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290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410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3年   7篇
  193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城市地域空间扩展情况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利用陆地卫星MSS影像、TM(或ETM+)影像、灾害监测星座数据和“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对1973—2005年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过程、面积变化和土地利用影响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32年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净增加超过1000km2,2005年达到1209.97km2,相当于1973年的6.58倍,年均扩展32.07km2。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基本上呈现出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方式,并未在某一方向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内的扩展速度差异非常明显。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面积中,54.34%来自于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43.57%来自于水田、旱地等耕地。人口增长对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有显著的刺激作用;经济增长是城市变化的主要动力之一;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用地的扩展,是城市扩展的牵引力,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指向性作用;而政策与制度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京市发展和扩张的宏观格局。  相似文献   
892.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率定与应用是流量资料整编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手工方式工作量繁重,读数易出错,而且绘制出来的曲线因人而异.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水位流量关系线的计算机辅助率定与应用提供了可能.文章比较了手工方式与计算机辅助方式的优劣,分析了目前已有的几种软件之间的差别,着重分析了德国KISTERS公司的产品SKED在应用的上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893.
上奥陶统宝塔组是扬子板块分布广泛的标志性地层单元,因富含类型多样的头足类化石及发育特殊的网纹状构造而闻名。目前,有关宝塔组沉积时期水体深度的分析都是基于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的定性推测,而且争议较大。笔者等在黔北尧龙山地区宝塔组采集到大量原域埋藏的头足类化石,根据它们的隔壁强度系数(Septal Strength Index,SSI)与聚爆深度的耦合关系,首次对这些头足类生活时的古海水深度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选取符合SSI分析条件的16块Sinoceras和12块Michelinoceras标本,系统分析了SSI分别与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SSI随壳体长度及隔壁间距的增大而增加,随顶角角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与内部构造单一参数的相关性不大,可能受到多个内部构造参数的共同制约。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尧龙山地区宝塔组中共埋出现的Sinoceras和Michelinoceras的SSI分别为5.564~10.829和11.432~19.532,对应的生态深度大约分别为128~169 m和228~280 m,表明两属头足动物生活时可能已经出现明显的生态分层现象,古生物地理区系也出现一定...  相似文献   
894.
Determination of Fe2+/Fe3+ ratios from metallogenic belts to explore controll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ditions of rock 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explore magnetite Fe2+/Fe3+ ratios of the Qimantag metallogenic belt, part of the Eastern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estern Central Orogenic Belt of China, and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lectronic probe, five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are proposed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valuated, with the composition data of the magnetite obtained using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 The direct oxygen measurement metho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FeO and Fe2O3, but the accuracy and uniformity of the results are low. The valence method (Flank method) based on the spectral intensity ratio of Lα to Lβ for iron is also unreliable for FeO and Fe2O3 measurement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Lβ/Lα, the spectral intensity ratio, and the Fe2+/Fe3+ content ratio. In comparison, the charge difference method, the surplus-oxygen method and the M?ssbauer spectrum method are still the most favorable. M?ssbauer spectroscopy, with its isomer movement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the oxidation state of iron, yields results closer to 0.5, which is relatively reliable. Earlier magnetite deposits are located in intrusions or contact zones and formed by magmatic fluids with high Fe2+/Fe3+ ratios, whereas later magnetite deposits are farther away from intrusions and have low Fe2+/Fe3+ ratios.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hematite and magnetite in the Qimantage metallogenic belt is also studied. No large volume changes, such as pore filling and shrinkage fracture, were detected in the metallogenic bel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s more similar to a reoxidation and reduct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