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9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377篇
测绘学   265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219篇
地质学   734篇
海洋学   352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18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91.
中国各省域建设用地开发空间均衡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逸  黄贤金  陈志刚  马其芳  张琳 《地理科学》2012,(12):1424-1429
依据空间均衡原理,分析了建设用地开发空间均衡的意义,采用2008年中国各省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构建了建设用地开发均衡度指数,对各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31个省份中,共计23个省份处于均衡状态,占74.2%。但均衡程度各不相同,良性均衡程度以上的共计15个省份,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4.3%;而处于失衡状态的省份虽然仅有8个,却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7.7%,且均衡度大多小于0.3,属于严重失衡。②开发强度和供给能力的对比分析表明,全国有8个省份处于过度开发状态,17个省份开发不足。③建设用地空间配置不仅应考虑到各地经济建设的需要,更应重视开发强度与供给能力之间的协调,尤其应结合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将建设用地指标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992.
近51年我国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慧  韦志刚  魏红  李振朝  王超 《高原气象》2012,31(2):351-358
利用NCEP/NCAR的对流层顶气压多年月平均和逐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EOF和REOF方法对近51年中国对流层顶高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的边界线,2月最南,8月最北,较高的热带对流层顶从2月开始,逐渐北进,8月到达最北界(44°N附近),然后开始南退,2月其北界处于最南端,在29°~30°N附近;我国29°~44°N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的年变化幅度较大;对流层顶高度场有三种主要的模态:第一种为全区一致的偏高(偏低)型;第二种为南高(低)北低(高)的南北相反分布型;第三种为南北地区-中部地区相反分布型。对对流层顶高度场进行REOF分解可将中国地区分为6个气候分区,即华南区、新疆区、东北区、华北区、长江流域区和青藏高原区,各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只有华南区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中国地区对流层顶高度的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993.
2011年4月17日广东强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广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和Micaps资料,对广东省2011年4月17日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着重分析了各种有利于大冰雹生成的因素和回波特征。研究发现:(1)过程发生在高层有急流、高空槽和切变线、地面有锋面低槽的环流形势下,属西江流域前汛期强对流天气类型的复合型。冰雹发生区域的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达-4.8×10-3/s。(2)当CAPE突增,SSI>200、K>35℃、Si<0℃时,预示强对流天气发生。(3)边界层辐合线为对流发展提供动力因素,同时大气不稳定和较高的CAPE造成雹暴的迅速发展。(4)本次雹暴几乎具有强烈对流风暴的所有回波特征:反射率因子图上的弓形回波、后侧入流缺口、悬垂结构、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径向速度图上的中气旋及中层径向辐合。(5)雹暴的回波顶高与最大反射率因子演变趋势基本相同,有几次跃增且同步。降雹前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均出现突降。VIL的跃增特性对于判断冰雹的增长非常有效。(6)本次过程具备适宜冰雹生长的0℃和-20℃层高度条件,且回波核心区高度扩展到-20℃层以上。VIL密度>4 g/m3和上干下湿的垂直分布十分利于大冰雹的产生。(7)三体散射特征可作为发布冰雹预警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94.
GML空间数据库系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长期以来,由于GIS数据模型的差异所导致诸多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地解决,迫切需要新的数据模型来构建新的空间数据库;大量GML空间数据的涌现,迫切需要研究其存储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传统数据库技术并不适合GML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本原XML数据库技术为GML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下,本文从本原XML数据库的角度,对GML空间数据存储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GML空间数据的特征和存储管理方式,然后,提出了本原GML空间数据库的体系结构。针对GML空间数据的特点,提出了GML空间数据的存储粒度和存储的逻辑模型;最后,在开放源代码数据库Ozone的基础上,实现了本原GML空间数据库的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995.
在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归纳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描述城市空间信息的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并设计出一种面向对象的3D数据结构,实现城市建筑物、管网以及其他较为规则的空间实体对象的三维表示和重建。  相似文献   
996.
