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9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475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372篇
地球物理   382篇
地质学   909篇
海洋学   230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15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伍延基  侯志强 《福建地理》2005,20(3):33-36,54
闽南漳州市的平和县灵通山,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但目前仍处于旅游地的参与阶段。要进入发展阶段,实现景区开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必须在明确旅游开发主体的前提下,挖掘旅游资源潜力、科学规划与设计景点、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此外,改善交通状况、完善景区解说系统、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2.
63.
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新生代陆内构造活动最强烈地区。基于野外构造观测、横跨山前及前陆盆地区的三维地震构造分析与解释,结合地震地质属性提取分析,识别出祁连山北缘-酒泉盆地西段窟窿山-柳沟庄带隐伏的弧形褶皱-逆冲带,该弧形构造是造山带基底逆冲构造楔体垂向差异抬升与向前陆方向差异运动的产物;该弧形结构控制本区下白垩统地层裂缝发育、分布与破裂强度,并与本区先期断裂、裂缝带产生构造叠加效应,形成弧形构造“中央强裂缝发育带”,是形成构造裂缝型油气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64.
台风莫拉菲(2009)登陆前后电荷结构演变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尺度起电放电模式以及卫星和闪电定位等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台风莫拉菲(2009)在登陆前后以及衰亡阶段的电荷结构及形成。结果表明:莫拉菲在登陆前存在近海加强过程,加强中逐渐形成清晰的台风眼并伴随眼壁区闪电活动的多发。眼壁区对流在近海加强阶段呈现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主负电荷区位于-25℃——10℃层,其上下各有一个正电荷区。而在台风达到最大强度后呈现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仅存在云中部的负电荷区和下部的正电荷区。眼壁区对流的电荷结构同台风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而不受登陆直接影响。在台风发展的不同阶段,外螺旋雨带对流主要表现为正的三极性或正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之前的研究一般认为外雨带对流只能呈现正的偶极性电结构。外雨带三极性电结构的形成可以类似于眼壁区三极性结构的形成,也存在其他形成机制,即在霰粒子与冰晶组成的正偶极性电荷结构下存在一个由雹粒子组成的正电荷区,从而形成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台风衰亡阶段对流主要表现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对流活动较弱,类似于陆地雷暴消散阶段的特性。不同类型的电荷结构所对应对流的相对强度也在文内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5.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玉米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系数曲线是估算作物生长季耗水量变化的重要参数。基于2013年4—9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田间水分试验和1994—2013年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水量平衡法反求春玉米作物系数,分析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 建立动态模拟方程,并与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分段直线法结果进行比较, 提出胁迫条件下作物系数的叶面积修正方法。结果表明:玉米作物系数随发育进程可用三项式曲线描述,变化趋势与产量水平无关, 但随产量增高而变幅增大;以出苗后相对积温为时间变量建立模拟方程效果较好,决定系数 (R2) 均在0.92以上;模拟计算出各站点最大 (1.30~1.48) 和平均 (0.831~0.919) 作物系数,与FAO分段直线法计算的典型值和区间值基本一致,生长中期平均相对误差为3.4%~7.2%;提出利用相对叶面积指数修正作物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2014年实例检验,土壤水分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3%,相对误差小于15%的占95.8%。  相似文献   
66.
青藏高原闪电和降水气候特征及时空对应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98—2013年的TRMM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数据,分析青藏高原闪电活动与降水气候特征及时空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 (简称高原) 的闪电活动中心在高原中部和东北部,中部最大闪电密度达到6.2 fl·km-2·a-1;但高原降水最活跃的区域是东南部,年降水量超过800 mm。闪电活动和降水随月份均呈现出先西进再东退的特征,但高原东北部强闪电活动区位置几乎不变化。在固定区域闪电和降水月变化具有一致性,活跃期出现在5—9月,呈单峰结构,除西部和东南部外,闪电与降水峰值月份吻合。结合TRMM降水特征 (简称PFs) 资料研究单个闪电表征降水量 (rainyield per flash,RPF) 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闪电活动可以作为高原深对流的指示因子,而RPF可以有效表征深对流系统在整个降水系统中的比例。高原中西部和东北部深对流系统在整个降水系统中的比例最大,而在高原东南部最小,高原东南部的降水更多由暖云降水系统贡献。  相似文献   
67.
雷暴中的闪电放电能够产生强静电场以及电磁辐射场,从而对空间电离层产生重要影响,引起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的扰动。研究表明:闪电放电引起电离层扰动的方式有两种:直接耦合和间接耦合。其中,直接耦合主要来自于闪电产生的准静电场及电磁场的作用,在甚低频 (VLF) 反射信号上表现出快VLF事件, 而间接耦合主要是闪电低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与磁层相互作用,在辐射带产生闪电诱导电子沉降 (LEP) 现象。雷暴闪电活动能够改变电离层从D层到F层的电子密度分布,影响对流层大气和电离层之间的场,导致中高层瞬态放电淘气精灵 (elves) 及红闪 (sprite) 等现象的激发。闪电VLF传输反射信号可用于反演电离层密度的变化,目前已成为一种探测电离层扰动的常用方法,而引起电离层扰动的强度不但和闪电放电参量密切相关,也和闪电放电过程、类型有关。该文重点阐述了闪电放电与电离层直接耦合和间接耦合作用以及导致的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68.
对比分析了北京和广州地区各100例云闪初始阶段前30 ms快电场变化波形上初始击穿脉冲的特征。依据脉冲的结构特征,两地区的云闪初始击穿脉冲可分为单极性单峰型、单极性多峰型、双极性单峰型和双极性多峰型脉冲,两地区均以单极性和单峰型脉冲为主。对脉冲参量特征的统计发现,脉冲的10%-90%上升时间、半峰值宽度地区差异性小于脉冲类型差异性;双极性单峰型脉冲的半峰值宽是单极性单峰型的1.2倍。不同类型脉冲过零时间的中值、平均值在10μs左右量级,且广州地区较北京地区的大;云闪初始击穿脉冲宽度平均值显著小于相同地区正地闪的,而脉冲间隔显著大于正地闪的。初始击穿脉冲最为集中的出现在云闪最初的1~2 ms,其比例随时间以显著的负指数分布下降。研究发现,双极性脉冲的过零时间与脉冲宽度之间、起始半周期峰值幅度与过冲幅度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9.
70.
To investig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stability of Wanjia middle school slop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the macroscop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ailure process of the landslide are researched by engineering geology analysis method,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and finit elemen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retaining walls, house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on the foot of Wanjia middle school slope were severely destroyed, 10 cm wide tension fracture appeared at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slope. Wanjia middle school slope is a type of medium-sized soil landslide. The area of the deformation body is about 19,314 m2, the total volume of the deformation body is about 23 × 104 m3. There may be two potential sliding surfaces in the unstable slope: shallow and deep landslide.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show that: under dead weight, dead weight + rainstorm, dead weight + earthquake conditions, the plastic zone occurs mainly at the middle part or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slope, and it doesn’t fully cut through the deep landslide body, so the deep landslide is stable. However, under rainstorm or earthquake conditions, the plastic zone almost completely cut thorough the shallow landslide body, it shows that the shallow landslide is in the understable–basic stable state.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concordant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F s = 1.06–1.29, the shallow landslide is in the basic stable–stable state).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shallow landslides are likely to occur in Wanjia middle school slope during a rainstorm or an earthquake, so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he slop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shallow landslide should be managed by some measures, such as anti slide pile retaining structures and drainage works, and the dangerous rock bodies on the slope surface should be cleaned 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