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6篇
  免费   345篇
  国内免费   550篇
测绘学   251篇
大气科学   236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1095篇
海洋学   213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18篇
自然地理   20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正>Eocene felsic porphyric rocks and the high-Mg potassic volcanic rocks(HMPR) occur along the Jinshajiang-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JARSZ) in eastern Tibet.Compared with the HMPR,which are generally believed to be sourced from an enriched mantle,the felsic porphyric rocks show similar K_2O contents,enrichment in LREE and LILE,particularly radiogenic isotope(e.g.Sr and Nd) features much similar to the former,implying generation of the felsic porphyric rocks most likely related to the HMPR,although they both have clearly different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in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similar Sr-Nd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felsic porphyric rocks and HMPR in eastern Tibet indicate that both of them were possibly formed by a similar tectonic process(event).Combining the basic dikes in southern and eastern Tibet,we suggest that the break-off of north-dipping Neo-Tethyan slab in southern Tibet during 50-40 Ma,triggered formation of high-Mg potassic magma.This led to developing felsic porphyric magma production by partial melting of underplating HMPR in the lower crust,or fractionation crystallization of the high-Mg potassic magmas.The break-off of slab in the Eocene may also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abundant ore-forming material related to earlier subduction events,resulting in formation of the porphyric deposits along JARSZ in eastern Tibet.  相似文献   
122.
近年来,后注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钻孔灌注桩可大大降低建筑物的沉降,并使建筑物的沉降更加均匀,文章介绍后注浆工艺的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在天津地区的几个工程实例,分析了注浆前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对比情况及影响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3.
窑场铁矿床位于河南鲁山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陆块南缘,控矿地层为太华群铁山岭组,主要矿体共有两个,主要有辉石铁英岩和角闪石铁英岩组成,夹有少量的黑云角闪片岩、大理岩和花岗质混合岩,主要的矿石矿物为磁铁矿(30%~35%),少量赤铁矿(5%)和镜铁矿(3%)。脉石矿物有石英、角闪石、辉石、石榴子石等。围岩的组成包括黑云辉石岩、黑云角闪岩、黑云角闪片岩、黑云片岩、角闪黑云变粒岩、大理岩及少量的花岗质混合岩。矿石中的角闪石均属于镁角闪石,辉石有富铁透辉石、斜铁辉石,磁铁矿以纯磁铁矿为特征;围岩中的角闪石属于镁角闪石和纯镁闪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伴有少量金云母,石榴子石以铁铝榴石为主,含有镁铝榴石、钙铝榴石分子。化学成分分析显示本区的变质相达角闪岩相,估算其变质的压力范围为0.36GPa~0.74GPa。与典型华北陆块前寒武纪铁矿床对比,窑场铁矿床的矿物组合、变质等级以及沉积相类型均与新太古代的条带状铁建造相似。磁铁矿高Ni、低Co的特点表明其成矿来源与深部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4.
在分析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对各类水样资料的研究,发现在洛河下游,对于相对惰性的组分,河水的化学成分由河水与地下水混合形成,并且从水化学的角度验证了在该区段补给河水的那部分地下水主要来自洛河以南的地下水;但对于易发生化学反应的组分,河水在向下游运动的过程中,其化学成分明显受到了化学反应的影响。论文使用Cl^-质量平衡方法,计算出洛河上游河水中地下水的补给比例在20~30%左右,下游地下水补给比例约占70%左右;并且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条件及矿物饱和指数的计算结果,确定了石膏、方解石的溶解和白云石的沉淀以及碳酸平衡是河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化学作用,通过对化学反应量的计算,恢复了河水与地下水仅发生了简单混合作用的混合水的成分。  相似文献   
125.
