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32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世界矿物原料形势的新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2.
53.
Soko.  BA 《地学前缘》1995,2(3):45-52
石油与天然气以其在地球内部的广泛分布、巨大的资源量及其使用的高效性而在世界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油气分布与地球生物圈的存在紧密相关。油气是生物圈中被埋藏的生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应将油气形成与沉积岩的去流体作用相联系,这些沉积岩富含有机质,当达到100℃的温度条件时,就有油气形成。油气形成是沉积盆地所伴随的一种普遍的作用,并具有其自身的演化体系。沉积盆地产生的油气可上升到达低温、低压带。油气富集而成的油气藏出现于1~2km深度处。推测油气生成非常快,因此,我们认为油气可作为再生矿物燃料。  相似文献   
54.
55.
热河生物群是分布于亚洲东部早白垩世的著名古生物化石群,地质时代距今120~131 Ma. 早期研究认为,热河生物群主要分布于中国冀北、辽西等地区. 直到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地区开展专题区域地质研究,才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分布区域和重要的化石产地.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东、西部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分布特征及地层对比研究,明确了内蒙古热河生物群分布区域、产出层位、组合差异及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规律,进一步理清了内蒙古地区白垩纪沉积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与热河生物群辐射演化的制约和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56.
<正>The2000-km-long Indus-Tsangpo suture zone(ITSZ)in southern Tibet mark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India and Eurasia plates and contains the remnants of the Neotethyan oceanic lithosphere,ophiolitic mélanges,flysch units and continental rocks.Field-based structural analyses and drill core observations from the Luobusa  相似文献   
57.
地震观测表明,在过去30-50年间,内核比地幔的旋转速度要快。这种差异旋转能在地幔上产生巨大的重力转矩。如果不能被其他转矩平衡,那么随着地幔旋转速率的变化,这种重力转矩当能被检测到。我们对比了内核旋转的地震估计和由日长(LOD)观测结果通过重力耦合模型反演出来的估计。模型预测取决于几个参数,但对参数值的期望范围,相对旋转的地震估计至少要比由日长数据预测的大一个数据级。此外,在过去30-50年间的日  相似文献   
58.
基于已验证的有限体积海岸海洋模型(FVCOM)和拉格朗日粒子离线追踪模块,模拟了潮、风、环流、温盐、波等外界强迫不同组合下苏北海域水面粒子的5种运移路径,通过实际漂流瓶轨迹验证,并进行路径间的差异与对应单强迫流场对比研究,探讨发端于苏北的浒苔运移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浒苔运移路径先沿着苏北沿岸向北运移至废黄河口附近海域,之后向东北方向偏转继续运移,一直到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影响苏北浒苔运移路径的外界强迫主要是风,其次是温盐、波浪、环流,潮流可以引起浒苔在局地的旋转往复运动,不能使其向北远距离漂移。漂流期间,苏北沿岸海域表层温度为18~24℃、盐度为28~31,温盐条件在浒苔最宜生长条件范围,是浒苔能边漂移边大面积暴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9.
60.
高丽萍 《世界地质》2001,20(2):113-118
通过多道地震波反射数据研究了爱琴海东北部萨罗斯湾活动的海底构造和形成,这一构造是为了解导致安纳利亚板块西部-爱琴海和安纳托利亚北部断裂带(NAF)相互作用的主要构造演化的关键,形成萨罗斯湾的主要特征是加诺斯断层,这是NAF北部沿岸的主要部分之一。为了绘制被用作萨罗斯湾打开的构造模式的活动海底断层,对7条测线总长159km的反射地震数据进行了整理、解释。相关地质、地貌和地震数据的解释结果证实,在海湾中有两个主要断裂系统:(1)萨罗斯海槽南部和北部正态分量的走向滑动断裂带;(2)海槽内的正断层。推测萨罗斯海槽大概在上新世-第四纪随着NAF地带的向南弯曲而首先形成,之后在上新世-第四纪晚期随着爱琴海的拉张形成了呈张开的负花形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