对湘西岩溶区呈镶嵌景观展布的4条风化剖面中石英粒度分布特征的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区域上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具有极大可能性.基岩为灰岩的两条风化剖面(WC1和WC2)的频率分布曲线呈单峰窄峰态,众数值分别为4.9(φ)和4(φ);两条碎屑岩风化剖面(WC3和DBK)的频率分布曲线呈单峰宽峰态,众数值分别约为5.1(φ)和6(φ).而且各剖面基岩与上覆风化壳的石英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石英粒度的标准差、偏度、尖度等参数也显示,各剖面样品基本上分布于不同的区域.研究结果还表明:(1)母岩风化过程中,石英粒度分布特征是完全可以继承的;(2)剖面WC1和WC2为碳酸盐岩风化壳.说明在湘西岩溶区,在有利的地貌单元,碳酸盐岩是完全可以风化成土的;(3)不同风化剖面的石英粒度分布特征不同,说明在区域上,风化壳不具有共同的物源,下伏基岩是其上覆风化壳的成土母岩;(4)石英粒度分布特征是用于岩溶区风化壳物源示踪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997.
大兴安岭东北部秀山林场一带的早白垩世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体由喷发旋回期的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粗面英安岩、粗安岩和浅成侵入期的二长花岗斑岩-晶洞正长花岗岩-文象碱长正长花岗岩构成。晚期侵入岩体充填于火山喷发形成的塌陷破火山口中央, 岩石具文象结构、晶洞构造等特征, 未见碱性暗色矿物。流纹岩(118.20 ±1.90 Ma) 与侵入岩形成时代(116.86~118.3 Ma) 相近。杂岩体岩石大多数属碱性系列, 具高硅、富碱、铝、Ga和高场强元素(HFSE) 的特征, 各岩石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曲线形态基本一致, 均出现Sr、Ba谷, 稀土配分曲线也相似, 呈轻稀土富集的不对称右倾“海鸥”型, δEu 中等亏损。流纹岩与石英正长岩的86 Sr /87 Sr 初始值( 0.708 734 ~ 0.711 488) 、143Nd /144Nd初始值(0.512 485~0.512 503) 相近。杂岩体具时、空、源的一致性, 为铝质A1型火山-侵入杂岩体, 形成于岩石圈伸展机制下的非造山板内拉张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98.
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组孔一下亚段进行岩石学、测井响应及地震反射特征的综合研究,识别出4种岩相组合、4种测井相类型和3种地震相类型;划分出扇中和扇端亚相;建立了冲积扇的垂向沉积序列并探讨了冲积扇的空间展布规律。认为研究区孔一下亚段陡坡带属于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进积型冲积扇沉积体系类型。冲积扇的研究是孔二段到孔一段古环境变化、古构造及盆地演化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999.
干湿循环下石灰改良膨胀土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南宁石灰改良膨胀土高铁路堤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工程特性,运用相似原理,以室内离心模型试验为主要手段,对路堤模型进行三次干湿循环试验,探究土压力、吸力、含水率、温度等随时间、深度及干湿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在离心模型试验中,自行推导建立的蒸发相似关系对蒸发时间和强度的控制适用可行,效果良好;路堤边坡变形与含水率变化密切相关,蒸发过程中产生少量裂缝,最大宽度不足2 mm,降雨过程裂缝消失;三次干湿循环后路堤整体变形不明显;土压力、吸力、含水率、温度随时间和深度等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随深度增加大气影响减弱,试验测得其影响深度为8.0 m。研究结果可为现场石灰改良膨胀土高铁路堤施工提供一定参考,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地质钻探孔内被卡钻柱的卡点测量与计算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卡钻事故是地质钻探孔内事故中发生最频繁、耗费时间最长、损失最大的事故之一。在处理卡钻事故的过程中,卡点位置的确定是关键。目前地质钻探孔内被卡钻柱卡点的确定方法主要有注磁法测卡点、直接用磁性定位器测卡点、测卡仪测卡点和公式法计算卡点等。本文详细介绍了卡点测量方法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并对3种卡点测量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给出了单一、复合管柱的卡点计算公式和参数确定操作步骤,并对2种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测卡仪测卡点准确度高,但是存在局限性,且费时费钱,而公式计算法简单容易,但是准确性较低。因此建议在现场确定卡点位置时,应将测卡仪测卡和公式计算卡点法结合起来,以期更快更准确地确定卡点位置,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卡,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