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5篇
  免费   1427篇
  国内免费   2171篇
测绘学   789篇
大气科学   1125篇
地球物理   1310篇
地质学   3979篇
海洋学   1163篇
天文学   171篇
综合类   629篇
自然地理   65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350篇
  2021年   426篇
  2020年   350篇
  2019年   458篇
  2018年   422篇
  2017年   415篇
  2016年   400篇
  2015年   438篇
  2014年   477篇
  2013年   488篇
  2012年   563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513篇
  2009年   500篇
  2008年   492篇
  2007年   449篇
  2006年   394篇
  2005年   330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961.
极光粒子沉降研究:谱形式及其在极区大气中的传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年来南极地区极光沉降粒子的卫星、火箭、地面观测和研究结果,分别给出了极光椭圆区、极盖区、南大西洋异常区和极尖/极隙区粒子沉降的形式来源和特点。并根据磁尾研究的新进展,提出极光粒子沉降谱存在另外两种形式谱:(1)κ分布谱;(2)κ分布加上一个或多个脉冲谱,这两种谱来源于磁尾中性片区(绝热区非绝热区)。南极不同的区域,极光粒子有不同的沉降特点。这些沉降对极区电离层产生极大的影响。根据带电粒子在磁化大气中运动的Fokker Plank 方程,利用带电粒子在大气中传输的电离理论,导出极光粒子谱在极区大气中传播的解析表达式,对各种极光粒子谱在极区中的演化规律加以分析,并以此来解释在南极地区探测到的不同高度的极光电子谱的演化  相似文献   
962.
吴斌  彭碧波 《天文学报》1999,40(4):360-363
用高精度的日长资料和由人卫激光测距(SLR) 解算出的地球引力场系数J2 的变化序列ΔJ2 ,证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迁移对日长10 年尺度变化贡献仅占日长10 年尺度变化的4 % ,可以忽略;认为10 年尺度变化主要来源于地球各圈层的内力矩或相对角动量部分,其优点是可以不顾及地球各圈层物质迁移复杂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63.
奈曼旗沙漠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浅析及其调整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泰运  徐斌 《中国沙漠》1989,9(2):31-38
本文通过对奈曼旗沙漠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特征的初步分析, 认为该区沙漠化农田功能低下, 产投比值不高, 甚至不平衡, 根本达不到经营之目的。其主要原因是投入少及土地利用不合理。本文提出了沙漠化农田调整利用的措施与途径, 这对于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配置, 增加农业物质投入, 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以及防止沙漠化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64.
挪威极地岩溶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挪威北部现处于极地地带,但岩溶,尤其洞穴却很发育。现已查明的洞穴达1100多个,最长的达11km,最深的有630m。地表微岩溶形态也丰富。根据野外调查和初步分析,其岩溶发育机制可概括如下:(1)特殊的地质背景:条带状大理岩(相对透水)间夹于片岩(相对隔水)中,这导致了大量的外源水的补给;第三纪以来的强烈抬升导致岩石的变质,以及断裂和一些构造脆弱面的形成;第四纪冰川作用和深切峡湾的形成导致了非常大的水力梯度和水动力场;(2)有利的气候条件,包括非常大的降水量(平均年降水量在3000~3500mm之间),以及冰期间冰期的相互作用(导致周期性的强烈水循环)。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有利的条件为岩溶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因此水的强烈侵蚀作用很可能是该地区岩溶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65.
李彬 《中国岩溶》1997,16(4):313-318
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岩溶面积广阔,岩溶发育以地表峰林、峰丛、封闭洼地、地下大型洞穴和丰富的地表、地下次生化学沉积为特征;挪威北部现地处极地地带,岩溶发育以地下大型洞穴、岩溶大泉为主要特点,并有较丰富的地表微形态,但无宏观岩溶地貌,地表、地下次生化学沉积物也很少和很小。因此,对比两地现代环境下的岩溶发育特征,可为利用岩溶记录来重建古环境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表明,岩溶记录,尤其石笋的古环境信息解译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气候、生态、水文等因素,并利用多种替代指标,以克服单一替代指标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66.
