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411篇
测绘学   226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695篇
海洋学   14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71.
叶青—勒那曲引水线路根据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物理地质现象,共划分六个区段。德曲段:山脊寒冻风化碎石坡型,山坡融冻泥流及顺河断层发育;解吾曲下段:冻土沼泽发育,南北构造活动较强烈,区域稳定性及边坡稳定性较差;解吾曲上游段;山区和丘陵区断裂发育,在喜山末期有强烈的活动,滑坡、冰丘等不良地质现象极为发育;玛尕曲—洛曲南段:厚层地下冰发育,近期活动断裂明显;洛曲南岸—多曲东岸段:缓坡区有厚层地下冰,多年冻土布满全段;多曲东岸—万龙湾尕玛下游段:近代断裂活动明显,区域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972.
风云四号A星(Fengyun-4A,简称FY-4A)作为我国最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各方面技术指标都体现了“高、精、尖”特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上搭载的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Advanced Geosynchronous Radiation Imager,简称AGRI)较上一代静止卫星风云二号的可见光红外自旋扫描辐射仪观测精度更高、扫描时间更短,充分体现AGRI观测资料将有效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水平。偏差订正是卫星资料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在WRFDA v3.9.1(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s Data Assimilation v3.9.1)搭建AGRI同化接口,利用RTTOV v11. 3辐射传输模式和GFS全球预报系统(Global Forecast System)分析场研究了FY-4A AGRI红外通道8~14晴空辐射率资料的偏差特征并进行偏差订正对比试验,分析了卫星天顶角对AGRI资料偏差订正的影响,为将来实现AGRI红外通道辐射率资料在中尺度模式中的同化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通道8~10及14为正偏差,通道11~13为负偏差。水汽通道9和10偏差及其标准差相对较小,偏差海陆差异不明显。通道11~14探测高度较低,陆地上观测受地表发射率影响大,质量控制时可剔除这些通道陆地上的观测。(2)各通道偏差随卫星天顶角变化的拟合直线斜率都小于0.035,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偏差与卫星天顶角的关系不明显,预报因子中无需考虑卫星天顶角的作用。(3)通道8及11~14的偏差随着目标亮温的变化比水汽通道9~10明显,偏差有较强的目标亮温依赖特征。(4)根据分析的偏差特征对2018年5月13日18时(协调世界时,下同)至15日18时进行变分偏差订正试验,系统性偏差得到了有效的订正。  相似文献   
973.
选取8次冀中南地区低槽冷锋类降水过程,基于实况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毫米波测云仪资料,利用EC-thin模式资料,分析研究EC-thin资料在人工增雨潜力区识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低槽冷锋类降水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中高层30°—50°N、100°—120°E低槽东移,地面冷锋以西北路径或偏西路径南下影响冀中南地区;无论平原还是山区,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总体上呈现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当冀中南地区受低槽冷锋类天气系统影响时,在平原地区,当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预报平均值分别为6成、31 kg·m-2、37 kg·m-2、6 g·kg-1以上时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在山区,当低云量、气柱总含水量、大气可降水量、850 hPa比湿预报平均值分别为5成、21 kg·m-2、29 kg·m-2、4 g·kg-1以上时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此外最佳人工增雨阶段为各物理量值达到最大并开始减小阶段。  相似文献   
974.
吕宋海峡以东即北太平洋热带地区常年存在着大量的涡旋,这些涡旋在向西运动的过程中遇到吕宋海峡黑潮后是否会穿越黑潮进入南海值得研究。文章用数值模式来模拟吕宋海峡的黑潮以及吕宋海峡以东的众多涡旋,结果表明没有一个涡旋可以穿越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一个理想台风风场,通过风应力旋度的形式驱动出强劲的气旋式和反气旋式涡旋,这两个涡旋分别添加在源区黑潮附近,也是在源区黑潮流量最小的8月。以往研究表明,黑潮流量小而涡旋强劲的时候涡旋容易穿越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但由何种原因产生的涡旋可以穿越吕宋海峡难以确定;而文章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在黑潮较弱的夏季8月,由风应力旋度产生的中尺度涡,无论是气旋式还是反气旋式,都受到了吕宋海峡的阻挡而难以穿越。  相似文献   
975.
