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95篇
  免费   2308篇
  国内免费   3355篇
测绘学   1429篇
大气科学   1969篇
地球物理   2554篇
地质学   6468篇
海洋学   1929篇
天文学   383篇
综合类   1071篇
自然地理   1355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549篇
  2021年   682篇
  2020年   604篇
  2019年   664篇
  2018年   633篇
  2017年   619篇
  2016年   681篇
  2015年   661篇
  2014年   691篇
  2013年   779篇
  2012年   819篇
  2011年   847篇
  2010年   804篇
  2009年   695篇
  2008年   757篇
  2007年   642篇
  2006年   616篇
  2005年   521篇
  2004年   456篇
  2003年   472篇
  2002年   551篇
  2001年   450篇
  2000年   398篇
  1999年   387篇
  1998年   287篇
  1997年   277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223篇
  1994年   188篇
  1993年   160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3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91.
梅雨锋的典型结构、多样性和多尺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天气尺度梅雨锋的天气学定义基础上,利用GMS-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常规气象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与最终分析资料对2002年长江流域典型梅雨期6月26—28日和二度梅期间7月23日、1998年5月梅雨与7月二度梅共4个梅雨锋个例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归纳了梅雨锋结构多样性;并着重对典型梅雨期的梅雨锋发展过程、水平以及垂直结构进行了多种物理量场(包括风场、温度场、急流、锋区、假相当位温、散度、垂直速度、静力稳定度等)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个例,不同的地区和时期,一次梅雨过程的不同阶段,梅雨锋的结构和性质都有可能不同,它可以从比较接近极锋的性质过渡到接近赤道锋的性质。在水平结构上梅雨锋是在高、低纬度不同尺度的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从而造成了梅雨锋结构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对典型梅雨锋结构进行综合分析表明梅雨锋对流层中下层锋面由强假相当位温水平梯度形成;梅雨锋南侧为暖湿气团、北侧为变性气团;梅雨锋南面为西南季风、北面为偏东气流;梅雨锋的上升运动和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梅雨锋的前沿;梅雨锋上方对流层上半部存在与副热带高空急流相配合的高空副热带锋;对流层上部的高空热带东风与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构成了梅雨锋降水的高空辐散流场。根据典型期梅雨锋以及二度梅倾斜型梅雨锋的对流层上、中、下水平环流特征,给出了梅雨锋的多尺度概念模型,主要包括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对流层高层的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高空热带东风急流与南亚高压、对流层中层的副热带高压与北方的短波槽以及对流层低层的行星尺度季风和切变线。  相似文献   
992.
近44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干湿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西北地区1960—2003年131个测站降水和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 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这两个水分平衡最关键的分量构造了降水蒸发均一化干湿指数, 进而研究了西北地区干湿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是西北地区近44年干湿特征的最主要空间分布模态; 西北地区干湿异常特征主要分为西风带气候区型, 高原气候区型和季风气候区型; 整个西北地区及其西风带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年干湿特征呈较为显著的变湿趋势,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均发生了由干向湿的突变, 而季风气候区表现为变干趋势, 并且在90年代前期发生了由湿向干的突变; 整个西北地区及各分区近44年来主要以年代际周期振荡为主。  相似文献   
99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49年以来7个进入北部湾后强度突然增强的热带气旋(TC)环流背景特征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利TC进入北部湾后强度增强的环流背景是:(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加强西伸,(2)热带辐合带北抬至华南沿海活动,(3)西南季风爆发处于活跃期,(4)东风波西移叠加,(5)有适度的弱冷空气侵入;对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表明,TC进入北部湾前和进入北部湾后,环流中心附近500hPa涡度变化极小,200hPa高空散度增大,500hPa垂直上升速度增大,850hPa中南半岛水汽输送量增大。  相似文献   
994.
