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57篇
  免费   9968篇
  国内免费   14100篇
测绘学   7249篇
大气科学   4576篇
地球物理   6938篇
地质学   26253篇
海洋学   7490篇
天文学   409篇
综合类   3247篇
自然地理   5863篇
  2024年   282篇
  2023年   891篇
  2022年   2395篇
  2021年   2986篇
  2020年   2319篇
  2019年   2674篇
  2018年   2433篇
  2017年   2298篇
  2016年   2223篇
  2015年   2839篇
  2014年   2746篇
  2013年   3370篇
  2012年   3640篇
  2011年   3652篇
  2010年   3511篇
  2009年   3313篇
  2008年   3375篇
  2007年   3190篇
  2006年   3114篇
  2005年   2644篇
  2004年   1982篇
  2003年   1337篇
  2002年   1431篇
  2001年   1242篇
  2000年   994篇
  1999年   385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19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65年   5篇
  1957年   15篇
  1954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着重研究了变阻尼半主动控制在降低结构振动响应中的控制效果,在确定可变阻尼的阻尼系数时采用了控制效果较好的H∞优化控制策略,并将这种控制策略与传统控制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数值分析比较了被动控制、主动控、半主动控制情况下结构的最大相对位移与结构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响应。并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被动、主动、半主动控制方法中主动控制的控制效果最好;(2)对于刚性结构,增大结构的附加阻尼可以同时降低结构的最大相对位移和最大绝对加速度响应,应用被动控制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而半主动控制的控制效果是值得怀疑的,在应用时应慎重考虑;(3)对于柔性结构,增大附加阻尼在降低结构的最大相对位移响应的同时,却增加了结构最大绝对加速度响应,而采用半主动控制能够同时降低结构的最大相对位移和绝对加速度响应,半主动控制效果明显;(4)在柔性结构中采用半主动控制方法能取得与主动控制相近的效果;(5)由于H∞优化控制是对最坏情况下瞬时能量的优化控制,因此H∞半主动控制的控制效果要优于传统LQR控制。  相似文献   
962.
本假设对于确定的相关系数及子台间距存在一个相干波长,将不同频率、震中距的相关性变化的原因归纳为视波长的变化.对近事件而言,几乎不存在相关系数十分理想的子台间距的区间范围.对非理想相关的台阵,应用S.Mykkeltveit等介绍的增益公式来预测台阵的增益,其效果与实际情况吻合的较好.论述了区域台阵与侦察远处事件的台阵有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63.
天津地区井水位年变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 ,中国地震预报学者开始关注井水位的年变异常及其中短期预测意义问题 ,但井水位年变异常判别采用动态图像的定性对比方法 ,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针对这种现状 ,文中引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随机过程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技术 (盛骤等 ,1989) ,提出了“井水位动态年周期法”与“相对时段速率比较法” ,解决了井水位年变异常的定量识别方法 ,并应用到天津井网 2 1口井的观测数据 (1985年以来 )分析中 ,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 ,天津井网中有 7口井在首都圈邻区 4次中强 (MS≥ 5 .8)地震之前 ,表现出 17井次的井水位年变异常 ,且多在震前 1.5~6个月内出现 ,从而再次证明了井水位年变异常具有一定的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64.
江淮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较强的地区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震源特性、传播介质和场地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研究区(北纬29°~35°,东经114°~120°)位于华北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之间的过渡地区,地震活动性总体水平不高,烈度衰减关系有其自身的震源特性、传播介质和场地衰减特性等.本次工作重新挑选震例,对研究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并与该地区已有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65.
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亭  刘素英 《山西地震》2003,(4):27-28,35
对科技期刊质量和编辑素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编辑是期刊的设计师。一本期刊从总体创意、策划选题、编审稿件到排版设计,无不体现编辑的主体意识。期刊质量的好坏,读者评价的高低都与编辑息息相关。编辑的素质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得出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966.
