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Li  Da-yong  Li  Shan-shan  Zhang  Yu-kun  Chen  Fu-quan 《中国海洋工程》2019,33(2):198-206
The modified suction caisson(MSC) is a novel type of foundation for ocean engineering, consisting of a short external closed-top cylinder-shaped structure surrounding the upper part of the regular suction caisson(RSC). The MSC can provide larger lateral bearing capacity and limit the deflection compared with the RSC. Therefore, the MSC can be much more appropriate to use as an offshore wind turbine foundation. Model tests on the MSC in saturated sand subjected to monotonic lateral loading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structure sizes on the sand surface deformation and the earth pressur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embedded depth.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range of the sand surfa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width and length of the external structure. The magnitude of sand upheaval around the MSC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RSC and the sand upheaval value around the MSC in the loading direc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external structure dimensions. The net earth pressure in the loading direction acting on the internal compartment of the MSC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RSC at the same embedded depth. The maximum net earth pressure acting on the external structure outer wall in the loading direction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internal compartment, indicating that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he lateral load and moment is resisted by the external skirt structure.  相似文献   
92.
界牌矽卡型铜钨矿位于南岭成矿带内越城岭NNE向构造带铺里-界牌断裂南段西侧,为一典型的矽卡岩铜钨矿床.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研究表明,该矿床受构造断裂控制,容矿岩石主要为寒武系上统下段碳酸盐岩及少量花岗岩,在时空上可能与燕山期侵入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1#脉为旧店金矿内最大的一条含金石英脉。在总结1#脉矿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化富集规律及其找矿标志等基础上,预测了其深部隐伏矿体。1#脉受长> 6 000 m、平均宽> 3 m 的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化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金矿体主要分布在控矿断裂构造宽大部位和在趋向上和倾向上发生明显变化的部位,金矿体群主要分布在煌斑岩和闪长玢岩等脉岩集中分布部位。控矿断裂宽厚,强硅化和强绢英岩化并存,网脉状和细脉状石英脉发育以及闪长玢岩和煌斑岩类出现为矿脉深部出现隐伏矿体的地质标志。根据矿脉中1 000 多个地球化学原生晕样品研究结果,矿脉中As、Sb、Hg 元素组合异常属矿上晕异常,其强异常地段和强异常样品出现指示深部隐伏矿体。根据这些地质和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在1#脉深部预测出4 个隐伏矿体靶区,现已对其中两个靶区进行了坑道工程验证。  相似文献   
94.
大喀拉苏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出露于新疆阿尔泰南缘,是研究阿尔泰二叠纪构造环境的理想对象。采用LA-Q-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261.4±2.1)Ma,属中二叠世。岩石具有高Si(SiO2质量分数为69.03%~70.94%)、富Al(Al2O3为14.18%~14.71%)、富K(Na2O/K2O值为0.70~0.87)的特征,A/CNK值为1.02~1.04,属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显示I-A过渡型特点。微量元素表现出Rb、Th、Pb、Nd、Sm的相对正异常;Ti、P、Sr和Ba的负异常;稀土元素显示轻稀土元素强富集、重稀土元素平缓及明显的负Eu异常(0.55~0.82)。岩石的εNd(t)值和两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2.66~3.01和0.79~0.80Ga。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大喀拉苏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伸展环境,岩浆来源于地幔和地壳物质的混合,并在岩浆源区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95.
安徽铜官山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分析铜官山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特征基础上,根据铜陵地区层控夕卡岩铜矿成矿规律和控矿特征,对铜官山矿床宝山矿段和罗家村矿段深部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进行了预测,认为该两区段深部具有一定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96.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疆北部古生代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可以划分为高硫型和低硫型两大类,以后一种为主。金矿的形成和分布受破火山口、隐爆角砾岩筒、与火山机构有关的断裂以及区域断裂控制。与金矿有关的火山岩,主要是一套以玄武岩_安山岩_英安岩_流纹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组合为特征的钙碱性陆相火山岩,少数为海相_陆相火山岩。矿体赋存在火山岩、潜火山岩中,少数在斑岩中。主要的蚀变组合为冰长石_石英(玉髓)_绢云母或明矾石_高岭石_石英(玉髓)。金矿成矿时代在340~244Ma之间,金矿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新疆古生代在(350±10)Ma、(300±10)Ma和(250±10)Ma3个阶段的大规模火山_潜火山活动有密切关系。金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区域伸展环境或大范围挤压背景下的局部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97.
强对流实时短期预报业务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胡富泉  郭敏  张家澄 《高原气象》2000,19(3):391-396
θse特型法是一种强对流天气的短期预报方法,它把强对流天气预报化成预报引发背影条件下高能量预警型的强对流大概率事件。1995~1998年在上海地区进行强对流实时短期预报,准确率达89%。  相似文献   
98.
大别造山带北缘石炭系胡油坊组砾石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别造山带北缘晚石炭世胡油坊组内含有一套岩块砾岩层 ,砾石主要由绿片岩相的石英片岩、绢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和千枚岩组成 ,其次有变余砂岩和碳酸盐岩等。Rb- Sr同位素测定表明 ,绿片岩相砾石经历了晚元古代末期和晚古生代两期变质事件 ,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5 6 5± 30 Ma和 30 7Ma。变质岩砾石不是来源于佛子岭群或信阳群 ,而可能来自于扬子陆块的中、晚元古代地层。砾石以及古生物的证据还表明 ,大别山在古生代时存在一个主要由扬子陆块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和中、晚元古代变质岩组成的构造剥露区 ,不存在一个大别山古岛弧。  相似文献   
99.
河流网络的分形与自组织及其物理机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扼要地评述近年来国内外在流域、水系等方面的分形及自组织研究的有关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改进途径.从地球内外营力及河网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随机性、耗散性等角度探讨河网系统自组织及分形结构产生的物理机制.在流域侵蚀与生态环境恢复、流域产流与汇流、泥沙产生与输移、河床形态演变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及有关课题.  相似文献   
100.
基坑开挖时邻近桩基性状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陈福全  汪金卫  刘毓氚 《岩土力学》2008,29(7):1971-1976
基坑开挖时尤为关注的问题是土体侧向移动对邻近桩基的不利影响,土体的侧向移动使邻近桩基产生侧向位移和附加应力及弯矩,甚至可能使上部建筑物功能失效。采用土工有限元软件Plaxis 8.2对内支撑排桩支护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基坑开挖时对邻近桩基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单排桩、双排桩在不同开挖深度、支护桩的刚度、桩基刚度、桩基距基坑开挖面距离、桩身的约束和桩长条件下桩身水平位移和弯矩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