰动″接通″而发生重力回流的结果。在这样的模式内,出露于Bunger山的紫苏花岗岩侵入作用的时间与下地壳变质最大值期间部分熔融作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