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5篇
  免费   425篇
  国内免费   744篇
测绘学   299篇
大气科学   311篇
地球物理   258篇
地质学   1215篇
海洋学   266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20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Burgers模型的岩石非定常蠕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永刚  张秀娥 《岩土力学》2011,32(Z1):424-0427
伯格斯(Burgers)模型适合用来描述岩石第三期以前的蠕变曲线。为了描述整个蠕变过程,可以考虑力学参数的时间效应,用非定常黏壶替换Burgers模型中的定常黏壶,给出一种非定常Burgers模型,并推导出它的蠕变柔量,实验数据拟合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岩石的试验曲线  相似文献   
992.
确定性模型在黄土沟壑区斜坡稳定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HALSTAB耦合了稳态水文假定模型和无限斜坡稳定性模型,主要用于评价浅层滑坡稳定性的时空分布和发展趋势。选择黄土高原甘肃陇东地区华池县作为研究区,评价SHALSTAB模型在黄土沟壑区浅层滑动稳定性分析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利用1:5 000地形图获得了数字高程模型和地形坡度,以及室内和现场试验的物理力学参数,结合现场钻探和探槽得到的土层厚度分布和地表稳定性指数等级分布图。现场测量绘制的滑坡分布图与模拟结果对比和统计分析表明,SHALSTAB模拟的总体正确率为70.23%,滑坡预测正确率为72.33%,稳定状态预测正确率为67.51%,模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3.
利用20 MN伺服控制高温高压岩体三轴试验机进行了长石细砂岩的渗透率试验,研究了恒定三轴压力和常温至600℃条件下砂岩渗透率变化特征。试验表明,随着温度增加,长石细砂岩渗透率变化规律表现为5阶段特征:①低温段,随温度升高渗透率略有下降;②阈值温度前段,达到阈值温度后,渗透率急剧增大,产生一个突跃,增加了65倍;③阈值温度后段,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渗透率出现下降;④稳定段,渗透率达到谷值后不再下降,并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是室温渗透率的8倍;⑤高温段,渗透率重新增大。通过对长石细砂岩的细观结构变化及声发射事件(AE events)计数率分析后认为:渗透率的阶段性变化规律主要与内部矿物颗粒之间及其内部因局部热应力集中而诱发产生的微裂缝的开闭有关;高温条件下的长石细砂岩渗透率二次剧烈变化则主要与砂岩中部分矿物晶体颗粒成分在高温环境下的熔融、重结晶等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994.
柳州岩溶地下河水体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配ECD检测器)对柳州鸡喇和龙寨两条岩溶地下河不同位置水体中18种有机氯农药(OCPs)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异狄氏剂醛外,其余17种OCPs均有不同程度检出,OCPs浓度变化范围为107.68~1101.55ng/L,均值为532.515ng/L。OCPs主要组分为:α-HCH、β-HCH、γ-HCH、δ-HCH、p,p'-DDE、o,p'-DDT、p,p'-DDD、p,p'-DDT、六氯苯、七氯、艾氏剂。其中DDTs和HCHs含量最高,二者之和占到总OCPs的75.8%~96%。对其污染源进行分析,发现地下河水体中DDTs主要源自土壤。HCHs来源相对复杂,可能源于工业品或者长距离大气运输,也可能是近期有林丹的输入使其浓度增高。与国内外各水体相比,本次研究的两条岩溶地下河有机氯农药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95.
