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6篇
  免费   599篇
  国内免费   841篇
测绘学   309篇
大气科学   289篇
地球物理   373篇
地质学   1573篇
海洋学   502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199篇
自然地理   33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袁鹏  赵大军  刘永宁  戚波 《探矿工程》2015,42(12):39-43
分析了长春一汽乘用车所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对基坑支护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并对所采用的土钉墙支护方案进行设计。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在土钉倾角合理区间内,对土钉倾角进行最优设计,得出了土钉倾角对基坑边坡稳定性影响规律。本工程采用土钉墙支护的方案,短时高效地完成了工程任务节约了投资。实践证明,通过土钉倾角优化设计,在工程造价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升施工安全。为土钉墙支护在长春基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92.
冷水坑Ag-Pb-Zn矿田发育2类矿体,即花岗斑岩体内大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和火山旋回内层状矿体,引起众多学者重视。但与大脉状、细脉浸染状矿体有关的花岗斑岩与层状矿体的关系、层状矿体赋矿层铁锰碳酸岩层成因背景、2类矿体间金属硫化物的成分差异等问题尚未引起足够关注。本文选取冷水坑矿田内金属储量最大的下鲍矿床,对一条横穿花岗斑岩及层状矿体的剖面进行了重点考察研究,对其元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化特征进行深入讨论,进而对2类矿体内闪锌矿矿物化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花岗斑岩及层状矿体野外接触关系清晰,未出现渐变特征。二者元素含量及比值差异明显,花岗斑岩具有更高的Al、Ba、Sr、K、Na含量,铁锰碳酸盐岩层则具更高Ag、Fe、Mn、Zn、Pb、Mg含量。铁锰碳酸盐岩层元素化学特征表明其沉积成因,并未经历规模较大的热液交代作用,形成背景为火山-沉积有关的陆相深湖盆。对大脉矿体及层状矿体内发育的闪锌矿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闪锌矿总体w(S)32.05%~33.81%,平均33.02%;w(Zn)53.51%~63.79%,平均59.38%;w(Fe)变化范围较大(2.02%~12.42%),2种矿体间差异显著,层状矿体中闪锌矿w(Fe)含量2.02%~7.69%,平均4.17%,大脉状矿体闪锌矿w(Fe)8.02%~12.42%,平均9.49%。层状矿体赋存于铁锰碳酸岩层内,但矿体内闪锌矿Fe、Mn含量却低于大脉状矿体中的闪锌矿。综合分析认为,2种矿体的Fe、Mn、Pb、Zn元素在成矿相关岩浆体系内,可能经历了不同物理化学条件(流体成分、温度、压力、p H值等)的影响,造成成矿相关岩浆体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3.
野马山岩基位于中祁连地块西段,由早期岩体(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晚期岩体(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呈侵入接触。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早期岩体侵位时代为中奥陶世((469.0±1.3)Ma),晚期岩体侵位时代为晚奥陶世((450.0±1.0)Ma)。早期岩体Si O2=59.8%~64.2%,K2O/Na2O1,且A/NKC=0.8~1.0,为准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相对富集Rb、U、Th和亏损Ba、Nb、Ta、Sr、P、Ti;稀土总量为97.7×10-6~185×10-6,且(La/Yb)N=5.57~12.47,LREE/HREE=7.7~11.3,具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弱Eu负异常(δEu=0.66~0.89)特征。晚期岩体Si O2=69.8%~76.5%、K2O/Na2O=1.2~1.7、A/NKC=1.0~1.1,属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总量为78.97×10-6~244.92×10-6,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a/Yb)N=1.90~5.72),强Eu负异常(δEu=0.11~0.24)。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野马山岩基早期岩体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俯冲环境,晚期岩体为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结合岩体产出的区域构造位置及区域地质演化,认为早古生代北祁连洋发生了双向俯冲,野马山岩基为其向南俯冲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4.
在实施全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过程中,通过综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建立了调查、取样、测试与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发了系列取样技术,攻克敏感性痕量组分采集技术难题,解决了送样周期问题;借助遥感技术与卫图解读土地利用与污染源分布信息,解析历史污染源分布;集成水土污染快速调查系统,实现现场快速查明污染现状、识别污染源;建立了数据库建设与质量保障技术体系;构建了有机分析测试与质量控制技术平台。提升了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水平,先后组织了千余人的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95.
