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法海洋卫星(Chinese-French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搭载的微波散射计(CFOSAT Scatterometer,CSCAT)采用 Ku 波段扇形波束旋转扫描体制,具有观测几何信息丰富、观测样本数多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海面风场遥感仪器。CSCAT 的原始空间分辨率可达10 km×12-5 km,是目前空间分辨率最高的微波散射计,为开发高质量的近海岸高分辨率海面风场产品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回顾了 CSCAT 近海岸风场遥感的原理,并利用辅助数据验证了这种新的科学产品的有效性。 然后,利用 CSCAT 近海岸风场开展了台风灾害监测研究。与标准 25 km 分辨率的产品相比, CSCAT 近海岸风场可以更细致地描绘台风结构,能够为气象和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支持与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92.
大豆脲酶促沉碳酸钙(SUICP)是一种新型土体改良技术,碳酸钙充填土内孔隙、胶结土颗粒,必将提高地基承载力。为了定量研究SUICP 灌浆对砂土地基承载力的提高作用,开展了内径38.5 cm、高度100 cm的砂柱模型试验,碳酸钙沉积量为砂土质量的3%,基于静力触探试验对地基承载特性改良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砂土地基SUICP 灌浆处理前的锥尖阻力平均值为0.564 MPa,处理后平均值为0.783 MPa,增加38.9%;侧壁摩阻力处理前平均值为19.08 kPa,处理后平均值为26.92 kPa,增加49.83%;砂土地基承载力处理前平均值为79.02 kPa,处理后平均值为108.64 kPa,增加了45.09%。SUICP灌浆提高地基承载特性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碳酸钙将砂土颗粒黏结在一起使得颗粒变大,二是碳酸钙的填充作用使得土体更加密实。通过本研究证实了SUICP灌浆对砂土地基承载力的提高作用,解释了发生机理。研究中也发现砂土地基改良的均匀性并不理想,还要进一步探索其发生机理,并研发更好的灌浆技术提高均匀性。  相似文献   
93.
针对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精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移动网格划分的精简算法。基本思想是首先将点云模型空间网格化,再依据距离阈值对网格进行二次网格划分,利用权重值大小筛选出合适点,最后移动点云模型包围盒最小点位置,重新进行二次网格划分和点云筛选,最终完成点云的精简。实验得出,可移动网格划分的点云精简算法在精简效果与时间效率上均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94.
灾害危险性和灾害损失是区域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以往研究大多基于国别尺度,无法表征国家内部和经济带沿线的灾害损失特征。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洪涝、干旱、风暴、地震4类主要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提出灾害数据空间尺度下推方法,构建了基于省级尺度的灾害数据库,从灾害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的角度,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主要灾害危险性和人口、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综合灾损高值区的主导灾害。研究表明2003—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灾害发生广泛,各类灾害危险性和损失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81.4%区域均有灾害发生,洪涝灾害发生范围最广,风暴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干旱灾害集中在中国北部和泰国等地,地震多分布于地震带沿线;全域人口损失以洪涝(53%)、干旱(26%)为主,经济损失以洪涝(49%)、地震(23%)为主,各地区人口和经济损失因区域内人口和经济基础不同存在空间差异;大部分区域损失由单一灾害主导,仅小部分地区损失受多种灾害共同影响。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针对各灾害高危区、灾损高值区及各地区主导灾害制定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为未来“一带一路”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综合减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5.
利用2011-2020年石阡国家气象站和乡镇(街道)自动气象站降雨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石阡县近10a年暴雨天气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暴雨灾情信息研究了“三个叫应”阈值。结果表明:石阡县年均暴雨日数11.4d,年均暴雨站次51.5站,主要集中在5-9月,月暴雨日数峰值出现在5月,月暴雨站次峰值出现在6月,05-07时易出现短时强降水;暴雨及伴随短时强降水日数均存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东部明显大于西部,最大日降水量和雨强大体一致,主要在县城、枫香、花桥一带和白沙;辖区内台站1h雨量达35mm、3h雨量达70mm或6h雨量达90mm及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时,可能发生灾害,应及时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96.