亚热带典型岩溶水系统的碳汇效应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芳  姜光辉  康志强 《中国岩溶》2011,30(4):403-409
选择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具有不同地质背景和生态状况的广西柳州市官村地下河(灌木林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云南省广南县木美地下河(石漠化严重)和贵州茂兰板寨地下河(原始森林生态)3个岩溶水系统为例,对比研究岩溶水中溶解无机碳浓度和碳汇效应的差异。结果表现,(1)流域管道水的溶解无机碳平均浓度排列顺序为:官村>木美>板寨,表层岩溶带泉水的排列顺序为:木美>官村>板寨。(2)水的PCO2分压计算结果显示:3个流域岩溶水的方解石溶解度基本达到饱和,PCO2的大小顺序为:官村地下河>木美地下河>板寨地下河。(3)根据一个水文年的流量监测计算官村地下河流域的岩溶碳汇强度为12.34tC/(km2?a),板寨地下河流域的为11.8tC/(km2?a),木美地下河流域为34.11tC/(km2?a)。木美地下河流域的石漠化现状相当严重,石漠化面积高达90%,而板寨地下河为原始森林区,但木美地下河流域的岩溶碳汇强度却最大,这与其流域面积大、调蓄功能强,且有外源水补给有关。这也同时表明,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去研究岩溶作用碳汇潜力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从水资源系统结构与用户需求分析入手,研究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模型的耦合方法,构建了水资源目标规划模型,对独山子地区水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研究表明:独山子地区水资源可以满足独山子区与灌区的现状需水要求。独山子区近期、中期、远期全部启动四个水源地供水仍不能满足需水要求,还需要外调水源补充解决,远期外调水已接近可调水资源量;为保证水源地有适量的河水入渗补给,限定了河道引水量,枯水年不能满足灌区的灌溉需水,平水年基本可以满足,丰水年完全能够满足。即使调水后,仍然要节水,提高灌溉效率。  相似文献   
997.
由于海底地震台站的缺乏,如何提高海域地震定位的精度是目前地震学家面临的问题之一。南海北部陆缘作为板内地震的活跃带,其微震活动在华南沿海和近海海域频发,海上由于未布设相应的地震台网,因此对近海海域地震尤其是微震的定位精度极低。利用2012年南海东北部海陆地震联测期间两台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s,OBS)所记录到的南澳外海域发生的ML2.8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OBS数据加入前后对地震定位结果的影响。这是首次在南海北部陆缘利用OBS联合陆上地震台网对天然地震进行定位的对比研究,结果说明了近海海域OBS的布设将会对我国沿海地震定位精度的提升、地震活动性的特征以及海域断裂构造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地理格网系统借助特定方法将地球表面均匀剖分,形成无缝无叠的多分辨率格网层次结构。它既是一个空间框架,又是地理特征表达的一种模型。本文结合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数据管理与共享的需求,深入分析了“地理格网”国家标准,指出其在多分辨率应用中存在孔径过大且不一致的问题。鉴此,将度与分、分与秒之间的进制在逻辑上由六十扩展为六十四,进而实现严格的四叉树剖分,直至秒级以下更高分辨率格网采用2的负指数幂表示。根据剖分特点,设计了兼容国标的编码扩展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多级格网生成与管理原型系统,通过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调查数据三维实时浏览实验,验证了格网剖分编码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999.
提出一种基于Hbase的地震大数据存储方法,通过搭建测试平台、Java语言开发测试程序,并与MySQL在存储、查询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方面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Hbase存取地震数据耗时更低,在数据量多时,其性能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 rapid development of star-rated hotels in China, especially highend star-rated hotels. Consequently, there are now approximately12 000 hotels in China. One bottleneck within the industry is its hug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assessment has lagged. Here, a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model suitable for hospitality is established, using comprehensive data collected for hotels over six years and with reference to general international methods, decomposition analysis methods as recommended by the IPCC, and related standards in China.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 maximum comparable unit energy consumption per building area among four-and five-star hotels is 73.26 kg ce m-2 y-1. Through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of five-star hotels has declined by 4.1% in six years and is smaller than the advanced comparable value of 55 kg ce m-2 y-1. The comparable unit energy consumption per area building of most two-and three-star hotels (53 kg ce m-2 y-1) is higher than the reasonable value. There are large numbers of hotels of this type in China and the potential energy savings are huge. Analyzing factors of energy consumption, we found that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from electricity usage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From a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al perspective,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System accounts for most energy consump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of energy-savings, emission reduction plans and Monitoring Reporting Verification (MRV) in the hospitality se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