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贵州关岭大寨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2010年6月28日,贵州关岭因突降暴雨发生高速远程滑坡,滑程约1.5km,体积约174.9万m3,两个村组被毁,99人遇难。滑坡区位于西南地区常见的煤系地层区,上部为灰岩、白云岩,中部为相对较缓的砂岩地层,下部为页岩、泥岩地层,局部含煤,具有上硬下软的山体地质结构和上部富水下部隔水的水文地质结构,极易形成滑坡地质灾害。从地形上看,斜坡上陡下缓,形似靴状地形,上部陡峭地形导致山体易于失稳,而中下部开阔伸展良好的沟谷提供了远程的运动条件,较大的势能向动能的转化,容易形成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6月27日和28日的降雨是触发此起特大灾害的主要原因,其24h降雨量达310mm,超过了当地近60a来的气象记录,分析表明,降雨产生的沟谷径流量是平时强降雨(100~150mmd-1)的沟谷径流的2倍之上,一是在滑源区砂岩裂隙岩体中形成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触使滑坡的失稳下滑; 二是在沟谷中产生地表径流,为碎屑流远程流动形成饱水下垫面,导致了碎屑流流动距离和速度的显著增加。近年来随着极端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重现期缩短,高速远程滑坡造成的群死群伤特大地质灾害在我国呈逐渐增加趋势,应加强对这种灾害类型的调查与防范,特别是要进行滑坡安全避让范围和逃逸速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2.
在对拱肩槽自然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宏观地质分析和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层次对乌东德水电站左岸拱肩槽人工边坡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乌东德水电站左岸拱肩槽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三维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人工边坡变形以少量回弹变形为主,变形特征不突出,稳定性系数为1.4~1.6。在分析边坡开挖后可能形成的块体边界条件基础上,提出了人工边坡可能出现的块体失稳模式,以影响块体稳定性的结构面几何特征、结构面性状和结构面卸荷松弛张开特征入手,建立块体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标准,对块体稳定性进行了宏观地质分析,并采用三维刚体极限平衡方法对可能产生的块体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块体开挖后的稳定系数。结果表明,人工边坡可能出现块体多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综合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研究成果,提出人工边坡加固方案建议。研究成果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对类似工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3.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热开采过程中循环工质的温度和压力会经历较大范围的变化,这会造成循环工质的热物性变化,从而影响流体工质的输运和岩石-流体热交换;数值模拟EGS热开采过程,预测EGS的寿命、出力等性能指标有必要考虑循环工质的热物性变化.笔者在EGS热开采过程三维数值模拟中考虑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变物性,实现了热流双向耦合.针对水EGS分析了各物性变化对EGS采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变物性条件的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EGS的采热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工质在密度影响下开采寿命为9.0 a在密度和比定压热容共同影响下的开采寿命为7.5 a,说明密度和比定压热容越大则EGS开采寿命越短;在黏度系数影响下的开采寿命为18.0 a,说明黏度系数越大则EGS开采寿命越长;导热系数则对EGS采热性能无明显影响.注入压力一定的条件下以水为工质的EGS具有较长寿命,但相同时刻的质量流率和热开采率低于以临界二氧化碳为工质的EGS.  相似文献   
64.
从提高锚泊系统收放时效性入手,提出了一种半潜式钻井平台复合式锚泊系统组分配比优化设计方法,旨在尽可能降低复合式锚泊系统的钢链配比长度,提高收放效率。结合锚泊系统设计参数,制定优化设计准则,建立优化分析流程,采用ANSYS-AQWA建立锚泊定位半潜式平台水动力分析模型,获得平台运动参数和锚链动力参数,对平台漂移量、锚链最小安全系数、走锚临界张力、锚链最小卧底长度和起锚力进行无量纲指标分析,并综合考虑张力倾角与预张力对优化结果的影响,获得复合式锚泊系统钢链与钢缆的最优配比关系,确定最优钢链长度为395 m,较原钢链长度缩短225 m,钢链收放时间降低36%,进一步提高锚泊系统收放时效性,并降低平台可变荷载。  相似文献   
65.
