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5篇
  免费   1289篇
  国内免费   1710篇
测绘学   931篇
大气科学   648篇
地球物理   884篇
地质学   3324篇
海洋学   997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491篇
自然地理   742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331篇
  2021年   374篇
  2020年   339篇
  2019年   429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365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485篇
  2010年   438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417篇
  2007年   366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海洋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气温乃至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而且还是海洋生态系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了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走向。众所周知,碳(C)在海洋中以无机态和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在海气系统中,大于98%的C以溶解无机碳(DIC)形式存在于水体中(Zeebe et al,2001)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至关重要。 氮(N)和磷(P)等营养盐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滩涂和沿岸水域养殖区的长期施肥,它们也作为近岸海区的主要污染物而导致近海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影响并改变了一些海域的生态结构。如在胶州湾,由于营养盐浓度及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该湾地区浮游植物数量和优势种组成的变化(沈志良,2002)近年来,在海洋沿岸带的河口、海湾等水体较浅的透光层内,以孔石莼等绿藻为主要代表的大型海藻开始泛滥,形成大型海藻的水华。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变,必然将导致海洋碳循环的变化,从长时间尺度来看也会影响到全球的气候和气温变化。目前,对营养盐与水生藻类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王勇等,2002;刘媛等,2004;张文俊等,2004)但对于营养盐与海水无机碳体系之间的耦合作用报道甚少。在海洋环境中、C N P作为主要的生源要素,其变化相互影响,并与海水中所存有的海洋生物密切相关。探讨海水中C-N-P的相互耦合关系对于研究海洋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效应,阐明海洋碳循环过程的深层次机理,揭示在过量N P作用富营养化条件下,C的迁移转化行为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作者初步研究了模拟条件下C-N-P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以水合氯化镁、工业氨水为原料制备出了低硼含量的纯度 >99%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利用差热 -热重 (DTA- TG)、X-射线衍射 (XRD)、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等手段 ,对氢氧化镁的热稳定性、相结构、表观状态以及脱水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为 :氢氧化镁以束状纤维和片状粉末共存 ,在 6 2 3K基本完成脱水反应生成氧化镁 ,其脱水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E为135 .4 k J· mol-1,指前因子 A为 5 .15× 10 10 ,反应级数 n为 1.10  相似文献   
43.
High precision geoid models HKGEOID-2000 for Hong Kong and SZGEOID-2000 for Shenzhen, China,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 a hybrid approach of so-called sequential processing, using high precision GPS/leveling data, land and sea gravity anomalies, and digital terrain models. These two local geoid models have the same 1-km resolution. The estimated accuracy (external accuracy) is better than 1.7 cm for HKGEOID-2000 and 1.4 cm for SZGEOID-2000. Some common areas are covered by HKGEOID-2000 and SZGEOID-2000. So these two geoid models, along with high quality GPS/leveling data collected on the overlapping areas,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systematic bias between HKGEOID-2000 and SZGEOID-2000,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ong Kong Principal Datum and 1956 yellow sea height datum of China, yielding RMS errors of 1.011 m and 1,003 m, respectively. Moreover, HKGEOID-2000, along with GPS ellipsoidal heights, i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errors of the “orthometric heights” from purely trigonometric heighting, yielding an RMS error of 0.102 m. The combination of SZGEOID-2000 and GPS ellipsoidal heights has been used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spirit leveling and mapping, called GPS mapping.  相似文献   
44.
苏北盐城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盐城凹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上、下2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上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K2t(生)-K2t、E1f1(储)一E1f1 E1f2(盖),古生界、中生界浦口组和泰州组为烃源岩层,泰州组和阜宁组一段为储集层,阜宁组一段顶部至二段暗色泥岩为区域盖层,油气沿深大断裂运移,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在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早期,有利勘探区在深大断裂附近的中、新生界发育地区;下复合含油气系统,即Pz、K2p(生)-Pz、K2p(储)-K2p3 K2p4(盖),油气通过断层或不整合运移,油气大量生成的关键时刻为古近纪早期,该系统中气藏分布在古生界被中生界覆盖地区。  相似文献   
45.
