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2篇
  免费   809篇
  国内免费   1337篇
测绘学   586篇
大气科学   388篇
地球物理   569篇
地质学   2237篇
海洋学   624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368篇
自然地理   33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47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309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90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5篇
  193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71.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atlas in China, with focus on the issues of visualization. We particularly categorise this development into four periods, and then analyse the characters in each period and discuss the visualization issues. The four periods are highlighted: 1) Infant period (<1990) characterized as computer assisted mapping with products of screen maps; 2) Starting period (1991-1995) characterized as object-oriented mapping with products of interactive maps/atlases; 3) Advancing period (1996-2000) characterized as integrated mapping with products of multimedia cartographic maps; 4) New era (> 2001) characterized as web mapping and adaptive map design with products of Internet maps and atlas as well as adaptive map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development follows the logical way from static to dynamic, and even real time visualization, from single user to multiple users, from presentation to exploration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Curr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are focused on customisation of atlas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real-time tasks, Internet operability, small displays and mobile environments. The major challenges involved in each of such customisation processes are identified and commented in relation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visualization.  相似文献   
72.
松花江上游地区汞污染的化学生态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宁  朱颜明  朴明玉  孟丹 《地理科学》2005,25(6):737-741
采样分析了吉林省东部松花江上游金矿开采区及其附近水、土壤、动植物及河流沉积物样品中汞的含量,发现河流沉积物中汞的污染相当严重;受其影响当地的植物和两栖类动物——中国林蛙体内总汞和甲基汞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表明,林蛙内脏对汞的富集能力大于肌肉;秋季对汞的富集大于春季;河流沉积物中甲基汞的含量与林蛙体内甲基汞的含量有较好的正相关。汞污染的来源与区域内个体金矿的滥采滥排有直接关系,表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有毒重金属在地表过程中出现了化学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73.
Terrestrial latent heat flux (LE)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TRHR) of China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quantifying the amount of water evaporation and carbon sink over the high 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TP). Global warming is expected to accelerate terrestrial hydrological cycle and to increase evaporation. However, direct field observations are lacking in this region and the long-term variability in LE remains uncertain. In this study, we have revised a semi-empirical Penman LE algorithm based on ground eddy covariance (EC) observations from an alpine grass site and provided new satellite-based evidence to assess LE change in the TRHR during 1982–2010.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terrestrial LE in the TRHR is about 38.8 W/m 2 and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hange in annual LE from 1982 to 2010. We also found that during the same time period, terrestrial LE over the east region of the TRH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n average, by 0.7 W/m 2 per decade, which was driven primarily by the surface incident solar radiation (Rs) limitation, offsetting the increased LE over the west region of the TRHR caused by the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P) and soil moisture (SM).  相似文献   
74.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常用于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按照校正策略不同,主要分为内标法和无内标法。内标法需要用电子探针(EMPA)预先测定磁铁矿中内标元素Fe的含量,过程较繁琐,且待测元素含量会受到内标元素含量测定的影响。本文采用铁含量较高的玄武质玻璃BCR-2G、BIR-1G、BHVO-2G和GSE-1G作为外标,避免了内标元素含量的测定,建立了无内标-多外标校正LA-ICP-MS测定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的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测定了科马提岩玻璃GOR-128g和自然岩浆磁铁矿BC 28的微量元素组成以评估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科马提岩玻璃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及前人内标法的测定值一致,多数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5%;自然岩浆磁铁矿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相比,多数元素的RSD7%,低于前人内标法的RSD(15%)。由此说明无内标-多外标法可以实现富铁硅酸岩或磁铁矿微量元素含量的准确校正,克服了基体效应的影响。因此,无内标-多外标法是一种原位测定磁铁矿微量元素含量的快速、准确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5.
2015年6月1日21:30左右长江湖北监利段发生"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特大事故。本文根据事发周边陆地区域现场天气调查结果,结合卫星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认为,6月1日21:00-21:40左右事发江段和周边区域发生了下击暴流导致的强烈大风灾害,最强风力超过12级,并具有空间分布不连续、多尺度和强灾害时空尺度小等特征。事发周边区域北部受中气旋影响陆地区域(顺星村、老台深水码头、四台村养猪场附近、新沟子养鸡场附近等)灾情较南部阵风锋及其后侧下击暴流影响的陆地区域更为显著。综合雷达观测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判断多数调查点灾害为显著微下击暴流所致,其中老台深水码头有龙卷发生的可能。导致此次风灾的强对流风暴气流具有显著的多尺度性;事发周边区域北部的四台村养猪场附近树林中同时发生了多条相邻的微下击暴流条迹,呈现出辐散和辐合交替分布的特征,展示了此次强对流风暴中大气运动的复杂分布特点。虽然下击暴流会伴随中小尺度的涡旋特征,但此次现场调查发现的与下击暴流相联系的辐合特征水平尺度仅几十米,远小于弓形回波两端的书挡涡旋或者中涡旋等几千米级的水平尺度。  相似文献   
76.
江苏盐城地区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2013年12月上旬江苏盐城地区出现了一次历史罕见的持续重度雾-霾天气,利用盐城市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及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污染物浓度资料等,对此次过程的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大气层结特征以及动力条件、污染情况等进行了综合性分析。结果发现:12月上旬中高层冷空气势力弱,以纬向环流为主;低层弱的水平风场为雾-霾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稳定的层结特征,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雾-霾天气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因素;边界层内弱正散度及负涡度是此次雾-霾天气得以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通过后向轨迹分型和火点监测资料分析发现:污染物的长距离输送在此次重污染天气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最后,文中建立了能见度和PM_(2.5)浓度、相对湿度的非线性回归方程,对能见度的预报效果较好,为实际业务应用中雾-霾的预报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77.
