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08篇
  免费   2652篇
  国内免费   3772篇
测绘学   1697篇
大气科学   2789篇
地球物理   2920篇
地质学   6570篇
海洋学   2420篇
天文学   561篇
综合类   1316篇
自然地理   1759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648篇
  2021年   753篇
  2020年   689篇
  2019年   793篇
  2018年   763篇
  2017年   713篇
  2016年   778篇
  2015年   848篇
  2014年   874篇
  2013年   1026篇
  2012年   1040篇
  2011年   1042篇
  2010年   927篇
  2009年   953篇
  2008年   892篇
  2007年   867篇
  2006年   752篇
  2005年   654篇
  2004年   486篇
  2003年   385篇
  2002年   406篇
  2001年   442篇
  2000年   392篇
  1999年   375篇
  1998年   296篇
  1997年   282篇
  1996年   256篇
  1995年   221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176篇
  1992年   165篇
  1991年   134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81.
造山带异源浆混花岗岩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万花岗岩填图方法在区调工作中推广以来,在造山带花岗岩调查实践中,由于造山作用及过程的复杂性,花岗岩浆的多源及多样性,使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及方法遇到了难题。文章在新一轮1:25万造山带试点图幅,在对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及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探索的同时,提出了异源浆混理论指导造山带内部浆混花岗岩(H型花岗岩)的填图方法。并就异源浆混花岗岩鉴别标志等作了系统总结,提出了浆混组合、浆混单元、浆混体,填图的理论方法体系;给予了浆混花岗岩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82.
基于最小二乘配置的三维空间坐标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潇  尹晖 《测绘工程》2008,17(2):16-19
在求解未知转换参数时,鉴于公共点坐标本身的误差,提出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法进行空间坐标转换,即将公共点本身坐标作为随机参数,把转换参数作为非随机参数进行处理,最后通过实验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明显优于一般坐标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183.
新疆若羌县维宝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宝铅锌矿床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西段,矿床产于元古界蓟县系狼牙山组浅海相碎屑-碳酸盐岩系地层中,矿体具有明显的层控性,以及多阶段矿化特点。文章在深入分析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矿床在成因上属后生层控多金属矿床,并总结了找矿标志,认为在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4.
研究一种新型的非线性滤波理论,即Unscented卡尔曼滤波(UKF),同时为了获得更高的计算效率和确保协方差阵的非负定性,研究了平方根UKF。将UKF和平方根UKF应用到星载GPS卫星定轨中,实际算例表明UKF和平方根UKF的性能要优于常用的推广卡尔曼滤波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5.
李辉 《甘肃地质》2008,(3):27-35
刘家坪黄铁矿型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是一个面临闭坑的矿山。对矿区刘家坪组火山岩机构的研究,将是进一步寻找矿体的关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刘家坪铜-锌矿区刘家坪组火山岩系的岩石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岩石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初步确定了矿区古火山机构及其岩相构造的基本特征,建立了火山岩层序、喷发旋回和喷发类型。  相似文献   
186.
国土资源数据分析及其整合与集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详细分析了国土资源数据特点、综合数据来源、产生方式和使用方法等方面,对数据进行了分类,比较了不同的数据格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国土资源数据的集成框架,讨论了数据整合和集成的方法和流程,提出了数据整合与集成的三种框架问题。  相似文献   
187.
多因子影响的地图居民地自动聚群与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地图综合目的的居民地聚群需要遵循Gestalt的邻近性、相似性和方向性原则,描述居民地结构、形态及其关系需要6个因子,即居民地间的距离、可视区域面积、大小相似度、形状相似度、方向关系、居民地内部方向;进而运用这些原则和因子,给出了居民地的自动聚群和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188.
