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24篇
  免费   3328篇
  国内免费   4282篇
测绘学   2708篇
大气科学   1851篇
地球物理   2851篇
地质学   8188篇
海洋学   2230篇
天文学   217篇
综合类   1102篇
自然地理   1587篇
  2024年   151篇
  2023年   370篇
  2022年   874篇
  2021年   1148篇
  2020年   850篇
  2019年   1060篇
  2018年   932篇
  2017年   939篇
  2016年   840篇
  2015年   982篇
  2014年   967篇
  2013年   1054篇
  2012年   1180篇
  2011年   1124篇
  2010年   1073篇
  2009年   1018篇
  2008年   988篇
  2007年   874篇
  2006年   856篇
  2005年   734篇
  2004年   548篇
  2003年   375篇
  2002年   402篇
  2001年   382篇
  2000年   300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镭同位素示踪隆教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福建省漳州市隆教湾海水中镭同位素的研究,目的是评价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在2007年6月的航次中,垂直于岸线的9km剖面上布置15个站位,每个站位用潜水泵采集表层海水样60L于塑料桶中。水样运回实验室后,立即用装有锰纤维的PVC管以虹吸的方式富集水样中的镭同位素,水通过PVC管的流速小于300ml/min。224Ra活度用连续射气法测定,测完224Ra后密封7d以上,然后用直接射气法测定226Ra活度。224Ra和226Ra活度都呈现自岸向海逐渐降低的规律,表明扩散控制镭同位素的分布,由224Ra获得68.83km2d-1的扩散系数,同时226Ra形成-0.963dpm100l-1km-1的活度梯度。用扩散系数和活度梯度建立的226Ra的离岸通量为6.62×1011dpmkm-2d-1,这个通量一定是得到SGD输入的镭支持,从而获得隆教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量是3.03×109m3km-2d-1。该排泄量包括陆源地下淡水排泄量和再循环海水排泄量,绝大部分可能是再循环海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2.
油气藏在地表产生的自然电位属于静位场, 其强度与场源量成正比, 与距离场源的半径成反比.理论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 自然电位异常可以指示含油砂体, 圈定油气富集区.在储层套数较少的含油区可以用电位强度与视有效厚度的线性关系来预测油层厚度.卫星油田储层套数较少, 其视有效厚度可用线性方程h=-0.19x+0.74来表征, 为配合下一轮滚动开发工作, 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在地质研究难度较大的卫102、卫262、卫20地区应用自然电位预测有效厚度, 达到优选井位提高钻井成功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3.
风尘堆积常见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土堆积作为气下沉积,任何一个深度都曾经暴露于地表,因而必然受到相关地表过程的作用.由于这些过程均发生于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征多数具有明确的环境意义;而黄土在沉积后也可能受到各种地质过程的改造,从而对研究中常用的气候代用指标有一定影响.文章基于野外、微形态等分析,结合前人成果,对我国北方新近纪风尘堆积中常见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特征、形成过程及环境意义进行研究.由于一些特征在黄土堆积中具有普遍性,可作为识别风成堆积的标志和环境事件研究的指标,并有助于全面理解常用的替代指标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天水-秦安一带中新世黄土堆积区沉积-地貌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人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将天水-秦安一带的中新世黄土分布区划归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文章基于野外调查和已有年代地层学工作,结合前人成果,对该区新生代沉积-地貌演化历史进行研究,并划分为以下主要阶段:1)古近纪初南部秦岭山地的剥蚀,使本区在原有基岩准平原地形的基础上,形成以冲洪积平原为主的地形.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构造活动使冲洪积平原解体,在秦安地区形成基岩台地与沉陷盆地相间、天水-西和地区形成拉分盆地与隆起山地交错的地貌景观,这些高地为中新世黄土堆积提供了地形基础.2)中新世从22Ma到11Ma,基岩台地和相对平缓的高地上堆积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盆地内则主要发育次生黄土等洼地沉积,表明研究区类似于今天的黄土高原.3)中新世晚期约11Ma起发生的一次侵蚀事件,使研究区的一些小盆地内发育河流相和间歇性浅湖相沉积,秦安一带的黄土堆积也遭到侵蚀,形成的洼地内发育黄土状土或洼地静水沉积,其中包含较多哺乳动物化石,而大范围的相对平坦高地上一直继续发育黄土-古土壤序列.这次侵蚀对本区内甘肃群的沉积多样性有重要贡献,但一直没有深水湖泊发育的条件.4)发生于3.5Ma以后的另一次重大侵蚀,奠定了该区今天狭窄长墚地形的基础,是第四纪黄土堆积在本区保存较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5.