太湖14000年以来古环境演变的湖泊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东西太湖短柱岩芯的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指标的综合分析,讨论了该区距今14ka来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4.3-13.3kaBP,太湖水位低,环境指标甚至表现为暴露特征,反映了气候干旱:13.3-12.4kaBP,为偏暖湿的过渡阶段;该孔柱270-280cm (11.5kaBP左右)各类指标均明显反映冷干特征,可能是YoungerDrays事件的记录,与我国东部其它地区有可比性;约10.9-10kaBP,这一时期是整个研究时段内一个较显著的温暖期。表现为还原沉积环境和水位相对较深;约10-7.2kaBP为冷暖交替的过渡带;7.2-5.737kaBP为暖湿气候;5.05kaBP多项分析指标发生突变,反映物源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存在沉积间断;表层沉积物则呈现现代环境的特征,西太湖藻类生长茂盛,偏氧化的沉积环境。目前湖泊生产力较高,富营养化程度高,表现为藻型湖泊特征;东太湖有机质来源以东太湖中生长较为茂盛的维管水生植物为主,目前湖泊生产力较低,富营养化程度低,表现为典型的草型湖泊特征。   相似文献   
967.
江汉平原沔城M1孔的沉积特征与古环境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江汉平原沔城M1孔湖泊沉积物进行沉积特征、粒度、14C年代、孢粉分析,重建了晚冰期以来该地区古环境、古气候演化的过程和序列:晚冰期后期有一扩张期,气候温湿并出现湖泊相沉积;晚冰期末期气候温凉偏干、河流环境;全新世初期(10-8.9kaBP),气候转向温湿;全新世大暖期(8.9-3.5kaBP),总体上气候温暖湿润,其中6.8-4.9kaBP是最宜期,4.9-4.8kaBP和4.4-4.2kaBP为两次降温事件,4.8kaBP积水湖盆开始形成,3.9-3.5kaBP为云梦泽鼎盛期;全新世晚期(3.5-1.7kaBP),气温较大暖期有所下降,其中3.5-2.5kaBP温凉偏湿,2.5-1.7kaBP较为温湿,湖泊较为稳定,1.7kaBP开始,云梦泽萎缩,钻孔所在位置出露水面。   相似文献   
968.
洞穴化学沉积物中δ13C、δ18O对环境变迁的示踪意义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李彬 《中国岩溶》1994,13(1):17-24
不同来源的CO_2,有着不同的δ13C值,因而造成了不同的洞穴化学沉积物δ13C值。因此,通过洞穴化学沉积物δ13C值的测定,可反演出洞穴化学沉积物形成时的环境;再配合放射性同位素测龄和δ18O测温,则有可能重现一个地区的环境变迁史。   相似文献   
969.
邓斌  薛恒学 《岩土力学》1985,6(2):79-86
位移、速度双输出传感器系用65型速度传感器改制而成,这种传感器能在同一瞬时输出位移、速度两种不同的信号。位移信号通过差动变压器产生,而速度信号通过磁蕊和线圈的相互作用产生。本传感器可用于土中振动位移、速度等参数的测量,它具有高的灵敏度,使用频率范围为2~50赫兹,经现场实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70.
关于晚新生代准1.2Ma周期构造气候旋回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构造气候旋回的理论要点是构造作用驱动气候变化,因而不同于Milankovitch冰期气候旋回,但两者又都是受地球轨道要素控制的。本文主要根据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晚新生代地质记录,以磁性地层为时间标尺,以黄道倾斜(ε)最大变幅位置为模式年龄,划分最近8Ma的准1.2Ma周期构造气候旋回的主旋回层,即MTC7、MTC6、MTC5、MTC4、MTC3、MTC2、MTC1、MTC0,它们的界线年龄分别为7.3、6.1、4.9、3.7、2.5、1.3和0.2MaBP。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和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各自显示的准1.2Ma周期的演变特征,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构造驱动气候的因果关系。文中还探讨了最近7.3MaBP的古环境变迁,获得了有关晚新生代东亚季风形成演变和环境分异是在轨道气候旋回背景下受构造气候旋回控制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