北京市土壤Hg污染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城市土壤Hg异常/污染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文章对北京市近1000km2范围内的地表土壤、壤中气、大气干湿沉降、大气颗粒物、大气中的Hg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查明北京地表土壤Hg平均含量为0.41mg/kg,大气干湿沉降物中的Hg平均含量为0.194mg/kg,壤中气Hg的平均含量为559.65ng/m3,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的Hg含量分别为0.59和0.67ng/m3,大气中的Hg平均含量为3.13ng/m3。北京市自2000年起实现了由燃煤转变为燃气的减排措施,导致干湿沉降物中的Hg沉降通量显著减少,2006年大气干湿沉降物中Hg的沉降通量1.837mg·m-2·a-1,北京市城区(近1000km2)Hg全年沉降为1837kg,空气中总Hg浓度由1998年的8.3~24.7ng/m3下降到2006年的3.13ng/m3,大气颗粒物中Hg含量由2003年的1.18ng/m3下降到2006年的0.59ng/m3(PM10)和0.67ng/m3(PM2.5),表明北京市煤改气减排措施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通过对土壤中Hg的存在形式研究,发现土壤中有硫化物(辰砂)及各种Hg盐(HgCl2)的含Hg矿物,Hg也可以各种吸附方式或壤中气方式存在。研究证实北京壤中气Hg与大气Hg存在显著的相关性(n=131,R=0.267,p<0.01),表明壤中气Hg是大气Hg的重要来源之一。利用2005年地表土壤总Hg与Hg释放速率的线性方程估算,土壤Hg平均释放速率为102.42ng·m-2·h-1,2005年土壤释放进大气的Hg通量为936.70kg。在查明土壤中存在大量辰砂矿物的同时,还分布有大量具有高温熔融特征的金属微球粒和玻璃质微球粒,证明燃煤和冶金烟尘是地表土壤Hg的主要来源。土壤中Hg、S、pH和辰砂颗粒浓度在空间上的高度耦合性表明,碱性条件下,土壤中高含量的S和Hg是辰砂形成的重要原因。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北京市I级土壤Hg环境质量的面积为176km2,Ⅱ级为808km2,Ⅲ级为24km2,超Ⅲ为36km2。Ⅲ级、超Ⅲ级主要分布在二环路以内的中心城区。城南(长安街为界)大气Hg环境质量明显优于城北,在北四、北五环之间的部分地区,大气颗粒Hg的环境质量为Ⅲ级或超Ⅲ级。在地表土壤Hg含量较高的中心城区,居民每天因呼吸摄入的Hg高达364ng,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每年实现10%节能减排的目标,对北京市未来50年土壤Hg含量的时空演变趋势预测,预测2050年北京因干湿沉降带来的Hg输入量为16.03kg,地表土壤释放Hg的输出量为37.36kg,明显大于Hg的输入通量,土壤Hg的环境质量将得到根本改善。预测到2040年Ⅲ级土壤Hg环境质量的区域将完全消失,到2060年以Ⅰ级土壤为主。  相似文献   
189.
为揭示黔北下石炭统含铝岩系的沉积环境,本文利用贵州遵义县后槽TC718剖面系统试样的粘土矿物进行x一射线衍射测试及特征分析。含铝岩系粘土岩与下伏桐梓组粘土页岩在矿物组合和成分上均有明显的差异,水云母的结晶度指数、开形指数在剖面纵向上有三个变化拐点:一是含铝岩系与下伏桐梓组粘土页岩分界处;二是含铝岩系上、下段的接触带;三是含铝岩系顶部含炭质粘土岩出现的临界面。其变化特征表明,本区下石炭统含铝岩系粘土岩段为海相或海陆过渡相,铝质岩段为残积一坡积相,顶部为大陆湖沼相;下奥陶统桐梓组页岩段为海相。  相似文献   
190.
Estuarine macrobenthos respond to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such as sediment type and salinity, and organic enrichment. A relatively new influence, organic loading from suspended bivalve culture, has the potential to alter this response. A study on soft-bottom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was carried out in the Richibucto estuary (46°40′N, 64°50′W), New Brunswick, Canada, with samples collected from 18 stations in late September and early October 2006. The site consisted of a large tidal channel originating upstream in a small river. The channel was punctuated by bag culture of oysters along its length. A total of 88 species were recorded. The mean values of abundance,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H′) of macrofauna were 11,199 ind. m−2 (ranged from 4,371 to 19,930 ind. m−2), 23.4 species grab−1 and 3.29 grab−1, respectively. In general species richness and H′ increased from the upper estuary to the estuarine mouth. Multivariate analyses clearly exhibi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ommunity structure,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locations along the estuary (the upper, the lower and the mouth), as well a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hannel.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H′ showed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salinity (21.2–25.2 ppt), and abundan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ter depth (1.0–4.5 m). Abundance and species richnes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of silt–clay fraction (3.3–24.8%) and sorting (σI). Species richness was also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content (1.9–12.7%). The BIO-ENV analyses identified silt–clay fraction, σI and salinity as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variable combination influencing the macrofaunal patterns, and silt–clay fraction as the single best-correlated vari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