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以山东肥城海晶盐化有限公司100万t/a卤折盐采输卤工程钻井项目中H17/H18对接井为例,首先介绍了定向钻进对接技术在采卤井中的应用以及定向钻孔轨迹设计,在对地层详细勘探的基础上对定向钻孔进行可靠精确的轨迹设计是钻探施工的基础。其次,介绍了定向水平井的施工工艺。本项目关键技术是MWD无线测斜仪技术和旋转磁铁测距系统(RMRS),以及钻进时钻井液选取和参数调控。MWD无线测斜仪技术和旋转磁铁测距系统(RMRS)可以实时测量钻进方向,进而根据工程需要调整钻进方向,保证了中靶作业成功连通。本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及所采取的技术对策可为同类钻井施工提供借鉴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82.
The Early Palaeozoic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geolog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SCB), marking the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in the Wuyi-Yunkai region. One salient feature of the western SCB is the absence of Early Palaeozoic oceanic subduction-related magmatism. Here, we report the first known occurrence of Late Ordovician andesites from the Shimian area, western SCB. Zircon SHRIMP U–Pb dating reveals that the andesites formed at ca. 451 Ma. They hav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high-Mg adakitic andesite (HMAA)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K2O (1.09–2.24 wt.%) and Th (2.50–5.65 ppm) and high MgO (4.02–6.91 wt.%) and Mg# (56–71). Furthermore, their zircon grains display positive εHf(t) (+11.4 to +19.6) and low δ18O (4.72–6.20‰) values. The andesites are interpreted to have been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 peridotitic mantle wedge in an oceanic subduction setting and subsequent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Integrating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Qinling-Dabie orogenic belt with the data presented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SCB was probably involved in the Early Palaeozoic Andean-type orogeny along the Gondwanan proto-Tethyan margin.  相似文献   
383.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是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的第一个斑岩型矿床。通过对多不杂矿床蚀变钾长石进行40Ar/39Ar年代学测试获得,蚀变钾长石的坪年龄为(118.31±0.60)Ma,反等时线年龄为(118.30±0.79)Ma,它们代表多不杂矿床钾化蚀变的年龄为119~118 Ma,与成矿年龄同期。多不杂矿床形成的岩浆-热液过程为,由岩浆期(约120Ma)演化至钾化和成矿期(119~118 Ma),再演化至绢英岩化期(118~115 Ma)。  相似文献   
384.
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煤田(矿)勘察工作中,高精度磁法、同位素测氡等传统的煤田火区勘探手段在实际勘察中遇到了困难,而利用自然电位法有效地圈定了火区边界,与钻探结果吻合,说明了自然电位法是一种在火区复杂环境下效率较高的工作手段。  相似文献   
385.
蠕变性和时效特征是岩石的固有力学属性。岩石的流变特性是解释和分析一些地质构造现象、岩体变形破坏以及岩体长期稳定性预测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千枚岩沿片理面的剪切流变试验研究,建立千枚岩流变本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伯格斯体模型对该岩石力学参数进行了拟合分析,获取千枚岩沿片理面的长期强度及剪切蠕变本构方程,为该类岩体流变分析与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6.
硅铋石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铋的硅酸盐矿物,本次报道的天然硅铋石产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乌旗朝不楞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中,附生在蔷薇辉石晶洞或裂隙中的透闪石纤维上。常见四面体{111}及三角三四面体晶形,一般粒径为0.07~0.15mm,颜色多为浅黄色,透明,玻璃光泽,性脆,条痕为无色,维氏硬度VHN(100g)=487~583kg/mm2,平均535kg/mm2,摩氏硬度5,计算密度7.11g/cm3,计算折射率N=2.15。矿物化学分子式为Bi4Si3O12。X射线衍射强线[d(Å)(I)]为4.26(85)、3.29(100)、2.77(79)、2.11(45)和1.67(33),结构精修晶胞参数a=10.116(2)Å,V=1035.2(7)Å3,空间群为I43d,Z=4。本文还对硅铋石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87.
王光明  梁秀娟  肖长来 《地下水》2010,32(2):34-36,137
地下水资源的正确评价是进行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的前提,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鸡西市缺水由来已久,其中水质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在分析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通过选取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和方法,进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8.
黄河三角洲ZK1孔岩心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黄河三角洲5个钻孔岩心的ZK1钻孔,对其剖面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岩性描述、粒度测试和有孔虫鉴定,分析了ZK1孔粒度参数的垂向分布序列。通过计算粒级—标准偏差的变化获得了ZK1孔沉积物中对沉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粒度组分的范围为3.75~4Ф和10Ф。敏感粒度组分含量随深度变化的初步分析、各种粒度参数垂向分布特征及有孔虫资料表明,黄河三角洲ZK1孔的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4段:Ⅰ(0~5.14 m)为1904—1976年上三角洲平原沉积;Ⅱ(5.14~17.41m)为1855年以来的下三角洲平原沉积;Ⅲ(17.41~22.6 m)为1855年以前的陆架沉积;Ⅳ(22.6~24.6 m)为潮坪沉积。  相似文献   
389.
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与地层等时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有的河流层序地层模式在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体系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河流相准层序对比,发现河谷中存在阶梯状河流阶地。现代河谷地貌的研究表明,这种阶地是构造抬升过程中,次级间歇性构造抬升导致河流下蚀与侧蚀—沉积交替的结果。而构造下降过程所引起的基准面上升和可容空间增速的变化又影响了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考虑构造运动在河流层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河流阶地与相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修正了Wright等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认为构造运动控制了河流层序的发育,构造上升半旋回形成水退体系域,为一系列相对等时的阶地,构造下降半旋回形成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为构造抬升早期形成的河谷充填物,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与Wright等的含义一致。  相似文献   
390.
极地平流层位势高度变化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流层异常对于对流层的影响研究,尤其是将平流层的异常信号加入中长期天气预报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首先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60站气温资料,采用SVD方法深入分析平流层位势高度场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极涡与中国东北地区温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即当中高纬地区位势高度场减弱时(极涡增强),东北地区的温度上升;中高纬地区位势高度场增强时(极涡减弱),东北地区的温度下降。进一步通过挑选出的6个东北亚型强极涡年,6个北美型强极涡年和8个弱极涡年,分别对冬季位势高度场和温度场进行合成分析、小波分析和交叉谱分析。结果发现,东北亚型强极涡和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关键区位势高度场和东北地区地面温度场都有着50天左右的振荡周期,并且关键区位势高度场的季节内振荡有着超前于温度场的特征;北美型强极涡和东北地区温度的联系较小;弱极涡与东北地区温度的关系也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