以铁岭县湾龙背地区的钾长石矿为例,研究了辽北地区伟晶岩型钾长石矿的分异相带特点及空间分布规律。指出具新太古代壳源岩浆成因的钾长石分异相带明显,可分为内中外三个相带,其中内部相带的块体状钾长石、中间相带的团块状具文象结构的钾长石质量好,并在对国内的钾长石的市场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指明了辽北地区钾长石矿的开发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26.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度日因子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峰北坡纳木错流域扎当冰川2007和2008年消融期的物质平衡和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冰川冰和雪的度日因子值,分析了冰川度日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扎当冰川雪的度日因子值为5.3mm·d-1·℃-1;不同海拔冰的度日因子在4.0~14.0mm·d-1·℃-1之间,平均为9.2mm·d-1·℃-1.扎当冰川冰的度日因子值随着海拔的升高有所下降,但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利用度日模型对扎当冰川物质平衡进行了模拟,得到2006/2007年度和2007/2008年度该冰川的物质平衡值分别为-534mmw.e.和247mmw.e.,其中2007/2008年度的模拟值接近观测值.  相似文献   
127.
康志强  许继峰  王保弟  陈建林 《岩石学报》2010,26(10):3106-3116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有中生代的岩浆活动,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首次对出露于拉萨地块北缘的去申拉组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主、微量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去申拉组火山岩主要包括亚碱性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主体为中钾钙碱性系列;其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主体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右倾型,少数具有较平坦的配分模式,无Eu异常;具有低Sr、高Nd(εNd:0.32~5.29)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源于亏损的地幔源区,暗示其为俯冲带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去申拉组火山岩代表了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盆沿拉萨地块北缘南向俯冲消减的产物,从而为中生代班公湖-怒江洋盆的南向俯冲消减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8.
峰丛洼地坡面流径流过程——以丫吉试验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裸露型和土壤植被覆盖型两种峰丛洼地地貌结构.通过降雨量、pH、电导率(Ec)、CO2分压和流量的过程线来分析降雨中详细的产流过程.裸露性坡地因包气带结构简单仅存在局部的超渗产流和表层岩溶带的回归流.水化学性质较稳定;有土壤植被覆盖的坡地的产流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补偿阶段(可出现超渗产流)、饱和径流阶段、稳定阶段,补偿阶段仅在降雨强度大于入渗强度时可产生坡面流,饱和径流阶段坡面流流量与降雨强度成正比.稳定阶段坡面流流量趋于稳定,不随雨强的变化而变化,坡面流的水化学性质变化剧烈,pH、电导率(Ec)、CO2分压基本上同步变化,水漫(T)在降雨前期变化规律不明显.后期与pH、Ec等呈相反变化.  相似文献   
129.
宜昌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地貌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宜昌砾石层上覆中更新世网纹红土,下伏白垩纪红层,共有22个岩性层组成,总厚超过100m。通过对宜昌地区剖面出露砾石层的沉积相分析表明,善溪窑和云池剖面由下至上出现冲积扇扇中-扇根亚相;李家院剖面与上述两剖面间有沉积间断,由下至上出现冲积扇扇端-扇中亚相。粒度分析也证明了该砾石层中的砂体属冲积扇中的辫状水道沉积,与沉积相分析所得结论一致。研究认为,宜昌砾石层具有典型的冲积扇沉积环境特征,主要为冲积扇扇顶部分。该冲积扇在宜昌东南地区如此大规模的发育,显示其形成时具有强大的水动力条件,通过对其形成的地貌环境意义进行探讨,初步认为,该冲积扇为长江三峡贯通的产物。据前人研究推断,宜昌砾石层的形成时代应该在1.08~0.73MaB.P.,三峡贯通应在1.0MaB.P.之前。  相似文献   
130.
通过对黔南坳陷和桂中坳陷的地层对比和分析,识别出了8种层序界面标志,共划分两个超(二级)层序SS1和SS2,并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在层序格架中对研究区内的储集体类型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生物礁(滩)储集体、白云岩储集体和缝洞型储集体等3种类型。对层序格架中储集体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总结归纳:有利的储集体主要有TST礁滩灰岩储集体、HST礁滩灰岩、白云岩储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