准噶尔盆地三叠系生源油藏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发现了来源于三叠系烃源岩的典型原油,其地球化学特征与以往发现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生成原油均不同。该原油全油碳同位素δ^13C值为-3l‰左右,与石炭系和侏罗系原油差异很大;生物标志物中富含重排甾烷、Ts、C29Ts及C30重排藿烷,而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含量低,与三叠系烃源岩抽提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十分相似,而与二叠系和侏罗系明显不同。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三叠系是仅次于二叠系的良好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是该盆地中又一套重要的烃源岩层系。油源对比表明该原油来源于三叠系烃源岩。三叠系生源原油的发现对该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7.
博格达山晚石炭纪造山活动的变形地质记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主要由钙碱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博格达古岛弧是天山缝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发育较成熟的山链 ,其演化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韧性剪切收缩 ;中生代伸展调整及新生代再造山过程。晚古生代的造山活动在博格达山有很好的地质记录 ,并以显著的韧性剪切变形带的形成和发育同造山的褶皱构造为特点。剪切变形带内同构造的石英脉中的锆石U PbSHRIMP测年结果与山链中花岗岩、辉长岩年龄颇为一致 (311~ 316Ma) ,这个年龄反映在结束洋盆散聚、碰撞焊接的晚华力西期造山过程中 ,博格达古岛弧内存在一次虽不甚强烈 ,但又较为明显的构造岩浆事件 ,其成因可能与引起石炭纪大规模裂陆式喷发的深部断裂构造重新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68.
第四纪沉积物天然热释光测量是一种累积间接油气勘查新方法。文中给出了首次系统研究的成果 ,从数百个样品中总结出的适用油气勘探的预热线形升温、恒温最佳加热程序 ,升温速率以 β=6℃ /s为宜 ,恒温温度 40 0℃ ,40 0℃恒温时间为 12s。在沉积物辐射剂量响应及日光晒退实验数据的基础上 ,总结了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测量方法。通过对山东草桥油田第四纪沉积物天然热释光与游离气烃野外实测资料的分析 ,发现天然热释光异常与气烃异常完全吻合 ,在油水边界上方 ,热释光、甲烷、乙烷出现高值异常 ,油田上方是低值带 ,为串珠状异常模式。热释光最大值为 2 0 4.2 μGy ,平均值为 79.45μGy ,标准差为 3 4 .14 μGy ;甲烷浓度异常下限为 2 5μL/L ,乙烷浓度异常下限为 4.4μL/L。  相似文献   
969.
金矿测年方法讨论及定年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准确的成岩成矿年代测定是矿床研究和对比的基础。然而近几年来 ,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矿床采用不同的定年方法得出了相差十分悬殊的成岩成矿年龄的报道屡见不鲜。为此笔者在分析了不同定年方法适用性的同时 ,强调了在金矿定年中要加强对金矿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 ,重视不同地质体与成矿的先后关系 ,确定标志性地质体 ,选择合适的定年方法 ,测定标志性地质体和矿体的成岩成矿年代 ,使成岩成矿年代互为限定 ,得到高质量的年代学数据。  相似文献   
970.
地球深部物质的某些物性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中介绍了地球深部物质实验室近 2 0年来开展高温高压下地球深部物质物性实验研究过程中 ,在测量方法方面的进步和应用情况。这些测量方法包括了高温、高压下弹性的超声测量方法、高温高压下电性的测量方法、高压差热分析法和高压下热学Gr櫣neisen参数的测量方法诟呶赂哐瓜卵沂涂笪锏牡猿饬恐?,我们由超声脉冲透射方法改进为超声脉冲透射反射法 ,克服了样品室中压力和温度梯度对样品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和矿物的电学性质测量中 ,我们由直流法发展为阻抗谱法 ,不仅克服了样品极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还可以获得离子在溶液中的多种物理化学参数 ,以及监测含水矿物在高温高压下的脱水动力学特征。在固体传压介质中建立的高压热学Gr櫣neisen参数的测量方法 ,由于升压速率比较小且叶蜡石在高压下的热导系数增大 ,其测量结果需要进行校正 ,其测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