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Long-term Clock Bias Prediction Based on An ARMA Mode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ong-term and reliable prediction of satellite clock bias (SCB)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realizing the satellite autonomous navigation and orbit determination. Consider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quadratic polynomial model (PM) and gray system model (GM) in the long-term prediction of SCB, a new prediction method of SCB based on an ARMA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 is proposed to represent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CB more accurately. In this paper, a careful precision analysis of the 90-day SCB prediction is made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proposed method by using the IGS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clock data.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atellite clock, the pattern recognition,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of SCB are conducted, and the detailed comparison is made with the other three model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opting the ARMA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long-term SCB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62.
提出了一种新型太阳光谱望远镜的建议,这种望远镜能够同时记录太阳日面观测区域的两维空间的色散(三维光谱),即一系列同步狭窄带通的光谱图像。借助该望远镜我们可以得到高时间分辨率的光谱图(10ms),进而能够做细致的光谱分析。该望远镜由一组子望远镜组成,每个子镜负责记录观测区域的一个事先设计好的透过带,所有透过带覆盖了所研究谱线的整个光谱波段,可以用来诊断不透明的低层大气物质流的三维速度场、重构太阳活动区(即太阳耀斑区)的三维结构。此外,若每个子镜都加栽上偏振仪时,则能够得到精确的矢量磁场,这种矢量磁场能够作为第二代视频磁场测量仪。此望远镜由一组紧密排列的子镜组成,文章分别给出了两种不同排列子镜的方式。描述了用来观测的每个子镜的透过带的样品光学表,并且提出了不同探测器的同时成像技术。最后,我们把该望远镜和ATST(Advanced Technology Solar Telescope)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3.
ENSO年东亚夏季风异常对中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Nio3指数,把ENSO循环不同位相的夏季划分为4类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ElNio发展期和LaNia衰减期可以聚为一类,其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往往偏多,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ElNio衰减期和LaNia发展期可以聚为一类,其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往往偏多,淮河流域降水往往偏少。而后对这两大类中的年份分别聚类和合成分析。结果发现,这次聚类的结果反映了强弱夏季风对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这一方面表明ENSO循环的同一位相既可能对应强东亚夏季风也可能对应弱夏季风,另一方面表明ENSO循环通过影响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的范围而使雨带位置发生变化,东亚夏季风强弱主要使雨量多少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4.
塔里木古海湾新生代海退时限及方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库车盆地新生代84个石膏或硬石膏进行硫同位素分析, 用以划分该时期内海侵—海退旋回以及最终海退时限的标定。石膏δ34S值演化特征显示, 库车盆地新生代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海侵, 其分别为古新世中期和始新世中后期。库车盆地新生代最终海退时限与西部塔里木海湾在天山山前带的退缩时限相一致, 表明至少在渐新世中晚期塔里木海湾才完全消失。通过区域对比, 本文将新生代塔里木海湾的海退时限和方式概括为: ①始新世早期塔里木海湾在昆仑山前带的西段最先发生海退; ②之后, 海退向昆仑山东段开始迁移, 至始新世晚期海退延伸至盖孜、阿尔塔什等地; ③最终, 海退由南向北迁移至天山一带, 至渐新世末期特提斯海水完全退出塔里木地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海退时限、方式进一步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作用具有明显的距离效应; 塔里木海湾新生代不同地区在海退时限上的不同步性说明, 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海侵—海退旋回不是单一地受全球海平面升降的控制, 而是全球海平面变化以及区域构造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5.