西昌盆地新基姑地区奥陶系大箐组发育典型的风暴岩。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底冲刷构造、砾屑层理、粒序层理和丘状交错层理等。通过剖面实测,识别出3种风暴沉积序列:序列Ⅰ主要为薄层泥晶白云岩夹黄灰色极薄层状泥岩,为风暴浪基面以下的远源风暴浊流沉积,为风暴岩序列的E1段沉积,主要发育于外缓坡下部;序列Ⅱ发育底冲刷面(A)、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段(D),主要发育于外缓坡上部;序列Ⅲ主要由底冲刷面和砾屑段(A)、粒序段(B)组成,主要沉积于中缓坡相带。风暴段自下而上表现为由序列Ⅰ向序列Ⅲ过度,并且沉积环境由外缓坡下部、外缓坡上部向中缓坡演化,形成一个在纵向上水深变浅的沉积特征。风暴岩的发育表明西昌盆地在奥陶纪大箐期处于低纬度地区。西昌盆地大箐组在新基姑以东地区处于中—外缓坡地带,而在新基姑以西地区为内缓坡地带,因而认为大箐组在新基姑以西的方向具备发育大规模优质颗粒滩型储层的古地理背景。  相似文献   
97.
斑岩_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是西藏最新发现的组合矿床类型,其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笔者在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雄村矿集区主要矿体系统地质编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矿床地质背景、矿体形态产状、矿物组合、蚀变特征、成岩成矿年龄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班怒成矿带与早白垩世岛弧型中_酸性火山岩_浅成岩组合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以及冈底斯成矿带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岛弧型中_酸性火山岩_浅成岩组合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是西藏最重要的寻找斑岩型_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的矿床成矿系列。依据"缺位找矿"理论,预测多龙矿集区尕尔勤、地堡那木岗、铁格隆山是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进一步勘查评价区,色那、拿顿角砾岩筒是寻找独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的重要靶区。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矿体叠加在斑岩型矿体之上,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浅部发育多孔状硅帽和明矾石_地开石_高岭石蚀变组合,金属矿物以硫砷铜矿_铜蓝_蓝辉铜矿_黝铜矿_黄铜矿_斑铜矿_黄铁矿等铜硫二元体系矿物组合为主,其中黄铁矿_黄铜矿_斑铜矿形成较早,矿床规模可突破1200万吨。雄村铜金矿集区发育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多金属金矿体,矿体呈脉状,或在火山机构边缘构造中独立产出,或叠加于斑岩型铜金矿体之上产出,以绢云母化、叶蜡石化、伊利石化发育,闪锌矿、黝铜矿、磁黄铁矿_黄铁矿为主要金属矿物组合为特征,洞嘎、普钦木_哑达是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评价区,深部有找到斑岩型铜金矿的可能。上述2套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都与燕山期斑岩铜金矿床的流体演化有关,具有特殊的蚀变矿物、金属矿物组合,寻找独立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下一步需要重视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8.
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图像的非平稳性是SAR海冰图像自动解释的主要障碍,入射角效应是导致海冰图像特征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Radarsat-1 ScanSAR模式数据,本文提出了一种集成入射角效应校正步骤的分割算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入射角效应、斑点噪声等不确定因素,经由像素到区域再到大尺度区域这一途径,把区域聚类、类尺度上的入射角效应校正以及区域合并等操作组合起来,以有效提高分割算法对非平稳性的适应能力。针对巴芬湾和和波斯尼亚湾ScanSAR模式图像的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分割准确性。  相似文献   
99.
