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182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伽马-伽马密度快速正演结果作为中子和密度联合反演模型的输入,对实时反演确定地层几何结构及属性参数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时间独立的玻耳兹曼输运方程,结合微扰理论与蒙特卡罗(Monte Carlo N Particle Transport Code,MCNP)模拟,形成了伽马-伽马密度快速计算方法.以双源距补偿密度仪器参数为...  相似文献   
462.
将提纯的淋巴囊肿病毒(LCDV)接种于牙鲆鳃细胞系(FG),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TCID50)为22.88/40 μL.微量细胞病变中和实验显示患淋巴囊肿病的牙鲆血清以及通过免疫获得的兔抗LCDV血清对LCDV感染都具有明显的中和作用,具有中和效果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分别为1:64和1:160.本文建立的FG细胞检测LCDV中和抗体方法可以作为筛选LCDV中和抗体的有效途径,且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463.
泉州湾泥沙运移与冲淤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泉州湾泥沙净输运趋势,借助210Pb测年法测定湾内北水道的沉积速率,并通过海图对比计算海湾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泉州湾总体处于淤积之中,但湾内冲淤分布不平衡:北水道淤积程度重,其中上游是湾内的现代沉积中心;南水道是泥沙输运出湾的主通道,局部略微侵蚀.湾内涨、落潮流路的平面分异和地形条件的制约是北水道淤积的主要原因,强劲的落潮流以及径流是南水道成为泥沙输运主通道的主要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64.
用近场余震观测资料研究张北地震的发震构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张北近场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定位,并通过网格化处理得到震源空间分布图像、发震时间图像和定位残差图像.震源空间分布图像和发震时间图像细致地显示了极震区周围的发震构造时空特征为明显的北西方向,另外还存在断续的北东向特征.该震区在中新生代以来有过多期岩浆活动,极震区米家沟附近有一个火山口并且地壳内存在低速带和深断裂,复杂的地壳构造为孕震提供了必要的深部环境.  相似文献   
465.
着重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60年来在云雾理化特性及微结构、冰雹形成微物理机制、电线积冰机理、人工影响天气理论与实践、大气气溶胶的理化特性及其对云降水的影响、大气边界层物理以及雷电过程等大气物理学领域的几个主要方面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做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466.
川西甘孜地区黄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气候主要受印度洋季风、高原季风的影响。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是高原周缘地区连续的古气候记录类型之一, 记录了上述环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阶段性演化的关系, 对探讨高原隆升的环境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对川西甘孜地区甘孜-A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 B/M界线出现在L7的底部, 并且在剖面下部出现了松山负向期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以古地磁界限点作为时间控制点外推该剖面典型风尘沉积的底界年龄约为1.16 Ma BP。   相似文献   
467.
黄秀韶  李芳  刁秀广 《气象科技》2022,50(6):830-841
利用青岛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及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20年8月3日发生在山东高密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双偏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强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低层强垂直风切变、高空强辐散及高湿是强降水风暴发展维持的关键环境因素。②风暴低层存在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弧和差分相移率KDP高值区,ZDR弧与入流缺口一侧反射率因子梯度高值区相匹配,对应偏小的KDP和相关系数,〖JP2〗以少量大粒子为主;KDP高值区为强降雨区,对应小于3 dB的ZDR和大的相关系数,以高浓度、大小适中的液态粒子为主。③有界弱回波区BWER外围存在ZDR环,对应偏小的KDP,而BWER上方存在深厚宽阔的ZDR柱和KDP柱,KDP柱高于ZDR柱的高度,气旋性旋转上升气流区内中层以下分布有少量大的粒子,而中层之上分布有较高浓度的大粒子。④-20 ℃层高度之下含有丰富的液态粒子,-20 ℃层高度之上含有丰富的霰粒子和冰晶粒子,是高密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典型的微物理垂直结构特征。〖JP〗  相似文献   
468.
付雷  马鑫  刁玉杰  郑博文  郑长远  刘廷  邵炜 《中国地质》2022,49(5):1374-1384
【研究目的】 二氧化碳羽流地热系统(CPGS)在取热的同时可实现CO2地质封存,在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CPGS碳封存的经济性是众多学者关注的要点。【研究方法】 以松辽盆地泉头组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注入压力、井间距与回注温度对热提取率的影响,在供暖情景下,计算了CPGS供暖效益与碳封存成本,并与常规水热型地热系统供暖效益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受携热介质转变与热突破影响,CPGS开采井温度呈现“降低-稳定-降低”的趋势,其中井间距对开采井温降影响显著,井间距越小开采井温降越明显;热提取率与回注压力呈现正相关性,与回注温度呈现负相关性,井间距对热提取率影响不显著;CPGS与常规水热型地热系统相比,采热量呈现“高-低-高”三个阶段,其中回注压力越小、回注温度与储层温度越接近,实现CPGS较水介质多采热能所需的时间越短。【结论】 仅考虑CO2价格与取热效益,供暖收益抵消部分碳封存成本后,井间距对CO2封存单位成本影响最为显著,井间距越小,CO2封存单位成本降低越迅速,在注采井间距300 m条件下,持续开采30 a后CO2封存单位成本可降至160元/t。  相似文献   
469.
利用1982—2018年巴音布鲁克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和开都河流上游大山口水文站逐月径流量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气候敏感与水量平衡法,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汛期(5—9月)巴音布鲁克盆地地表径流量变化趋势及气候变化与人工增水作业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7 a巴音布鲁克盆地汛期地表径流量呈增加趋势,突变年份为1989年,存在主周期依次为14 a、22 a、4 a 、7 a的周期变化,具有17~27 a、11~16 a年代际尺度和4~8 a年际尺度的丰枯位相交替变化特征。降水量是影响径流量变化的主导气候因素,对径流量变化的平均影响率为73.1%。因人工增水因素影响,盆地的降水可分为自然降水和人工催化降水,其中自然降水在历史期(1982—1993年)为69.5%,作业前期(1994—2006年)为59.28%,作业后期(2007—20018年)为74.56%,而人工催化降水在人工增水期(1994—2018年)对径流量变化的平均影响率为7.93%,表明径流量对降水的依赖程度正大幅增加,同时人工增水作业对径流量也有一定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