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7篇
  免费   902篇
  国内免费   1319篇
测绘学   496篇
大气科学   814篇
地球物理   1001篇
地质学   2383篇
海洋学   780篇
天文学   212篇
综合类   433篇
自然地理   50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301篇
  2018年   317篇
  2017年   281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41.
闵茂中  沈保培 《沉积学报》1997,15(1):118-122
据对某大型古岩溶型铀矿床中铀-铅同位素体系及硫、碳、氧、氢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物质源自矿区众多地层,成矿流体的变质水和古岩溶水(古大气降水)的混合水;成矿经历了古岩溶铀淋积富集,燕山早、晚期构造运动促使两次含铀热水溶液改造、叠加成矿(135~119。65Ma),成矿作用与古岩溶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属古岩溶型热造铀矿床。  相似文献   
142.
晋北太白维山火山岩属钾质碱性玄武岩系列,产于板块内部活化带,来源于上地幔或下部地壳,被上部地壳物质混染,为壳幔源型或同熔型火山岩.火山岩与Ag(Pb、Zn)矿化关系密切,是成矿热液和矿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3.
本文从计算机应用角度出发,介绍了计算机内存的基本结构及其类型内存配置对计算机工作的影响,同时讨论了如何合理计算机内存,以便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4.
通过计算机对数字地震台网产出的大动态、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震波形数据进行的实时采集跟踪分析,发现了有些台站大震前地脉动波形的周期和幅度有明显异常变化,探索大震前地脉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将为区域性地震预报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5.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本身是一个涉及因素众多的复杂体系,对它的评估也是涉及到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问题. 本文首先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概念,把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震后恢复时间等3个方面作为衡量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准则;围绕这3个准则,从影响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取出六大因素,并用一些简单、可测量的指标来代表这六大因素,建立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指标体系;然后建立起指标体系与上述3个方面评价准则¾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恢复时间的联系;最后,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将3个评价准则综合成一个防震减灾能力指数.从而为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提供了一个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 理论体系的建立能够在绝对上、定量上评价城市的防震减灾能力,从而指导城市进行防震减灾决策.   相似文献   
146.
苏北海岸带潮成辐射砂脊群的形成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潮成辐射砂脊群的面积约为20000km2,以160° 的角度从弓京港向海展开。它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辐聚辐散潮流场相伴而生。60余个钻孔揭示,毗邻海区辐射砂脊体系的江苏沿岸平原上存在一个面积约3000 km2潮成砂区,其顶点位于东台,同样呈扇形以130°的角度向东展开。在潮成砂区内潮成砂质沉积单元位于冰后期海侵型砂坝-湖沉积层之上,二者之间具明显的冲刷面。砂坝-湖沉积层位于晚更新世基底硬粘土层之上,二者之间有较长的沉积间断。潮成砂沉积层上覆潮坪沉积层,二者呈渐变关系。以潮成砂层底部的侵蚀面为界,其下为海侵序列,其上为海退序列。古潮流的研究揭示,潮成砂区内同样存在辐聚辐散的古潮流场,其顶点位于东台附近。由此推断,沿海平原的潮成砂区内也是辐射状潮成砂脊体系,它形成于全新世海退时期。由于长江和黄河三角洲的前展,以东台为顶点的潮成砂脊体系逐渐暴露成陆。陆上和海域潮成辐射砂脊群形成于相同的潮汐动力环境,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前者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后者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矿物分析揭示,陆上和海区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主要由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组成,其中长江沉积物由南向北运移,且时间较早;黄河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时间较迟,这种泥沙的运移趋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海平面上升趋于减缓,长江三角洲增长,江苏海岸线向外推进,苏北潮成砂区逐渐出露成陆。1128年黄河由苏北入海,大量的黄河沉积物的加入,加快了本区海岸线的推进速度。潮成辐射砂脊体系与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相伴而生,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辐聚辐散的潮流场的位置曾经历三次变化,第一次以长江古河口湾为顶点,第二次位于现今陆上潮成砂区,第三次位于以弓京港为顶点的现代海域,代表了潮成辐射砂脊体系发育的三个阶段。只是长江古河口湾的潮成辐射砂脊体系由于河流的巨大改造作用,可能未很好保存,至今未发现典型的辐射砂脊体系。  相似文献   
147.
东昆仑山脉西段二叠纪生物礁由早二叠世、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三个层位组成,早二叠世的礁和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填补了我国二叠纪礁的空白。早二叠世礁的时代相当于阿赛尔-萨克马尔-阿丁斯克期,主要表现为海绵礁、苔藓虫礁和Shamovella(Tubiphytes)-古石孔藻礁。但缺失由Palaeoaplysina组成的礁。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表现为海绵-苔藓虫礁、Shamovella-苔藓虫礁和叶状藻礁。中二叠世茅口期的礁与栖霞期的礁类型基本一致。阿尔格山礁是塔吉克斯坦-喀拉昆仑地体的一个部分,该地体位于南纬30°以北的东特提斯海内。此处的二叠纪礁由各种生物组成,包括珊瑚海绵、苔藓虫、Shamovella.古石孔藻、棘皮类、有孔虫、叶状藻、粗枝藻以及腹足类等,推测该礁形成于温暖和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暖水内,而非冷水礁。  相似文献   
148.
上海地区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扁铲侧胀试验和试验机理的研究和对试验指数的对比分析 ,提出了用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利用上海地区部分重大工程中的扁铲侧胀试验数据 ,在与室内土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及十字板剪切试验的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经数理统计后给出了上海地区用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最后 ,通过与室内土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计算的地基承载力对比 ,分析了本经验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精度。研究分析表明 ,可以用扁铲侧胀试验计算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9.
龙凡  韩天成 《地下水》2004,26(1):43-47
本文通过联剖、电测深、磁法和测温法等综合工作成果,分析、推断出汤上屯热水构造的产状、性质和热水出露条件,圈定出了热水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50.
The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on profile HY2 are reprocessed by the method of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velocity distribution and interface position. By the travel-time inversion with the data of the diving wave Pg and fault plane reflection wave, we determine the geometric form and velocity of Haiyuan fault zone interior and surrounding rock down to 10 km depth. The measured data show that the amplitudes have strong attenuation in the range of stake number 37–39 km, suggesting the fault zone has considerable width in the crustal interior.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to the north of the fault zone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interface upheaves gradually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and becomes shallow gradually towards northeast, and that to the south of the fault zone, within the basin between Xihua and Nanhua mountains, the folded basement becomes shallow gradually towards southwest. The obliquity of the fault zone is about 70° above the 3 km depth, about 60° in the range of the 3–10 km depths. From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and other various citations, we believe that Haiyuan fault zone is in steep state from the Earth’s surface to the depth of 10 km. Foundation item: Joint Seismologic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01001) and State Key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ing Project (95-13-02-02). Contribution No. RCEG200308, Exploration Geophysical Center,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