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0篇
  免费   445篇
  国内免费   600篇
测绘学   351篇
大气科学   310篇
地球物理   287篇
地质学   1252篇
海洋学   345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31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草地理论载畜量调查数据空间化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顺宝  秦耀辰 《地理研究》2014,33(1):179-190
以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地资源调查的理论载畜量数据和同时期的全国1:25 万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按省区构建理论载畜量与不同草地类型面积之间的关系模型。根据属性数据空间化思路,利用模型计算与残差修正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将80年代的全国草地理论载畜量调查数据从市县单元转换到公里网格尺度上,同时计算2005年全国公里网格尺度的草地理论载畜量。在此基础上,从公里网格和省级行政区划两个尺度上分析全国草地理论载畜量在近30年间(20世纪80年代-2005年)的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正在退化、萎缩,草地总生产力下降。为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良性发展和草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42.
姚任平  廖文兵 《测绘通报》2011,(6):15-17,35
控制测量点位设计一般基于我国1∶50 000地形图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而这些地形图资料一方面因年代久远,地形、地貌变化较大等原因给外业选点、埋石带来交通上的不便;另一方面因这些地形图资料为国家基本地形资料,属机密资料,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介绍基于MapInfo软件的城市道路交通图上控制网点位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利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943.
传统的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台风云系影像分割方法多采用圆形或菱形模板进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当运算模板较大或经多次腐蚀、膨胀运算后,不能很好地保留台风云系影像原始的形态信息。为了解决此问题,探讨了一种基于先验特征的台风云系影像分割原理与方法,即先提取台风云系影像的大致形态,并以此作为形态学模板;然后利用形态学方法提取台风云系影像;最后,以2008年7月28日18时的09号FY-2C气象卫星云图台风云顶温度数据为例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本次示例台风(200809号台风)形状自定义的模板来腐蚀分割台风云系影像,并详细对比和分析了不同形状、大小的模板对台风云系影像分割结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基于先验特征的自定义台风云系结构模板,其分割结果不仅较好地保留了台风云系影像的形状特征,而且腐蚀后保留的台风云系信息最多。  相似文献   
944.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技术条件所限,我国一直未能实施长城资源的综合科学调查,缺乏关于其空间分布、保存状况、实际长度等方面的科学数据资料。为了摸清明长城"家底",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文物局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了长城资源调查与测量工作。按照"文物部门定性、测绘部门定量"的基本策略,提出了"影像为基、立体量测、带状建库"的总体研究思路;研究制定了明长城资源田野调查、明长城长度量测和明长城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开展了技术试点、标准制定、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经过来自明长城沿线10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名文物专家和700多名测绘专业技术人员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该项目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长达8 800余公里的超大型线型文化遗产的资源综合调查与测量,第一次全面获得了关于明长城资源分布与坡面长度等一系列丰硕成果,成功地拓展了地理信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45.
GIS栅格数据能表述连续变化的空间现象,它每个像元的属性值有连续数据和离散数据2种。针对栅格连续数值空间进行分析,突破传统的基于栅格本身邻域位置的研究方法,从属性值本身来定义邻域,基于属性距离度量公式来定义数据的领域。不同的邻域大小,一个栅格像元可以得到不同的邻域;并且从粗糙逼近的角度来探讨邻域信息粒子样本的上、下近似...  相似文献   
946.
GIS属性数据作为GIS实体的属性,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由GIS实体对象和对象的属性组成的二元关系满足近似空间的特性。本研究从GIS信息系统的对象、属性出发,利用格概念,认为GIS属性数据集合可以构成偏序关系,并且(P(A),)构成一个完备的偏序格。如果从属性链的角度分析,GIS实体集在的细分划分空间关系下,可以构成分层递阶近似空间,并且随着属性个数的增加,知识颗粒将逐渐"细化"。  相似文献   
947.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逐时降水、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鄂西北襄樊的特大暴雨过程从对流层高层一直到地面的天气形势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稳定的辐散系统、近地层稳定的辐合系统以及中低层发展深厚的西南低涡、不断加强的低空急流是造成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重点分析了200 hPa强辐散中心形成的原因及其在降水中心上空稳定、停滞、加强的机制,认为高空急流右后侧的风速辐散区与西风槽和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之间的风向开口区两种辐散作用的叠加是造成强降水中心上空强辐散中心的主要原因,而高层西风槽在东移过程中突然停滞并加深,从而导致强辐散中心一度稳定、停滞则是强降水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在近地层,由一个已经发展的对流云团外围出现的强偏北下沉冷出流沿浅薄地形河谷区侵入襄樊附近,当偏南暖湿气流不断加强北进时,一方面受到冷出流的横向阻挡,另一方面又受到大巴山地形的纵向阻挡,两种阻挡作用交汇于襄樊上空,使低层出现强辐合中心并稳定维持,在高层强辐散的共同作用下出现深厚的上升运动.地面低压倒槽和准静止锋的稳定维持以及边界层内大气斜压性的增强也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在该区域的维持和发展.中低层发展深厚的西南低涡和不断加强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中心输送了充足水汽,从西南低涡的东北侧不断分裂出β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强回波单体,并沿低层切变线移动到襄樊上空后叠加在高空强辐散、低层强辐合的有利动力作用下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948.
中国天气发生器模拟非降水变量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中介绍了天气发生器BCC/RCG-WG基于谐波分析和多变量平稳过程对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等5个非降水变量的模拟模型,并根据中国669个站点1971-200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降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计算了各站点的非降水变量的模拟参数.根据计算的模拟参数对中国...  相似文献   
949.
城市化对广州降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1959—2009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广州51 a来降水的变化规律。发现城郊增城年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大暴雨降水日数有所增加;广州年降水总量总体呈波动变化,1991年以来有微弱的增加趋势,增率为105 mm/a。而从降水等级日数和降水负荷上分析发现,1982年以来,广州年降水日数有下降的趋势,减少率为72 d/10a;而1991年以来,广州大雨以上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负荷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大雨降水日数增长率为28 d/10a,暴雨降水负荷增长率为24%/10a;城市化造成了广州大雨、暴雨和大暴雨等年强降水日数增加,相比1960—1979年,分别增加了6%、11%和23%;相对于城市化之前,从1991年开始,城市化过程使得广州降水量增加的趋势明显,城市化对广州城市降水增加的贡献率为447%。  相似文献   
95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hanges in January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DTR) in China during 1961-2000.The observed DTR changes during 1981-2000 relative to 1961-80 are first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ily temperature data at 546 weather stations.These observed DTR changes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cases depending on the changes in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and the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DTR change in each case are presented.Three transient simulations are then performed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greenhouse gases(GHGs) and aerosol direct forcing on DTR change:one without anthropogenic radiative forcing,one with anthropogenic GHGs,and another one with the combined forcing of GHGs and five species of anthropogenic aerosols.The predicted daily DTR changes during the years 1981-2000 are also classified into six cases and are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viously proposed reason for DTR reduction,a stronger nocturnal warming than a daytime warming,explains only 19.8%of the observed DTR reduction days.DTR reductions are found to generally occur in northeastern China,coinciding with significant regional warming.The simulation with GHG forcing alone reproduces this type of DTR reduction with an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32.9%,which is larger than the observed value.Aerosol direct forcing reduces DTR mainly by daytime cooling.Consideration of aerosol cooling improves the simulation of occurrence frequenc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TR changes as compared to the simulation with GHGs alone,but it cannot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the magnitude of DTR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