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254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园林植物知识图谱可为顾及区域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等因子的绿化树种的选型提供知识支持。植物描述文本的实体识别及关系抽取是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环节。针对植物领域未有公开的标注数据集,本文阐述了园林植物数据集的构建流程,定义了园林植物的概念体系结构,完成了园林植物语料库的构建。针对现有Word2vec、ELMo和BERT等语言模型存在无法解决多义词、融合上下文能力差、运行速度慢等缺点,提出了嵌入ALBERT(A Lite BERT)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模型。ALBERT预训练的动态词向量能够有效地表示文本特征,将其分别输入到BiGRU-CRF命名实体识别模型和BiGRU-Attention关系抽取模型中进行训练,进一步提升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的效果。在园林植物语料库上进行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ALBERT-BiGRU-CRF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的F1值为0.9517,ALBERT-BiGRU-Attention关系抽取模型的F1值为0.9161,相较于经典的语言模型(如Word2vec、ELMo和BERT等)性能有较为显著的提升。因此基于ALBERT模型的实体与关系抽取任务能有效提高识别分类效果,可将其应用于植物描述文本的实体关系抽取任务中,为园林植物知识图谱自动构建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62.
利用福建省漳州市10个气象站1962—2012年1、2、12月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漳州极端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漳州多年冬季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以0.397℃/10 a线性倾向率增加。②各年代际气候倾向率差异明显,20世纪80年代年极端最低气温增加最快(气候倾向率2.715℃/10 a),21世纪以来气候倾向率最小(0.006℃/10 a),20世纪70年代内极端最低气温变化相对稳定(变异系数为0.85),20世纪90年代气温变化剧烈(变异系数为1.72)。③极端最低气温(5℃)日数以-1.6℃/10 a的气候倾向率减少,多年低温日数平均值为7.5 d。④漳州市区、郊区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增加,漳州市区极端最低气温以0.546℃/10 a气候倾向率增加,郊区以0.381℃/10 a气候倾向率增加。⑤漳州市区与郊区极端最低气温(5℃)日数平均差值5 d,市区低温日数以-2.427 d/10 a的气候倾向率减小,郊区低温日数以-1.509 d/10 a的气候倾向率减少。  相似文献   
63.
64.
南秦岭柞水银洞子—山阳桐木沟铅银锌矿带地处陕西柞山地区中部,位于中秦岭晚古生代弧前盆地的柞水—山阳矿集区内。该带东西长约71 km,南北宽1~7 km。对带内银洞子(铜)铅银菱铁矿床、黑沟铅锌菱铁矿床、桐木沟锌矿床、南沟(银)铅矿床和松林沟铅矿点的地质、矿体、蚀变、矿化规律进行总结,发现矿体均严格产于中-上泥盆统青石垭组,具有明显的时控、层控、岩控及后期热液改造成矿特征,属典型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热液改造层控矿床,构成与晚古生代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热液改造作用有关的铅锌银成矿系列。建立以层控+热液改造为主控矿条件,以青石垭组热水沉积岩+断裂+化探异常+硫化物、重晶石、菱铁矿蚀变分带为组合的找矿模型,对柞山地区金属矿的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
视觉感受与Markov随机场相结合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视觉感受对外界强大的感知与识别能力,模拟视觉神经感知的工作机制,并结合Markov随机场模型,提出一种影像分割方法。首先,分析视觉感知系统的工作机制,将其特性归纳为等级层次性、学习能力、特征检测能力和稀疏编码特性,继而利用小波变换、非监督聚类、特征分析和Laplace分布模拟视觉工作机制,然后结合Markov随机场模型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分割。通过不同卫星的真实遥感影像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任务中有非常良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66.
In the present paper, inequalities stronger than Sundman's and the best possible zero velocity surfaces of the spatial 3-body problem first obtained by Saari (1987) are deduced using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ed by Zare (1976). The notion of inertia ellipsoid is used to show the equivalence of the present authors' result to that of Saari's.  相似文献   
67.
以准同步的Terra/MODIS反演的气溶胶为辅助,采用FLAASH模型对2009-10-24鄱阳湖HJ-1A/B卫星CCD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处理。结果表明,大气影响可以被有效去除,在水体遥感反射率较高的红、绿波段,大气校正精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4%和9.8%;而在水体遥感反射率较低的近红外、蓝波段,大气校正精度较低,这可能与波段不同的信噪比和陆地邻近像元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68.
余蓉  张小玲  李国平  高倩 《气象》2012,38(10):1207-1216
提要:应用1971—2000年华北、华中、华东各省1084个站的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南(31°N以南)、江淮和黄淮(31°~37°N)及黄河以北(37°N以北)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其中江南地区雷暴年代际递减更明显,黄河以北地区冰雹年代际递减最明显,而雷暴大风在三个区域的年代际递减均明显。雷暴大风常与冰雹伴随发生,高原和山地多于平原,高值区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对流性天气的减少与水汽和动力条件的减弱有关系。包含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的综合指数SWEAT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30年的演变趋势上,均与对流性天气的分布和演变趋势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69.
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散射系数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上甸子大气成分本底站从2004~2006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区域大气粒子光散射系数的变化特点,以了解本底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基本特征.卜甸子地区3年数据比较表明,散射系数平均水平较低,但在2006年有所升高,主要表现在受春季沙尘天气的影响,污染次数增多.其次,散射系数日变化规律表现为白大低夜间高,午后出现最低值,此变化与大气层结的日变化趋势一致.从季节变化看,冬季和春季的散射系数相对较低,而夏季和秋季的值较高,这与气象条件及内外源的影响都有关系.天气对粒子变化的影响表现为,晴天无云时的大气状况有利于污染物的重直输送,散射系数远远低于阴天时的数值.另一方面,风向对本底站粒子浓度影响也较明显.来自东北东方向的空气较干净,散射系数值通常较低,而西南西风向通常会引起散射系数值的增大,说明位于西南方向上的北京等城镇的污染输送对上甸子本底站的大气状况有一定影响.最后,通过拟和散射系数小时平均值出现频率曲线,对上甸子地区本底浓度值作了初步估算,其范围在10~20 Mm~(-1).  相似文献   
70.
During 8-9 July 2007,several successively developed rainstorms along the Meiyu front produced heavy rainfall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which led to the most catastrophic flooding in this region since 1954.Through mesoscale analysis of both conventional and intensive observations from upper air and surface stations,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Doppler radars,and the FY-2C satellite,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s the developing styl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that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instorms.Ou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is event went through three phases.The first phase of the heavy rainfall(Phase Ⅰ)was caused by a meso-α-scale wind shea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during 0200-1700 BT(Beijing Time)8 July.Phase Ⅱ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eduction in rain rate and the formation of a low-level vortex between 1700 BT 8 and 0200 BT 9 July.In Phase Ⅲ,the well-organized mature meso-α-scale low-level vortex brought about intensified rains during 0200-0800 BT 9 July.Satellite and raclar observations showed a backward development of MCSs(new convective cells were generated at the back of the system)in PhaseⅡ,a forward development in Phase Ⅲ,and a spiral organization of the convective lines in Phase Ⅱ.The heavy rainstorm systems were initiated continuously along a surface mesoscale dew-point front with a horizontal scale of~300 km(as part of the Meiyu front)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near Fuyang City,Anhui Province and then gradually decay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It is hypothesized that lifting by strong low-level convergence is sufficient to trigger convection in the high 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