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2篇
  免费   745篇
  国内免费   849篇
测绘学   208篇
大气科学   659篇
地球物理   1027篇
地质学   1778篇
海洋学   485篇
天文学   247篇
综合类   395篇
自然地理   43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51.
152.
153.
基于Miall储层构型研究思想,结合岩心、测井、测试等资料,对乌南油田砂坝砂体储层构型界面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储层构型界面识别标志;在此基础上,将砂坝内部构型分为坝主体和坝侧缘,同时通过动、静态结合,明确砂坝外部构型存在孤立、视连通、左侧向叠置和右侧向叠置4种模式;纵向上发育湖退(进积)和湖进(退积)两种砂体发育模式。坝主体是主力储层,具有良好油气显示;坝主体分布面积大、出现频率高为油气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54.
155.
156.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major features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ern China (IVRC) and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e noted that the first leading mode of IVRC (accounting for nearly half of the total variance and with maximum loading for the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South China) may be not forced by S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leading modes [accounting for 17.1 and 13.6 % of the total variance and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YRV) and North China, respectively] in some extent are forced by SST anomalies. These observational results are confirmed by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simulations forced by observed SST. By eliminating the internal dynamical process driven rainfall though ensemble mean, the simulations further suggest an overall enhancement of the intensity of IVRC in the corresponding ensemble mean, especially in the YRV and North China regions, but not in South China. That implies the different role of SST in driving IVRC over different regions.  相似文献   
157.
158.
159.
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陈玥  谌芸  陈涛  何晗 《气象》2016,42(6):724-731
利用2007到2013年5-9月间常规和非常规资料以及6 h一次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区暴雨按天气形势划分为冷锋前暖区暴雨、暖切变暖区暴雨以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三种类型。统计表明暖区暴雨一般发生在距离切变线(锋线)100~300 km的暖区内。主要结论包括:(1)冷锋型降水强度偏弱且分布均匀,集中在5、6月;暖切变型发生次数最多且强度大,主要发生在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偏南部;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发生次数最少但强度较大,发生在7、8月。暖区暴雨的发生次数及强度在大别山、皖南山区较为集中。(2)暖区暴雨中短时强降水贡献大。(3)冷锋背景下的暖区暴雨一般产生在锋前低压槽中,暴雨落区与高低空急流耦合有紧密联系;暖切变型以低层暖切变线为主要天气背景,地面常有弱静止锋,暖区对流活动与中尺度急流结构、地形强迫等因素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副热带高压边缘暖区暴雨与局地的水汽积累和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据此建立三类暖区暴雨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60.
基于CMIP5模式的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预估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CMIP5提供的26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温度和降水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气候变化指数(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dex,RCCI)分析中国的不同区域对21世纪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种排放情景(RCP 2.6、RCP 4.5、RCP 8.5)下,21世纪全期,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分布在西藏地区,其次为我国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敏感性最低的区域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且高排放情景对应更高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对RCCI指数贡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对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贡献的大小依次为Δσ_TΔσ_pΔRRWAF。冬夏两季温度变化的大值区与RCCI指数的大致区分布一致,RCCI大小的分布很大程度上由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决定。而夏季降水变化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西藏地区、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变化的大值区则主要出现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以及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