基于PDA的嵌入式移动GIS系统应用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PDA作为嵌入式移动GIS的载体,在城市旅游、个人定位和车辆导航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笔者结合自行研制的煤、水、电抢修PDA嵌入式移动GIS电子地图导航系统,从系统开发平台与开发工具的选择、系统架构与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研究了无线网络模式数据传输的交互技术。  相似文献   
996.
在区域构造变动、岩性组合、沉积相构成、测井曲线特征等研究基础上,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苏里格庙地区上古生界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将在苏里格庙含油气区上古生界划分出5个层序组,并在晋祠组到石盒子组中划分出14个三级沉积层序,分别发育于陆表海、三角洲、河流3种沉积背景之下.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以体系域为单位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内主要含气层段-层序8、9的砂体展布规律.研究表明,以体系域为单位编制的砂体等值线图,更细致地刻画了砂体的展布,砂质储集体的发育和空间展布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中.  相似文献   
997.
巴颜喀拉山东段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巴颜喀拉山东段花岗岩直接侵入到已发生褶皱的三叠纪地层中,并被侏罗系年宝组不整合覆盖,其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18~197 Ma.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岩石具似斑状结构或斑状结构,富铝高钾,富黑云母,含石榴子石和电气石等富铝矿物及暗色微细粒闪长质包体的发育为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1.00~1.22,属巴尔巴林划分的CPG型花岗岩类.形成于巴颜喀拉山造山带陆内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以2021年5月长江口南北支采集的表层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氢、氧同位素,溶解有机碳(DOC)浓度,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参数,探讨了夏季长江口北支、南支(北港、北槽、南槽)水体溶解有机质的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沿长江下游到河口近海,南、北支DOC浓度分别为1.68±0.16 mg/L和1.46±0.31mg/L,CDOM的吸光系数a350分别为2.37±0.61 m-1和1.59±0.24 m-1。南支整体具有“高类腐殖质、低类蛋白”的特征,北支则具有“低类腐殖质、低类蛋白”的特征,这可能与南北支的径流量差异有关。在南北支不同分汊河道(北支、南支北港、南支北槽和南支南槽)中,南槽和北支有类似的海水入侵特征,但南槽具有较强的类蛋白组分输入,而南支北港和北槽样品间无显著差异,均表现为河流有机质为主的特征。对比2011年长江南北支DOC和CDOM数据显示,作为长江主河道的南支在2021年无明显变化,而北支有显著的变化。这些结果综合表明长江口DOM的变化格局可能受水动力条件(径流量)、人类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比较全...  相似文献   
999.
云南城市经济影响区空间组织演变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启焰  陈浩 《地理学报》2007,62(12):1244-1252
对1990-2004 年云南省城镇发展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云南省城市综合实力总体呈差异扩大的趋势,表现出小城市发展缓慢且分化不明显,少数高位城市极化,在空间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倾向等特征。其后,进一步展示云南省城市经济影响区空 间演化的阶段性规律:①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云南省城市经济影响区被特殊的地理环境分割 成破碎且难以整合的小型离散化的格局;②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地区工业化和城市 化加速进行,交通通讯网络的发育和辐射,中小城市得以发育,伴随于城市经济影响区空间 扩张与收缩,云南省城市经济影响区逐渐从单层离散分布演变为三层嵌套结构,并不断朝更高级的结构形态演进,即云南省城市经济影响区空间呈现显著的、由小规模离散分布阶段、过渡转型阶段到嵌套复合阶段的时空演化序列。最后,针对这种时空演化序列,笔者解析出云南省城市经济影响区在不同时空条件组合下的三种空间扩展类型:单向拓展类型、多向拓展类型和邻接扩展类型。  相似文献   
1000.
戴尔阜  王昊  吴绍洪  靳京 《地理研究》2007,26(3):461-469
将作物生产潜力模型(PS123模型)与常规方法相结合,对1999~2001年海伦市玉米、大豆、小麦作物生产潜力进行计算;选取产量损失量、资源满足率和资源组合利用率,定量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寻找影响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限制性因子及其定量制约程度。结果显示,自然资源中温度对于产量的限制最大,其次为水分和土壤,如果把光温生产潜力作为目标产量,玉米、大豆、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分别为11998、7068、8813 kg/hm2,资源利用率分别为51.0%、29.0%、20.2%,海伦市粮食生产仍有较大潜力。在特定自然资源状况下,海伦市的社会经济状况是限制潜力实现的重要因素,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该市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