邵洋  郑国光 《气象》2007,33(7):22-32
利用ARPS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河南省2005年3月20—21日层状云系降水过程中的云水资源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模式主要计算了水汽收支状况、云中水分的微物理转化和降水效率等。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输送为云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域的水汽收入主要是水平流入,地表蒸发的贡献相对较小。河南南边界和西边界是此次降水过程水汽的主要水平流入边界,东边界和北边界是水汽的主要水平流出边界,较强的流入高度在2km附近。云系呈明显的垂直分层结构,平均0℃层在2.5km高度附近。6km高度以上的高云为冰云,2.5~6km高度之间的中云为冰水混合云,2.5km以下的低云为水云,符合“播撒-供给”云结构。雪和霰主要在4km高度左右生长,雨水主要在2.5km高度左右的0℃层附近生长。全省小时降水效率和地面小时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明显滞后于水汽流入率的时间变化。在降水较强时段,河南省域的小时降水效率为20%~30%。降水效率的分布形势与累计降水较为一致,河南南部较高、北部较低。  相似文献   
995.
在悬移质输沙率与流量异步施测法基本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河流特性建立了多年综合及相邻流量测次累积面积百分数与累积流量百分数相关曲线法不同的部分流量权重系数借用方案。经实测资料检验输沙率与流量异步施测法的计算误差符合《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精度要求,能满足悬移质泥沙测验的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996.
利用TERRA/MOPITT仪器测量的2000年3月—2004年5月的CO数据,分析了C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且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气候监测与诊断实验室(CMDL/NOAA)在瓦里关站的CO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CO的高值区在北半球主要位于东亚、西欧和北美,而在南半球主要位于非洲中西部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CO的分布随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北半球的CO浓度最高,而秋季南半球的CO浓度偏高;东亚的CO高值区主要是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日本列岛一带。对于北京和瓦里关CO的趋势分析明表:这两个地区的CO浓度在这4年内都是呈上升趋势。结合CMDL的观测资料与卫星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和检验发现,瓦里关站卫星观测结果和CMDL的结果在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一致,卫星柱总量的观测数据和CMDL数据的相关性非常好。  相似文献   
997.
空间数据挖掘的方法很多,怎样能快速对空间数据进行操作,是一个值的探讨的问题。Matlab有万能的演算纸之称。借助其强大的矩阵计算功能,进行数据挖掘,具有一定优势。本文根据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在Matlab中编写程序,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计算了不同用地类型与坡度之间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得出关联规则。本文平阴县安城乡的实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8.
姜建慧 《东北测绘》2007,30(6):89-91
主要从更新方法、技术方案及数据共享方面讨论了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99.
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在广西月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2003—2005年国家气候中心的动力延伸预报产品, 运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 (EOF) 求取预报关键区内的空间特征向量及其时间系数, 结合相似离度方法查找与预报月份相似的个例, 进而作出广西月降水量预报。独立样本试验证明, 利用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制作的区域月降水预报比利用前期实况高度距平场相关区域制作的预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00.
大气环境层结对闪电活动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栋  张义军  马明  孟青  吕伟涛 《气象学报》2007,65(4):622-632
利用一个二维面对称雷暴云起电、放电模式,选取了北京地区3次雷暴过程的环境层结,计算并讨论了不同层结条件下雷暴中动力、微物理过程及其对起电、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升速度和水汽条件是影响雷暴动力、微物理过程和闪电活动的最重要因子。上升速度的大小决定了雷暴发展到成熟的时间和雷暴的强弱,较强的上升气流有利于雷暴云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大的高度。而持续的上升气流和充足的水汽有利于雷暴的成熟期延长从而增强闪电活动。较强的上升速度和充足的水汽可以产生更多的对闪电起电、放电有直接影响的冰相物并能使其持续生成,从而形成较大的电荷浓度。较强的上升速度和不利的水汽条件也可以在某时形成较大的冰相物浓度,但冰相物难以持续生成。而较弱的上升速度和充足的水汽则容易形成暖云过程,对冰相物的生成也有不利影响。上升速度和水汽相互影响,又共同受到环境层结的支配。大气低层潮湿、中层湿度适中,较大的不稳定能量和一定量的对流抑制能量将有利于强闪电活动的发生。表现在大气不稳定参数的取值上,对流性稳定度指数的值小于-10℃(负值表示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值在1000 J/kg以上,对流抑制能量大于40 J/kg,700 hPa相当位温在340 K以上,700—400 hPa中层平均湿度在35%—85%,有利于强闪电活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