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Feng  Zhi-yong  Tan  Guang-ming  Xia  Jun-qiang 《中国海洋工程》2019,33(2):207-218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is a fundamental parameter in sediment transport theory and its accurate calculation is important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engineering viewpoints. The capacity of sediment transport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by many researchers in the last decades. Nevertheles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behind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in estuarie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river–tide interaction on sediment transport and establish a formula of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under the river–tide interaction. The impact of the river–tide interaction on the hydrodynamics and sediment dynamic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as analyzed, a practical method for describing the variation in tide-runoff ratio was established,and a formula of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river–tide interaction was proposed by introducing the tide-runoff ratio. The new method bridged the gap between two well-known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methods by considering the variation in the index a for the gravitational term and overcomes the drawback of distinguishing flood/dry season or spring/ebb tide in the calculation of estuarine sediment transport. A large amount of flow and sediment data obtained from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ere collected to verify the proposed formula. The effect of salt-fresh water mixture and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n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42.
强度再生效应在大型滑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室内外试验及计算等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只要具有一定滑体厚度的滑带土,沿滑面具有强度再生效应。利用该观点,结合滑坡破坏特征,滑带土的物质组成及其赋存环境条件,对滑面强度参数的选取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探讨,该研究为滑坡滑面强度参数的选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3.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本文讨论了在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工作中,省政府40号令第六条关于矿产品销售收入核实之规定的不尽完善之处,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344.
陈焕惠  黄光明 《江苏地质》2000,24(4):242-244
简述了江苏某地粘土型金矿的地质特征、选矿工艺的选择。在重点论述矿山堆浸提金工艺流程的同时,论述了堆浸场的选择、底垫铺设、尾渣处理、矿区环境保护等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其他主要问题。通过四年的开发实践,矿山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45.
济宁市是位于华北平原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上的工业城市,为研究其秋、冬季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特征,在市区的3个站点进行了PM2.5的同步滤膜采样.采样期为2018年10月15日至2019年1月31日,涵盖非采暖期和采暖期(自2019年11月15日始),共270个小流量滤膜样品.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市秋、冬季PM2.5平...  相似文献   
346.
江西万载县罗城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城铜矿区处于九岭南缘大型推(滑)覆构造往南突出的前锋与NNE向走滑冲断带复合部位.经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和激电剖面测量,圈定出Cu-Zu异常与激电异常多处,经深部工程验证,已控制Ⅰ号铜矿带东段4条铜矿体,铜资源量可达中型,矿体均产于中元古代宜丰岩组含Cu古火山岩矿源层中,并受强烈韧性剪切带内滑脱断裂带的控制.Ⅰ号铜矿带西部Cu-Zu异常更为广泛,南部Ⅱ号铜矿带也存在Cu-Zu异常与激电异常多处,具有形成大型矿床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347.
决策树方法在遥感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赜  白志强  樊光明  施彬 《地球科学》2004,29(6):753-758
决策树理论在遥感分类中, 分类准确、高效.依据其理论方法, 对青海省民和地区的遥感数据———ETM +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进行了分类, 选用的ETM +数据为1999年10月份数据, 数字高程(DEM) 数据来自于1:2 5万民和幅地形图, 数据格式为MapInfo通用格式MIF, 数据进行了坐标转换(地理坐标), 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 从等高线中提取数字高程.对遥感数据进行地形及光照矫正, 计算植被因子及缨帽变换的3个分量, 同其他5个遥感波段结合形成原始分类图层, 同时确定目标分类结果.原始数据的采样基于目视, 首先采用不同的彩色合成方案突出不同的目标地物, 交互式进行采样, 使用IDL语言编制程序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地物数字信息, 使用Clementine7.2对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10 %的采样数据验证模型准确率, 其余数据用来推算模型, 对数据进行10次迭代, 同时给予75 %的剪枝, 得到区分不同地物(如红层、黄土等) 的最合适图层(band 1 & band 3)和具体数值, 形成决策树模型, 将决策树模型导入Envi4.0中, 对原始数据(9个图层) 进行计算形成初步分类结果图, 对初步分类结果图进行一定的碎片合并, 最终形成分类结果图.该图同1:2 5万地质图进行对比确认分类的效果, 同传统分类图比较确认决策树分类方法优于传统分类.另外来自于决策树所提取的信息, 有利于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348.
以测得的误差声速剖面作为初始猜测值,利用多波束记录到的波束传播时间和波束角等信息,通过广义线性反演得到一个与实际声速剖面比较接近的声速剖面,这有助于减少声速剖面的误差。通过理论模型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349.
1983年7月27日青海省祁连县境内发生了一次有感地震,为了验证我们前两年工作中所做的结论,组织了现场考察,并对原仪器震中进行了修订。现将此次考察结果叙述如下: 1.地震参数发震时间:1983年7月27日8时21分  相似文献   
350.
小波变换与信号瞬时特征分析   总被引:66,自引:17,他引:6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经典Hilbert变换计算信号瞬时参数(如瞬时频率等),当信号中噪声较强时计算结果不能很好地刻划有效信号特征.本文提出了用小波变换求能量有限实信号对应的解析信号的一个定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用小波变换计算信号瞬时参数的算法.理论分析及模型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计算精度高且有较强的抗噪声能力.对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深入地分析了不同尺度下地震记录小波变换结果及其对应的瞬时参数含义,这对实际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