珠江口河流输沙、河口沉积与粒度信息之间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口三角洲地区泥沙供应充分,是现代沉积速率较高的区域。快速沉积的泥沙包含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了珠江口伶仃洋大铲湾海域6个柱样的现代沉积速率,以2mm的间隔分析了其中2个柱样上部的粒度,并对其平均粒径和珠江流域的年输沙量进行了快速傅里叶变换,以期获取河流泥沙供应、河口沉积速率和沉积物垂向粒度变化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大铲湾海域的沉积速率为1~3cm/a,受动力条件和泥沙供应条件的影响显著。2个柱样的平均粒径的最显著重现周期与珠江年输沙量的周期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可能反映了季节的、年的和多年的沉积速率信息。对于每年沉积厚度在厘米级的环境,以毫米级的高分辨率进行粒度分析,有可能揭示出沉积物供应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本研究亦可为其他河口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6.
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新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资料,得到南海混合层时空场的分布特征,剖析了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资料分析表明:南海混合层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且两者的均方差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季节变化中,冬季混合层在南海北部及西北陆架区深,在南海南部及吕宋冷涡处浅;夏季混合层在南海西北部浅,东南深。南海这种混合层深度分布特征除了与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有关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季风引起的Ekman输送及Ekman抽吸有关。混合层深度距平场EOF(Empirical Othorgnal Function)第一模和第二模时间变化的主信号均为周期的年际变化信号,其中第一模态约为3 a,第二模态则有1.8,2.4和4.3 a的3个显著周期。EOF第一模显示混合层深度在南海东南部年际变化幅度最大,且滞后Nino3指数7个月时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422 3);EOF第二模显示在南海南部和北部混合层深度呈反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47.
本文导得了1个研究内波分裂的射线型二维KdV方程。利用这一方程的一维退化方程进行了实验室尺度下孤立子型内波分裂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深水区的初始内孤立波和实测的内孤立波(内潮)在通过陆坡区时都会产生分裂,并在陆架上(浅水区)生成一内孤立子波列。这表明在实际海洋条件下,深海区内潮的分裂是陆架上海洋内孤立子波包(或波列)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8.
Abstract-The colony-forming Phaeocystis species are causative agents of dense bloom occurrences incoastal waters worldwide. It is difficult to separate them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morphologies associatedwith their colonial stages. In this study we applied molecular approaches to analyze the genetic variationof Phaeocystis globosa and Phaeocystis pouchetii from several geogrtaphic regions, and to assist in tracingthe dispersal of bloom-forming Phaeocystis species in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The 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acers (ITS1 and ITS2) of rDNA and the 5.8S ribosomal RNA gene of Phaeocystisstrains were determined. Sequence comparison shows that P.globosa was the most divergent toP. pouchetii, exhibiting sequence divergence higher than 0.08. However, lower genetic divergences ex-isted between strains of P.globosa. The sequence comparison of the Phaeocystis rDNA ITS clearlyshows that the species isolated from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is identified as P. globosa rather thanP. cf. po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研究区海域的水文泥沙进行现场测验,对比1960-1962年海图、1995年和2001年水下地形图三期地形数据和分析浅地层探测数据等方法,分析了舟山外钓山岛西海岸边坡的水动力、悬浮泥沙及冲淤特征,探讨了海岸边坡发育演变的模式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岩岬角海岸与潮流深槽的边界控制及往复潮流的作用下,舟山外钓山岛西海岸边坡演变是一个"上淤下冲"的模式,即边坡变陡至边坡土体失稳并在不定期外力触发下滑塌堆积坡脚,然后上部重新淤积、下部滑坡体不断被侵蚀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50.
Comparison of Drags on Fish Cages of Different Shap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Commercial fishfarming in net cages is becoming widespread around the world as an importantsource of food.In PRChina ,mostfishfarmingtakes placeincalmcoastal areas .Fishcages work wellat these sites becausethe environmental forces are usu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