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2篇
  免费   726篇
  国内免费   975篇
测绘学   383篇
大气科学   871篇
地球物理   1004篇
地质学   2242篇
海洋学   543篇
天文学   225篇
综合类   401篇
自然地理   58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64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月表撞击坑自动识别与提取的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月表撞击坑是月球最显著的地质构造特征。随着不同月球探测器探测数据的丰富与数据质量的提高,月表地质信息挖掘成为月球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月表分布广泛的撞击事件的撞击机理研究和月表地质单元的地质年龄的判定等科学问题都离不开对撞击坑的研究。因此,对撞击坑进行识别和特征参数提取是挖掘以上月表地质隐含信息的基础和关键。针对目前用于撞击坑识别和特征参数提取的方法存在效率低下、应用范围有限等种种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月表环形构造识别和特征参数提取方法,并且实现了定量自动化处理。首先,根据撞击坑环形构造特征,利用坡度指数提取坑壁多边形矢量要素;其次,提出并采用环形构造最小外包矩形法提取撞击坑的伪中心与伪直径;然后,以伪中心为中心点向外搜寻并确定撞击坑坑缘顶点;最后,利用三点定圆法确定撞击坑的中心位置和直径大小。以嫦娥一号CCD相机影像数据和利用CCD立体相机制作的DEM数据为数据源,选取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月表撞击坑进行试验,并将计算结果与目前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结果验证表明,此方法可以推广到月表其他表面,并可应用于月表撞击坑形成机理研究和利用撞击坑大小频率分布测量的方法确定月表地质单元的地质年龄工作中。  相似文献   
972.
Detailed stratigraphic analyses of sediments deposited in Lake Botjärnen, a small boreal forest lake in the shield terrain of central Sweden, clearly reflect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human impact on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cosystems following settle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an iron industry in the 17th century. Rising frequencies of pollen and spores from light-demanding plants provide evidence of extensive forest clearance for charcoal and timber production, which peak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 associated increase in catchment erosion is reflected by changing carbon and nitrogen elemental content and carbon–isotope composition of sediment organic matter and by increase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sediments. Records of air-borne pollutants (lead, zinc and sulphur) can be cor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and regional mining and metal industry as inferred from historical accounts. Rapid recession of the iron industry led to re-forestation and recovery of the aquatic nutrient status to pre-industrial condition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hronology of the sediment succession, which is based on 210Pb and 137Cs radionuclide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 radiocarbon dating, is confirmed by historical lead pollution trends established for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973.
江西泰和县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水源涵养能力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蓄水能力的总和。本文根据江西泰和县 2003 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合文献收集,从3 个作用层评估了泰和县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比较了不同森林类型、林龄、海拔、坡度下的林冠降雨截留能力,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土壤蓄水能力。结果表明,林冠层平均截留率为16.31%,枯落物层持水率为2.14%,土壤层蓄水率为81.55%,3 个层次总截留和蓄水量为1.41 亿m3。各种森林类型水源涵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阔叶林>毛竹林>灌木林> 混交林>经济林。幼林龄、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水源涵养贡献率分别为17.58%、65.39%、14.18%、 2.48%和0.37%,涵养水源能力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空间上,泰和县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水源涵养力表现出从东西两侧向中部递减的分布。不同立地条件下林分的合理经营与管理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4.
Full-scale measurements are regarded as the most reliable method to evaluate wind effects on large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Some selected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full-scale measurement of wind effects on a long-span steel roof structure during the passage of Typhoon Fanapi. Some fi eld data, including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acceleration responses, etc., were continuously and simultaneously recorded during the passage of the typho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data i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typhoon-generated wind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ffects on a long-span steel roof. The fi rst four natural frequencies and their vibration mode shapes of the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Sports Arena(GISA) roof are evaluated by the 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 cation(SSI) method and comparisons with those from fi nite element(FE) analysis are made. Meanwhile, damping ratios of the roof are also identifi ed by the SSI metho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identifi ed by the random decrement method; the amplitude-dependent damping behaviors are also discussed. The fullscale measurement results are further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wind tunnel test results to evaluate its reliability.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are valuable for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engineers involved in the design of large-span roof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975.
