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篇
  免费   270篇
  国内免费   378篇
测绘学   120篇
大气科学   163篇
地球物理   193篇
地质学   717篇
海洋学   20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Straight river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typical river patterns in conventional classifications in terms of their channel plain landforms. However, very few straight patterns were found to be distributed in wider spatial and temporal spans in the self-adjusted fluvial rivers. Thus, the questions occur such as that is it possible for a channel takes on a stable straight pattern? What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processes of the river pattern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a straight to other patterns? Various theories and hypotheses including geomorphic threshold hypothesis, the extreme hypothesis on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the stability theory, etc. have been developed to explain the aforementioned questions, but none of them is sound for the explanation to the straight-river formation. From the modern fluvial plain patterns, the straight patterns are not as stable as other typical patterns which occurred in nature; from the historic records of the river sedimentation, no apparent evidence was found to support the stable straight river evolu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theories, observations, evolvement processes of the channel patterns i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the straight pattern should not be included as one of the typical patterns that are self-formed and developed. This study is of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ing of the river pattern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32.
冀北发现具鬣刺结构的超基性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北具鬣刺结构的超基性岩呈透镜状,产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早元古宙红旗营子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之中。富MgO,贫CaO,A12O3和FeO*=0.86,TiO2介于0.01%-0.02%之间,与SSZ型蛇绿岩中相应岩石的TiO2含量相当。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过渡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不对称的“W”型,在TiO2和Cu处形成两个明显的负异常“谷”。据此地球化学特征意味着它们可能来自于消减带之下上地幔,为上地幔高度部分熔融的残余物。岩石中鬣刺结构可能是叶蛇纹石高压分解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某些变质橄榄岩岩块曾经受过俯冲—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33.
研究了安徽冬瓜山热液叠加改造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压力、成分、流体的H,O,C和Cu同位素),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性质及其来源。认为该矿床是在岩浆水和后期少量大气水的加入而形成的混合热液共同作用下,活化碳酸盐岩地层和石英闪长岩中的铜等成矿元素,形成含矿热液,并以铜的氯络合物方式运移,在弱还原性条件下使原始沉积矿胚层加厚变富。  相似文献   
34.
对上海佘山地震台伸缩仪的数字记录资料进行去趋势以及地壳形变速率的分析表明:伸缩仪EW向在200l年5~7月存在破年变趋势异常,并且该测项的形变速率在2001年3~8月存在高于正常背景值的异常。结合GPS资料、应力场、地震活动性的情况分析后认为,佘山台的形变速率异常可反映上海及邻区应力场的部分信息,该信息对地震活动具有一定前兆意义。因此,应用形变数字化资料计算地壳形变速率,可作为对地层活动以及日常地震预测的一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5.
地下水计算参数的测定与估计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叙述了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几个常用参数(给水度、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和潜水蒸发系数)的测定和估计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剖析.通过分析,得到几点新的认识:(1)给水度值同注水的方式有关,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农田表层土壤疏松,且有作物影响,因而其最大值会出现在地表附近;(2)用抽水试验法测定给水度,其值因孔而异;(3)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土壤结构和给水度的关系密切,一般随着埋深的增加,该系数随之减小;(4)不同季节和不同作物,潜水蒸发系数不同,表现在计算公式上的参数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36.
辽宁红透山铜-锌块状硫化物产在太古宙绿岩带中,矿床形成后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变质程度达高级角闪岩相。野外和显微镜研究表明,矿石在进变质过程中发生过强烈的机械再活化和重结晶,但各种进变质结构大部分已被变质峰期的全面重结晶所清除,目前保存着的结构主要是变质峰期和退变质过程的产物。退变质过程以黄铁矿变斑晶生长、矿石糜棱岩的形成、二次退火和化学再活化为特征。矿床中高度富集铜和金的矿石是韧性剪切形成的矿石糜棱岩受退变质流体叠加而成。磁黄铁矿主要是同生沉积后重结晶的产物,另有一部分由退变质热液形成,而黄铁矿变斑晶则有沉积一重结晶、磁黄铁矿退变质脱硫和热液叠加多种成因。世界各地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各有三种成因类型。磁黄铁矿的类型有:同生沉积.变质重结晶、同生沉积黄铁矿变质和退变质热液充填或交代;黄铁矿的类型有:同生沉积-变质重结晶、磁黄铁矿退变质脱硫和退变质热液充填或交代。红透山矿区的退变质流体具有从早到晚氧逸度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7.
红砂岩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俊 《岩土力学》2004,25(6):981-983
充分利用边坡失稳前自身抗滑能力进行高陡边坡治理,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主动性公路边坡治理的思路。分别利用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数值法,综合考虑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对红砂岩高陡边坡进行了全面的稳定性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38.
1. IntroductionAs well known, Kuroshio is a famous and strongwest boundary current in the North Pacific. It trans-fers enormous energy from the low latitudes to themid-high latitudes and releases huge heat flux to theatmosphere above (Hsiung, 1985). The variation ofKuroshio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weather and cli-mate in East Asian.During 1950-60s, Lü (1950, 1964) found that thewestern North Pacific SSTA had a close relation with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In the 1970s, evidencesshowed…  相似文献   
39.
通过样方法及植被调查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不同方向对工程破坏后的沙地植被进行比较研究。在纵向上,由于植被恢复时间的不同,其恢复的程度也不同。植被恢复状况可明显的分3个阶段:定居前期(1~6a)主要以多年生羽叶三芒草和小半灌木绢蒿为主;中期(7~11a)主要以多年生小半灌木青杆沙蒿为主;后期(12~16a)主要生长着多年生麻黄及草本沙苔,地表出现大面积的生物结皮。在横向上,将恢复后期的植被与原始植被进行比较。通过对植被发育不同阶段过程中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及生活型的变化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在不同阶段,各物种的重要值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到后期均增大。  相似文献   
40.
次仁央宗  柯宗建  陈丽娟  尼玛吉 《气象》2016,42(11):1342-1350
利用西藏地区1980-2013年夏季降水量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西藏地区夏季降水主模态季节内变化特征,尤其是盛夏7和8月降水异常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结果表明:西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6和7月降水主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较好的持续性,而7和8月降水主模态的时间系数的相关关系明显减弱。西藏地区7和8月降水偏多年,西藏地区上游低层纬向风场均呈西风异常,但是水汽来源有差异;同时欧亚中高纬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环流存在显著差异。西藏7月降水与南亚高压强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南亚高压偏强/弱时,降水偏少/多。西藏8月降水与南亚高压的位置关系更密切,南亚高压偏南/北,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