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5篇
  免费   626篇
  国内免费   918篇
测绘学   371篇
大气科学   275篇
地球物理   575篇
地质学   1760篇
海洋学   364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197篇
自然地理   30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55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再论塔里木板块的归属问题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长期以来,对塔里木板块属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还是一个独立的板块?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塔里木板前寒武纪基底的性质,古生代沉积建造序列,生物古地理区系的面貌和古地磁资料认为:(1)塔里木是属于前寒武纪陆壳基底的独立板块,与周边板块之间的存在不同规模的洋盆;(2)早古生代时,塔里木位于南半球,更接近于扬子板块,而远离华北板块(3)在古生代一中生代时,塔里木板块与周边坡板块先后碰撞,直到三叠纪末,塔里  相似文献   
72.
吉林-日本区深震特征及板块俯冲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USCS地震资料:分析了吉林-日本深震区地震的深度特征.结果表明:吉林-日本深震区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交界带上.其北支地震活动强于南支.同时也揭示了该区地震深度、地震频次以及地震能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其最容易发生强震的地震层位在570-580km左右。由深度资料推断板块间的作用方式,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挤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不同的部位其俯冲角度与俯冲距离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倾角越大,俯冲越陡.水平延伸距离越短;反之,倾角越小.俯冲越平缓,水平延伸距离越长。  相似文献   
73.
陕西中南部的视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计算了陕西中、南部地震的视应力水平,并讨论了泾阳5.2级地震前后地震视应力的时间变化特征及视应力与震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4.
中国西北盆山地区地壳结构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训 《新疆地质》2004,22(4):343-350
根据新疆及其它相关地学断面所获资料,论述了中国西北盆山构造地区的地壳结构,已有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盆山地区,山脉和盆地具有明显不同的地壳结构,它们的地壳厚度不同,表现为山区地壳厚,具有明显的山根:盆地区地壳厚度小,同时地壳分层和各层的组分也有所差异,这些地壳本身结构性的差异,以及它们所受到的应力状态和热状态的不同,就是小区各种构造活动产生的根源,最后从区内地质构造形成过程讨论了区内地壳不同结构形成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75.
查干德勒苏盆地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飞 《铀矿地质》2004,20(3):163-169
本文在综述查干德勒苏盆地地质背景的基础上 ,阐述了盆地水文地质特征 ,并结合盆地地质演化史进行了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根据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特征 ,从目的层空间展布、铀源、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水中微量元素、放射性水化学特征等角度提取了铀成矿信息 ,在盆地中部南缘圈定了一片铀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76.
铝钛柱撑改性膨润土处理两种模拟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制备了铝钛无机柱撑、铝钛有机柱撑改性膨润土,确定了改性膨润土的最佳铝钛比和铝土比,并将其应用于模拟废水、化学实验室废水的处理。与原土进行比较,探讨了用量、pH值、搅拌时间等对COD去除率、色度去除率、浊度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有机柱撑改性膨润土、无机柱撑改性膨润土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均明显好于原土,对废水色度、浊度的去除率均大于93%;对废水COD的去除效果,有机柱撑改性膨润土比无机柱撑改性膨润土有较大提高,去除率最高达66.31%,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7.
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的矿化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水的研究对农田水利、水文地质、生态与环境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概略介绍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研究过程中 ,野外获取土壤水的方法及设备。在对水样分析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 ,对试验点土壤水的矿化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主要结论为 ,在地下水浅埋区 ,地下水与土壤水矿化度变化关系密切 ;蒸发作用与蒸腾作用对土壤水矿化度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 ,蒸发作用使上层土壤水的矿化度加大 ,而植被在其生长期降低土壤水的矿化度 ;地下水、植被和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水矿化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8.
包气带中温度变化对水分分布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高180cm、宽50cm的砂槽中,做了温度对水分运移影响的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包气带一定深度以下,孔隙相对封闭,孔隙内液态水与气态水处于动态平衡,相对湿度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在此条件下,砂柱内温度场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导致孔隙系统内的水分发生蒸发或凝结。当包气带内温度场发生变化时,气态水在温度梯度作用下,向最低温度界面运移,蒸发或是凝结取决于最低温度界面的性质。在不发生聚集的开放性界面上出现蒸散,消耗包气带内水分。在聚集性封闭界面上则出现凝结,使包气带内水分增加。在温度场控制下,包气带中气态水凝结或蒸发是水分运移的另一重要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水分的分布状态,尤其在温差巨大的地区,这种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9.
西秦岭三个典型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八卦庙金矿、李坝金矿、小沟里金矿稳定同位素研究,金矿床δ34S比正常沉积岩变化范围窄,比岩浆-火山岩型矿床宽,硫源是海水硫酸盐还原硫与深部热液来源硫所组成的混合硫。石英包裹体流体氢、氧同位素分布于岩浆水、大气降水的重叠过渡区,更靠近岩浆水区,岩浆水的同位素特征更明显。八卦庙金矿石英脉3He/4He高于地壳3He/4He值(n×10-8),低于地幔3He/4He值(n×10-5),为壳-幔混合源。上述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表明,金成矿与岩浆岩有一定的成因关系。岩浆岩与金矿床空间关系密切,矿区内脉岩发育,脉岩为矿体的上下盘。含矿岩石中发育斑点构造,斑点为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绿泥石、石英、绢云母、黑云母、堇青石、红柱石、电气石、碳酸盐等热变质矿物和热液交代矿物,表明花岗岩为成矿提供热动力。据八卦庙金矿、李坝金矿、小沟里金矿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和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对比,认为凤太、西成、礼岷地区金矿与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有明显的差别,该区金矿类似于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80.
根据野外水准测量与室内实验分析,本文探讨了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在纳木错沿岸拔湖48m以下,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拔湖48-139.2m发育有高位湖相沉积。研究表明,纳木错湖泊发育与藏北高原东南部古大湖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116-37ka B.P.间的古大湖期;②37-30ka B.P.间的外流湖期;③30kaB.P.以来的纳木错期。在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一大批现代大、中、小型湖泊,都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古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南部和西部的其他古湖相连,成为统一的藏北高原“古大湖”。通过对纳木错湖相沉积形成时代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易溶盐、pH值、地球化学、介形类和孢粉分析等的综合研究发现,湖相沉积记录了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和气候变迁信息。资料显示古大湖期湖面最高,气候温和清爽;外流湖期湖面急剧下降,气温和湿度较现今略高;纳木错期以来气候经历了全新世最宜期的暖湿后日益干旱化,气温波动,湖面持续下降。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在逐渐变干的总趋势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