孟元库  许志琴  马士委  刘晓佳 《地质学报》2016,90(11):3023-3038
一般剪切带主要由纯剪切和简单剪切共同作用,不同的剪切带及不同的构造位置两者所占有的比例不同。利用运动学涡度(Wk)可以定量地分析两者间的比值大小。本文通过极莫尔圆法和有限应变轴率Rs/石英c轴组构法对冈底斯岩浆带中段谢通门-曲水滑覆型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涡度进行了计算,两种方法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通过极莫尔圆法,对剪切带中的9组糜棱岩样品进行了运动学涡度计算,获得了Wk=0.73~0.96,平均值Wk=0.83。运用有限应变轴率Rs/石英c轴组构法对4个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Wk=0.85~0.93,均值为0.88,两种方法获得了较为一致的应变结果。还根据极莫尔圆图解,计算了该韧性剪切带的减薄量S=0.09~0.35,平均减薄量为0.20。研究表明该韧性剪切带为典型的以简单剪切为主伴有部分纯剪切的一般剪切,该剪切带的形成可能与拉萨地体在中新世时从挤压到侧向伸展的转换有关。该剪切带变形特征和运动学涡度的确定深化了对藏南冈底斯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的理解,并对青藏高原中南部的地质研究具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8.
准噶尔盆地油气源、油气分布与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同时存在6大类原油和3大类天然气,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西北缘原油总体相似,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萜烷、伽马蜡烷丰富,甾烷以C_(28)、C_(29)为主,基本没有重排甾烷,为第二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腹部绝大多数原油与西北缘原油相似,但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伽马蜡烷等有差异,来源于不同凹陷的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少量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Pr/Ph大于2.5,三环萜烷以C_(19)、C_(20)为主,藿烷丰富而伽马蜡烷极低,以C_(29)规则甾烷及重排甾烷为主,为第四类原油,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东部存在5种类型原油,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别重(δ~(13)C-26‰),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与腹部地区绝大多数原油十分相似,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索组成轻,重排甾烷、Ts、C_(29)Ts及C_(30)重排藿烷异常丰富,来源于中上三叠统湖相烃源岩;第四类原油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混合类原油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原油的混合,各自贡献平均分别为20%、15%和65%。南缘存在4类典型原油,为第二、第四、第五和第六类原油,其中第二、第四类分别源于二叠系和侏罗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Pr/Ph1.0、伽马蜡烷丰富且有两个异构体、Ts、C_(29)Ts、C_(30)重排藿烷、C_(27)~C_(29)异胆甾烷及C_(30)甲基甾烷丰富,来源于白垩系湖相烃源岩;第六类原油主要为中低成熟原油,碳同位素组成δ~(13)C~28‰~-26‰,C_(27)、C_(28)、C_(29)甾烷呈"V"型分布,甲藻甾烷异常丰富,来源于古近系湖相烃源岩。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有油型气、混合气和煤型气,前两类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和石炭系海相烃源岩,煤型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和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不同类型油气分布与不同时代烃源灶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石炭系油气主要分布于陆东-五彩湾;二叠系油气主要分布于西北缘、腹部与东部;三叠系原油仅分布于东部;侏罗系原油主要分布于东部与南部;白垩系原油仅分布于南缘中部;古近系原油仅分布于南缘西部。按照盆地构造特征及不同时代烃源灶与油气关系,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南部及乌伦古5个油气系统及15个子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79.
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铀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菲  孟华  聂逢君  严兆彬  张成勇  李满根 《地质学报》2016,90(12):3473-3482
纳岭沟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具有明显的后期热液作用的特征,矿体空间展布主要受控于绿色-灰色砂岩的过渡界面,与绿泥石化的蚀变砂岩关系密切。通过对纳岭沟铀矿床不同颜色砂岩中的绿泥石进行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依据绿泥石的成因与共生矿物的关系,识别出绿泥石主要的3种类型:填隙物型绿泥石,片状与黄铁矿共生型绿泥石以及黑云母蚀变型绿泥石;同时通过绿泥石的Fe-Si图解确定了纳岭沟铀矿床不同颜色砂岩中的绿泥石主要为铁镁绿泥石和密绿泥石。根据Al/(Fe+Mg+Al)-Mg/(Fe+Mg)的关系图解确定出不同颜色砂岩中的绿泥石具有铁镁质流体和泥质两种来源,通过绿泥石中主要阳离子与镁的关系图解和计算得出的绿泥石形成温度共同确定出绿泥石是多期次的中低温热液流体作用的产物。综合研究表明,纳岭沟铀矿床的绿泥石形成至少经历了温度稍高的还原性流体和温度稍低的氧化性流体等两个期次的流体作用,稍高温的还原性流体与成矿关系更为重要。与绿泥石形成有关的热液流体作用不仅带入了部分铀,还促进了铀的活化和运移。  相似文献   
80.
在分析已有数据分发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订阅与发布"机制的GIS增量数据快速分发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用户的注册信息记录用户感兴趣的数据范围或类型,当服务器接收到增量数据时,根据不同的用户对增量数据进行筛选,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联想模式的数据关联查询策略,再将筛选出来的数据发送给相应的客户端用户。经试验论证,该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将GIS增量数据快速准确地发送给客户端用户,有助于数据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