地质雷达在活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快速发生沉积和侵蚀的地区,断裂附近的古地震遗迹会很快被掩埋。获取这些地区断裂的位置、上断点的埋深和标志层的断距等方面的数据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探测这些被埋藏的古地震遗迹。以北京平原区正断性质的新夏垫断裂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逆冲性质的六盘山东麓断裂为实验区。通过探测发现,对于断裂两侧地表覆盖层主要为粉土或粉质粘土的新夏垫断裂,地质雷达可精确定位断裂通过的位置,指示上断点的埋深,但无法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对于在T1基座阶地上通过的六盘山东麓断裂,地质雷达不但可以精确定位断裂的位置,而且可以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进而求得断裂两侧基座的断距。  相似文献   
976.
977.
1961-2010年青海省人体舒适度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青海省50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 对人体舒适度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青海省人体舒适度主要为寒冷、冷、凉、凉爽和舒服等级, 整体呈现冷凉特征, 各区各等级年均日数分布差异较大. 青海省最不舒适的月份是1月份, 其次是12月; 最舒适的月份是7月, 其次是8月、6月. 1961-2010 年青海省人体舒适度指数上升趋势极显著, 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一致. 各区人体舒适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其中, 柴达木地区上升最明显; 春、秋季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地区相似, 环青海湖地区和青南牧区相似, 各区秋季上升趋势均高于春季; 青南牧区各季人体舒适度年际波动幅度较大, 冬季环青海湖地区和青南牧区人体舒适度差异不大. 青海省人体舒适度季节差异明显, 夏季最高, 冬季最低, 春季略高于秋季, 近50 a来四季人体舒适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冬季波动幅度较大.温度(湿度、风速)与人体舒适度指数存在极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 温度是影响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最主要因子, 风速和湿度主要通过温度影响人体舒适度指数, 且风速的负影响略大于湿度. 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地区风速的负影响较大, 环青海湖地区和青南牧区相对湿度的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78.
基于青海玉树隆宝湿地2011年10月-2012年9月气象观测数据, 利用组合法计算其近地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 进而分析近地面能量收支状况. 结果表明: 隆宝湿地太阳辐射资源充足, 达6 770.8 MJ·m-2, 受积雪影响, 冬季日反射率最高可达0.93; 11月和12月地面吸收的90%以上短波能量以辐射形式传给大气, 而6月份则不到30%. 地面全年以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吸收能量, 其中, 77%以潜热形式支出, 23%以感热形式支出, 但各月能量收支特征与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79.
内蒙古巴彦哈尔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艾力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西北缘.矿床赋存于中元古代温都尔庙群的绢云石英片岩和绿泥石片岩中.矿床的形成与区内韧性剪切带及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区内共圈定出5个矿体,总体走向为北西向,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矿石类型包括石英脉型和糜棱蚀变岩型.金矿化与硅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关系密切.结合矿床的矿体地质、矿物成分、矿物嵌布及围岩蚀变特征以及前人包裹体测温结果,认为矿床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980.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孢粉相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沉积环境控制烃源岩发育理论为指导,应用孢粉相分析方法,以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和栖霞组烃源岩层段为研究对象,对典型钻井剖面的孢粉及沉积有机屑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沉积有机屑的丰度特征和组分类型,探讨三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初步评价其生烃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孢粉相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高成熟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形成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栖霞组为缺氧远陆架沉积环境,以无定形有机质为主,水体分层缺氧,是烃源岩形成的有利环境;大隆组为缺氧和少氧的陆架环境,也较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生烃潜力较栖霞组差;龙潭组煤质型有机质较为丰富,为充氧的陆架区,以陆源输入为主,沉积区水体较浅,含氧量高,不利于富氢烃源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