大陆裂谷盆地钾盐矿床特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成林 《地球学报》2013,34(5):515-527
全球板块运动对表生成钾控制明显, 即从古生代到中新生代, 从巨型稳定克拉通陆表海盆成钾, 到中生代特提斯海域海盆成钾, 再到新生代的大陆裂谷盆地成钾, 地球表生成钾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成钾物质来源从海水补给为主, 转变为非海相(以火山活动带来深部物质和陆表水)与海相混合型, 甚至以非海相深部物质补给为主。全球裂谷成钾时期正好处于Pangea超大陆解体及新特提斯洋闭合时期, 成钾的裂谷型蒸发岩盆地也主要位于这两个构造域内, 这些进一步表明裂谷成钾是地球板块构造运动演化历史的必然结果。典型的裂谷盆地钾盐矿床有: 大西洋裂谷形成初期沉积的刚果(布)白垩纪钾盐矿、欧洲大陆莱茵地堑第三纪钾盐矿、非洲大陆埃塞俄比亚达纳基尔钾盐矿等; 同时, 还有众多裂谷盆地蕴藏有富钾卤水矿, 如死海裂谷富钾卤水、东非大裂谷一些富钾盐湖、美国加州索尔顿海高温富钾热卤以及中国江陵凹陷富钾热卤等。这些钾盐矿的共同特点是: 盆地内发育火山岩和温热泉, 具有深源补给的明显特征; 尽管裂谷盆地规模一般很小, 但形成的钾盐规模最大可达数十亿吨。总结世界大陆裂谷盆地钾盐矿床特征、物质来源与成矿作用, 提出了大陆裂谷型小盆地成钾模式。其裂谷成钾过程可分解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地表盐湖-太阳能作用, 第二阶段, 埋藏-岩浆热能作用; 成钾作用有三个, 即蒸发沉积作用、沉积后淋滤改造作用和埋藏变质改造作用。中国中新生代裂谷型盆地比较发育, 进一步研究大陆裂谷盆地成钾作用, 可以为此类盆地找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66.
海拉尔盆地乌南凹陷下白垩统沉积充填演化及构造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层序界面的识别和划分,乌南凹陷下白垩统可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以断裂坡折带为界,乌南凹陷可划分为西缘陡坡带、东缘斜坡带、乌南次洼带、乌中低凸起、巴彦塔拉断裂带等次级构造单元,各次级构造单元对沉积体系的发育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沉降史的分析,下白垩统可划分为裂陷初期、裂陷早期、裂陷中期、断-拗转换期和拗陷期5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发育火山岩-冲积扇盆地层序、冲积扇-浅湖盆地层序、深湖-半深湖盆地层序、半深湖盆地层序和浅湖盆地层序,各二级层序的发育演化和沉积相构成受构造演化的控制。东缘斜坡带和巴彦塔拉断裂带附近是有利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67.
采动支承压力引起的能量积聚及其突发释放是导致应变型冲击地压发生的根源之一。在将工作面前方煤体划分为阻力区、驱动区和无明显影响区的基础上,把应变型冲击地压从孕育到发生全过程分为能量稳定积聚、能量平衡和能量非稳定释放3个阶段,并研究其发生的基本条件;建立了采动支承压力引起应变型冲击地压的能量判据,即认为力学平衡状态破坏时驱动区煤体释放的弹性应变能与阻力区煤体完全破坏消耗能量的比值大于1。从冲击地压防治角度出发,提出了阻力区临界宽度的概念,建立了以阻力区宽度为指标的应变型冲击地压发生判据。现场实测表明,本文所建立的能量判据和指标与实测结果相吻合。其研究成果可为采动支承压力引起应变型冲击地压的预测预报和防冲、减冲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8.
年滑动速率比方法在跨断层形变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变化特点提出了年滑动速率比方法, 用于消除观测资料中的粗差、 正常年动态和线性趋势变化成分, 突出观测资料中的非正常变化信息, 以便统一在无量纲的基准下综合分析区域内断层活动水平。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前四川跨断层形变年滑动速率比异常为例, 说明该方法在地震分析预报研究中具有比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9.
粤北地区导线覆冰气象特征与标准厚度推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东省乐昌高山气象站1972—1978年观冰资料和气候资料,分析了粤北地区导线覆冰的气象特征,建立了导线覆冰标准冰厚的气象推算模型。根据乐昌国家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对乐昌高山气象站的气候资料进行订正延长,构建了乐昌高山气象站覆冰年极值长年代序列,并推算出离地不同高度各重现期的标准冰厚值。结果表明,粤北地区导线覆冰主要发生在1月,其次为2月和12月,平均覆冰期在90天左右,最长覆冰期可达131天以上。主导风向、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是影响导线覆冰厚度的主要气象因素。标准冰厚的年极值序列服从极值I型概率分布,历史上的最大导线覆冰值出现在2008年1月26日,2m高度标准冰厚达64.4mm,15m高度标准冰厚达92.7mm,与2008年冰灾实况调查的覆冰厚度(标准冰厚)115mm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70.
河南乡镇地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大量企业集群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对河南乡镇地域上的企业集群发展特征和形成初始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规模、数量以及主要驱动力,把企业集群发展分为孕育阶段、发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并分析了集群各演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