合作—美武一带地处甘肃南部,西秦岭中南部,区内矿山分布较多,地球化学环境复杂,地球化学背景起伏很大,传统方法利用全区数据计算统一异常下限,容易漏掉低背景区强度小但可能致矿的异常而影响找矿效果。笔者在参加合作—美武一带地质矿产远景调查项目过程中,通过在工作区划分地质子区校正地球化学背景有效的解决了特异值对异常下限的影响和地球化学背景高低起伏大的地区低背景区弱小异常的识别问题,并通过在地质背景衬度法计算过程中引入EDA勘查数据分析(EDA)技术对研究区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处理,有效的克服了矿山分布区特异值对异常下限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The Hengshan complex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SE China, which underwent rapid tectonic uplift in the Cretaceous just like many other complexes on the continent. (40)~Ar–(39)~Ar geochronological data from the Hengshan complex suggest that two episodes of crustal cooling/extension took place in this part of the continent during the Cretaceous time. The first stage of exhumation was active during ca. 136–125 Ma, with a cooling rate of 10 °C/Ma. The second stage of exhumation happened at ca. 98–93 Ma, with a cooling rate of 10 °C/Ma. Considering the folding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sedimentary rocks and the regional unconformity underneath the Upper Cretaceous red bed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retaceous crustal extension in SE China was interrupted by a compressional event. The reversion to extension, shortly after this middle Cretaceous compression, led to the rapid cooling/exhumation of the Hengshan complex at ca. 98–93 Ma. The Cretaceous tectonic processes in the hinterland of SE China could be controlled by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the Paleo–pacific plate.  相似文献   
997.
2007年至2010年原赤峰市金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勘查巴林右旗馒头沟铜(金)矿时,发现该矿成因类型属于砂(页)岩型铜(金)矿,容矿岩石是上二叠统林西组砂页岩。矿区构造简单,林西组地层为一向SE倾的单斜构造。矿区林西组地层厚度大于600 m,目前已发现含矿地层厚度约214.7 m,含8个矿层,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他形粒状黄铜矿和自然金为主,均呈微细浸染状散布于砂页岩中,局部有成岩期后形成的细脉状,地层普遍含黄铁矿。此类矿床在内蒙古乃至北方属首次发现,其研究成果不仅及时指导了馒头沟矿床的勘查,而且对内蒙古乃至北方上二叠统寻找同类矿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以区域地质、地震等资料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台西盆地乌丘屿凹陷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台西盆地的发育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4大板块共同作用的影响。中生代晚期,台西盆地区域应力场从挤压转为松弛,地壳拉张减薄。新生代初期拉张形成裂谷,乌丘屿凹陷是在此背景下发育而成东断西超的半地堑式陆缘断陷。乌丘屿凹陷的构造发育与演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中生代晚期的裂前阶段、古新世至渐新世的断陷阶段、中新世的坳陷阶段和上新世至第四纪的区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999.
利用1961—2011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及中国584个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大气热源对青藏高原夏季风及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主体东部与其以北地区存在明显的热力差异,对青藏高原夏季风有显著的影响,由此定义了一个青藏高原东部与其北侧热力差异指数。当青藏高原东部与其北侧热力差异指数偏大时,青藏高原夏季风偏强,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偏多;反之,当指数偏小时,青藏高原季风偏弱,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指数偏大时,南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合,使得来自太平洋上的暖湿水汽与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干冷空气在长江流域汇合,增大了该地区的水汽含量,同时由于辐合上升运动加强,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当指数偏小时,长江流域上空低层西南风增强,来自印度洋与太平洋上的暖湿水汽更多地往华北地区输送,长江流域的水汽含量减少,而该地区的辐合上升运动也明显减弱,降水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1000.
Two cloud-scale experiments with two different ice-phase schemes were carried out for a precipitation event that occurred in eastern China in 2005.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s of the change of ice-particle mass and radius on hydrometeors,internal energy,and kinetic energy,as well as the primary factors responsible.It was found that the ice content increases notably and the snow content decreases due to the change.This i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modulation of 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In particular,the Bergeron process and the accretion of snow and cloud ice are markedly influenced.The differences of internal energy and kinetic energy between the two experiments are caused by adjustments to pressure-flux divergence,the coupling of temperature and divergence,and gravitational work,and the reason is that these three factors result in differences of local changes of internal and kinetic ener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