极化SAR影像弱散射地物统计分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Wishart分类器对功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不易区分极化SAR影像上水体、道路、裸土、阴影等弱后向散射地物的问题, 提出一种利用极化目标分解和假设检验的弱散射地物统计分类方法。即在H-α初始化的基础上, 使用似然比检验得出像元与每个类中心的相似性, 并将其作为像元与类中心的距离测度。根据第一类错误概率和统计量的概率分布, 将相似性很小的强散射点归为拒绝类, 减少对分类的影响;对不能显著拒绝的像元归入具有最小统计量的类别中。通过使用E-SAR L波段和Radarsat-2 C波段全极化数据进行实验, 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利于弱散射地物极化信息的利用, 能够实现水体、道路、裸露的土壤和阴影等的精确分类。  相似文献   
100.
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矿床成矿系列及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冈底斯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资源接续基地之一,其中冈底斯岩浆弧(III43)是最重要的Ⅲ级成矿带,研究程度最高在拉孜县-工布江达县长约600km、宽约90km范围内,已发现并评价了5个超大型矿集区:雄村铜金矿集区,厅宫-冲江铜多金属矿集区,甲玛-驱龙-邦铺铜多金属矿矿集区,蒙亚啊-洞中拉-亚贵拉多金属矿集区,程巴-努日钨钼铜矿集区。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厘定出与海西期火山作用、海西期裂谷构造有关的铅锌银矿床成矿系列组、印支-燕山期与沉积-构造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金、铁、铅锌、银、钼矿床成矿系列组以及冈底斯成矿带内喜山期与构造岩浆、沉积作用有关的铜、金、铁、铅锌、银、钼、钨、铀、盐类矿床成矿系列组,包括6个矿床成矿系列和10个成矿亚系列。主要的矿床成矿亚系列为: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浅成岩建造有关的铜、金、银、铅锌矿床成矿亚系列,成矿年龄173~160Ma,雄村外围和拉萨以东广泛分布的叶巴组分布区是其主要找矿远景区;与古新世-始新世中酸性火山-中浅成岩浆建造有关的铅锌、银、钼、钨、铁矿床成矿亚系列(沙让式、亚贵拉式、洞中拉式),成矿年龄在65~38Ma,林周盆地-南木林盆地及其北侧的隆格尔断隆带是主要的找矿远景区;与中新世中酸性浅成岩浆建造有关的铜、钼、铅锌、钨、金、银矿床成矿亚系列(驱龙式、甲玛式、冲江-厅宫式、朱诺式、邦铺式),成矿年龄17~13Ma,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中带是主要的找矿远景区,尤其是含矿斑岩体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如新发现的普桑果矽卡岩型铜铅锌矿。成矿元素从南往北的分布规律为Cu-Au(斑岩型)→Mo-W(Cu)(斑岩-矽卡岩型)→Cu-Mo-Pb-Zn(Au、Ag)(斑岩-矽卡岩型)→Mo(Cu)(斑岩)→Pb-Zn-Mo-W-Fe(斑岩-矽卡岩型)→Pb、Zn(Ag)(热液脉型)。成矿时代从南往北的规律为173~154Ma(雄村)→40~20Ma(努日-程巴等)→17~13Ma(驱龙、甲玛等)→65~38Ma(沙让、亚贵拉等)。冈底斯成矿带强烈的燕山晚期、喜山期的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岩浆活动控制了矽卡岩型铜铅锌铁钼矿床的分布,形成岩体中Cu、Mo、W矿化,外围接触带(0~4km)灰岩与黑色岩系的层间构造中的Mo-W-Cu-Zn-Pb-Ag-Au矿化分带,主要的含矿岩系组合是灰岩(大理岩)+黑色板岩、凝灰岩、砂板岩。主要的含矿层位为晚石炭-早二叠世昂杰组、来姑组,二叠纪的洛巴堆组、下拉组,中侏罗世多底沟组与晚侏罗世林布宗组层间构造。按照"缺位"理论预测燕山晚期-喜山早期(126~40Ma)念青唐古拉地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附近的斑岩钼(铜)矿等5种主要矿床类型和雄村铜金矿外围,拉萨以东叶巴组(J2y)大面积分布地区等4个主要预测区,提出了增生楔中的造山型金矿的找矿突破、推覆-滑覆构造控岩控矿模型的构建等当前找矿突破中的关键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