特高型拱坝坝拱座岩体承受的荷载巨大,坝基岩体质量是拱座稳定的关键,在施工期如何准确评价坝基岩体质量,是拱坝建基岩体工程地质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工程地质条件研究为基础,从岩性、岩体结构分布着手,研究建基岩体工程地质特征;以现场、室内试验、声波测试为依据,建立坝基岩体质量评价标准。对乌东德拱坝施工期揭露的建基面岩体进行质量划分,研究发现:乌东德拱坝建基岩体质量优良,以Ⅱ级岩体占绝大多数,少量Ⅲ1级岩体,极少量Ⅲ2级岩体,与可研成果高度吻合;建基岩体满足岩体质量与声波验收要求,岩体质量空间分布较连续,且相对均匀,有利于承受拱坝推力。  相似文献   
66.
紧密结合国家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的重大战略,聚焦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总结了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评价了涪陵页岩气开发区区域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质量。在此基础上,收集分析国内外资料,梳理了页岩气勘查开发所引发的6类环境(地质)问题及勘查、钻井、压裂、开采、闭井等5个阶段需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或风险等,其中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主要诱发水土污染、地质灾害和大气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 基本识别了2种地下水污染模式、3种污染类型及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风险途径; 初步确定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污染指示性特征因子,并形成了页岩气勘查开发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可指导页岩气勘查开发的环境地质调查。该研究为页岩气国家新型清洁能源的绿色开发和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7.
从前陆褶皱冲断带看大地构造相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浙西北为例,基于上二叠统长兴组(P2c)和大隆组(P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1z)深水浊积岩的发现,初步认为该区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综合大地构造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构造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为特征,构造变形强度和密度自南东向北西呈递减趋势。自南东向北西具明显的分带性。该区大地构造相主要为前陆褶皱冲断带相,而上三叠统乌灶组(T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相,二者可能是该区始于早中生代(T1—T3)造山作用的响应。大地构造相分析不仅较为圆满地解释了研究区的众多地质现象,为造山带模式提供新的制约,而且能为研究区提出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8.
阿尔金红柳沟蛇绿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实测了2条阿尔金地区红柳沟蛇绿混杂带的地质剖面.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混杂带中含有2种基性火山岩:MORB型和OIB型,其稀土配分型式分别为平坦型和轻稀土富集型,结合同位素εNd值,推断混杂带中变基性火山岩来自于不同的岩浆源.变质橄榄岩稀土总量低,具有亏损型和平坦型2种不同的稀土配分型式.这种MORB和OIB的组合代表了地幔柱物质与洋壳物质的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69.
Abstrac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of large number of ore deposits including some latest discoveries and multidisciplin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we demonstrated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metallic deposits and we suggest that Paleozoic archipelago-type collisional orogen at North Xinjiang, northwestern China show intimate similarity with the metallogenesis of Southeast Asia Cenozoic archipelago. We briefly descri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jor porphyry-type, skarn-type Cu deposits and typical high-sulfidation type (HS-type) and low-sulfidation type (LS-type) epithermal Au deposits as well as some latest discoveries. Systematic isotopic age-dating on the Tuwu-Yandong superlarge porphyry Cu deposits revealed that they formed in Late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in an accretionary arc setting. The tectonic settings of epithermal Au deposits and its linkage with porphyry Cu deposits are further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condition for porphyry Cu deposits is more strict than epithermal Au deposits. The distribution width for porphyry Cu deposits in the orogenic belts is more limited than epithermal Au deposits. The discovery and prospecting progress of the Kalatage HS-type Cu-Au deposit were reported. The significance in further exploration wa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70.
喜马拉雅块体现今运动学特征的地震矩张量反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计算了喜马拉雅块体地震主应变率,应变率主方向以及变形速率,探讨了喜马拉雅块体现了形变特征,并与GPS形变监测结果以及地震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块体不仅有南北向的压缩变形,而且有显著的东西向拉张运动,其变形量级与GPS形变监测结果,地质资料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与珠峰地区GPS计算结果获得的该地区的应变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