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用现今小震推断洪洞、临汾两次历史大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山西临汾地区是一个历史强震多发区,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洪洞(M=8)和临汾(M=73/4)两次特大地震,这两次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在持续不断的小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大震区地震长期活动特征,我们对临汾无线传输地震台网记录的1987-1999年期间发生的1670次中,小地震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根据对这些地震震源位置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和震源机解制的分析,认为洪洞地震的震源断层应是长80km,埋深5-26km的NNE走向,高倾角的右旋走滑型断层,而临汾地震的震源断层是长70km,埋深5-22km的NWW走向,高倾角的左旋走滑型断层。这与洪洞,临汾两次大震极震区的等震线及该地区应力场的构造环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山西大同Ms 5.6地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同震区先后在 1989、1991和 1999年发生MS >5地震 ,利用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精确的地震序列震源定位 ,结合宏观烈度分布和震源机制解资料 ,详细地分析对比了 3次子序列的异同。结果显示 ,1999年MS5 .6地震的震源断层是走向NWW、长 16km、宽12km、埋深 5km以下、倾角近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而前 2个子序列是NNE为主的右旋走滑断层活动所致 ,表明地震破裂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 2个以上方向先后出现、并且强弱有别的地震破裂是普遍存在的 ,表明震源环境的复杂程度与地震序列的类型有关。虽然震区存在NE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向的团堡断裂 ,但目前没有证据说明震源断层和 2条构造断层连通。 3次子序列的震源断层都是走滑断层 ,也和 2条构造正断层有别。 1999年的子序列可能属于新破裂。  相似文献   
13.
Focal Fault of the 1999 Datong Ms5.6 Earthquake in Shanxi Provi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veral earthquakes with Ms≥5.0 occurred in the Datong seismic region in 1989,1991 and 1999,The precise focus 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was made by the records of the remote sensing seismic station network in Datong.Using that data together with macro-intensity distribution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we analyze the difference among three subsequen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cal fault of the 1999 Ms 5.6 earthquake was a NWW-trending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It is 16km long and 12km wide.It developed at the depth of 5km and is nearly vertical in dip.The two previous earthquake subsequences,however,were generated by activity along NNE-trending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rupture directioin of the 1999 earthquake has changed.It is generally found that a rupture zone has more than two directions and has different strength along these two directions.The complicate degree of focal circumstance is related to the type of earthquake sequences.There is the NE-trending Dawangcun fault and the NW-trending Tuanbu fault in the seismic region,but no proof indicates a connection between focal faults and these two tectonic faults.The feature that focal faults of three subsequences are strike-slip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wo tectonic fault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1999 earthquake subsequence was possibly generated by a new rupture.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大陆丰富的地震记录,对表征地震能量空间分布局域标度特性的各参量〔1〕及其组合进行系统研究,提炼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用于日常地震监测预报的实用方法,特别着重于“异常”划分方式及划分标准的研究。这一划分方式及划分标准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段均是“动态”可变的,对所研究的10个区域内发生的中强地震进行回顾性的预报检验,发现对于较短时期(0.5-1.5年),其最大预报评分的平均值介于0.3—0.6之间,明显高于随机应答的概率评分,表明多参数综合使用具有相对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5.
Exhumation during crustal folding in the Namche-Barwa syntaxi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eological observation in the eastern end of the Himalaya shows that the Asia/India Suture is folded. Metamorphic rocks derived from India occur structurally below the suture, in the core of a regional antiform. Isotopic and fission track dating establish cooling-exhumation of rocks from c.30 km depth within the last 4 Myr. We argue that exhumation is caused by ~ 10 mm yr-1 erosion coeval with crustal scale folding.  相似文献   
16.
莲花山斑岩型钨-金矿床蚀变类型可以分作钾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青盘岩化。矿化表现为黑钨矿化、白钨矿-硫化物矿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及黄铁矿化。蚀变在水平和垂向上具有分带性。由内向外由钾化向云英岩化、叠加蚀变带、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青盘岩化转化。由浅向深,钾化增强,云英岩化减弱,被叠加蚀变带和绿泥石化及绢云母化所代替。矿化由内向外表现为由黑钨矿化向白钨矿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黄铁矿化转变,由浅向深由钨矿化转变为金矿化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化。与典型斑岩型矿床蚀变分带对比,莲花山斑岩型矿床不同原岩类型蚀变特征变化较大,矿化则表现出富钨、金贫铜及钨金共同产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山西省数字台网的深源远震S波记录,利用直接拟合S波波形的方法反演得到了山西境内山自皂(113.71,40.08)、右玉(112.37,40.02)、苛岚(111.72,38.78)、昔阳(113.72,37.57)、离石(111.24,37.53)、夏县(111.24,35.12)共6个台站下的剪切波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18.
马瑾指出,应把研究我国地震的思路从以断层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块体为中心.张培震等把我国大陆及邻区的活动地块划分为两级:Ⅰ级为活动地块区,有青藏等6个;Ⅱ级为活动地块,有拉萨等20余个.我们试图从块体中心论的思想出发,以Ⅱ级活动地块为框架,分析我国大陆近期成组强震发生的构造和震源机制特征.为保持工作的连续和有可比性,我们仍延续李钦祖等采用的选取资料的方法.由于哈佛大学提供的CMT(矩张量)解1976年仅有少量结果,从1977年起才比较完整,所以,我们从1977年起开始研究.1977~2003年我国的强震(西部M≥7,东部M≥6)大致可划分为9个组.  相似文献   
19.
加速度随距离的衰减关系,对于抗震设计是重要的.一次大地震破坏严重的地区一般在几十千米的范围内,因此,近场衰减关系研究就更重要.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几次地震的地面运动资料比较充足,较之远场而言,近场衰减的研究则相当薄弱.  相似文献   
20.
利用纯S波波形拟合方法,输入纯S波波形,使用传递矩阵计算了层状介质自底面传到地表约100 km厚度、32 s的理论地震波形;引进快速模拟退火法进行反演搜索理想模型,用理论波形与观测波形的相关系数作为约束函数,选择同一台站几个震例的理论波形与实际波形吻合最好的模型作为该台站下方的可接受速度结构模型.收集深源远震的清晰S波记录波形,我们共得到了陕西省境内秦岭造山带中段及其邻近区域13个地震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秦岭造山地带、渭河盆地及鄂尔多斯块体的地壳结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个块体有其各自的构造特点;不过三个块体的地壳厚度都显示了由东向西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