单木参数对当前的森林资源管理、生态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无人机立体影像数据与单木识别算法为单木参数的低成本、自动化获取提供了基础。现有研究表明,常用的基于局部最大值搜索的单木识别算法面对密集林分时存在严重的漏识别问题,影响了参数提取的精度,因此本文提出了顾及单木三维形态的无人机立体影像单木识别新算法。算法首先综合利用无人机立体影像的高程与RGB光谱信息,通过随机森林分类进行林冠区的提取;然后利用形态学的多层腐蚀、膨胀与连通区标记进行树冠相连单木的分离与树冠中心点的提取,从而实现单木自动化识别。本文选取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和四川王朗林区的4块样地进行验证,以目视解译数据为参考,分别与基于高程值的局部最大值搜索算法(算法A)、基于RGB光谱亮度值的局部最大值搜索算法(算法B)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算法在4个样地的平均F1-score为94.17%,与算法A和算法B相比分别提高了15.85%和9.37%;而对于密集样地,本文提出的算法在查全率上相比算法A和算法B分别提高51.79%和35.64%。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不同林区均能够实现较好的单木识别效果,特别是能够有效避免密集林分下的漏识别问题,为基于无人机立体影像的单木识别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76.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邹平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明该政策还需要加以完善。该文对邹平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顺利推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7.
笔者以已完成的山东省1∶5万、1∶20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运用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鉴别、厘定和划分大陆形成演化过程,编制完成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图。编图研究发现:鲁东和鲁西地区在地层建造特征、岩浆活动、构造环境和成矿作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故将原划分的胶辽陆块进行解体,划为鲁西陆块和渤海陆块,并对新划分的渤海陆块进行了定义。渤海陆块是华北陆块区新划出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它的分布范围是指夹持于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大别高压-超高压带以北的地区,地理轮廓呈狭长的三角形。渤海陆块有自己独特的演化历史,从最初的陆核到汇聚增生,大致经历了前新太古代陆核形成、新太古代大陆地壳快速增生和古元古代大陆被动陆缘和前渊盆地形成和最终汇聚期,与华北陆块的克拉通化同步。渤海陆块的厘定,代表了古老大陆地壳的板块运动的早期表现形式,多由弧火山岩沉积(表壳岩)和TTG岩石组合成为古陆壳的主体,并经历古元古代裂谷盆地发育期,最终拼合期和隆升、剥蚀期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78.
There has been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use of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as a rapid and inexpensive tool for soil characterization. In this study, 53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oasis in the Weigan and Kuqa River delta along the middle reaches of Tarim River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of soil chemical components in relation to soil spectral. An approach combining spectral technology and multi-variant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flectance spectral features of saline soil. The spectral data was first pretreated to remove noises and absorption bands from water, which eliminated influence from instrument errors and other external background factors. Several spectral absorption features were calculated for several saline soil samples to confirm that soil at the same salinity level had similar absorption spectral properties. Secondly, a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ance spectra and salinity factors was estimated by bivariate correlation method. Fourteen salinity factors including eight major ions and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soil salt content (SSC), pH, and total dissolved solid (TDS) in the saline soil were evaluated. Datasets of the salinity factors that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field data measurements of reflectance rat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pectrum data were used to construct quantitative regression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SC, SO4 2?, TDS, and EC had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t 0.746, 0.908, 0.798, and 0.933 with the raw spectral data, respectively, which confirmed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salinity factors and soil reflectance spectrum.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will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aracterization of spectral features of saline soil in oasis in arid land.  相似文献   
979.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高阶地发育与中游黄河贯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的形成演变,是综合反映东亚构造地貌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大地质事件,中游是黄河演化的关键河段,也是研究意见分歧集中的河段。发育于晋陕峡谷北段的寺沟T5阶地代表了晋陕峡谷未沟通前的雏形黄河发育阶段,T4阶地代表了黄河的贯通形成。文中选择了自三门峡峡谷至河曲寺沟间不同地貌部位的5个T5阶地和1个T4阶地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阶地上覆黄土野外地层划分、OSL和ESR年代测定及磁化率测试结果与黄土高原段家坡典型黄土地层的对比,确定T5阶地和T4阶地上覆黄土最底部地层分别为S2和S1古土壤层,由黄土地层年代序列确定两级阶地分别形成于250~200 ka BP和130~80 ka BP。根据阶地的分布和沉积特征,认为250 ka BP前后的构造活动是T5阶地形成的主因,此时雏形黄河自三门峡溯源侵蚀到了河津地区,但未沟通河套盆地。形成于130~80 ka BP期间的T4阶地发育,代表晋陕黄河北段与河套盆地得以沟通,现今黄河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980.
李鹏程  邢帅  徐青  周杨  刘志青  张艳  耿迅 《遥感学报》2014,18(6):1237-1246
利用机载LiDAR点云数据进行建筑物重建是当今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复杂形状建筑物模型的精确自动构建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关键点检测的复杂建筑物模型自动重建方法,采用RANSAC法与距离法相结合的分割方法自动提取建筑物屋顶各个平面的点云,并利用Alpha Shape算法提取出各个平面的精确轮廓,根据屋顶平面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分析建筑物的公共交线特征,在此特征约束下对提取的初始关键点进行修正,最终重建出精确的建筑物3维模型。选取不同类型复杂建筑物与包含复杂建筑物的城市区域点云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强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