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5篇
  免费   1041篇
  国内免费   1512篇
测绘学   729篇
大气科学   749篇
地球物理   864篇
地质学   2627篇
海洋学   806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326篇
自然地理   61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325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244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347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357篇
  2008年   386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湖南雄磺矿和七一五铀矿的长期开采和冶炼,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直接影响到了矿山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与生活。从2003年起,国土资源部和国家财政部拨出了专款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其中对放射性和毒性元素污染的土地治理都是采用的机械物理复垦土地的方法,比起国外先进的原地微生物净化处理方法来,缺少科技含量。通过介绍保加利亚中部两个矿山采用微生物净化处理污染土壤的成功范例,提出了同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22.
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发育特征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拉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岩溶地貌景观最为典型。其类型主要有落水洞、溶洞、暗河、石林、湿地、盲谷等。本文从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布、规模、数量、面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的发育特征。针对该区岩溶地貌的破坏现状,结合其他地质遗迹景观,提出了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及开发旅游来保护该区的岩溶地质遗迹景观,提出了在开发中应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23.
以实况资料作初始场,利用改进的MM4中尺度模式对西北地区2001年4月8~9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位势涡度、涡度、垂直速度、螺旋度等热、动力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各物理量场在沙尘暴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很好的配置,物理量量值及其分布特征的变化与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发展、消弱的不同时期有着很好的对应。通过改变秦岭及河西走廊地形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发现秦岭地形对此次沙尘暴天气系统影响很弱,而河西走廊地形对沙尘暴天气系统影响较大,河西走廊狭窄的地形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224.
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在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山东省春秋季两次罕见的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期间都有较强的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产生上升运动,形成暴雨。这一结果也表明凝结潜热加热对暴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把非地转湿Q矢量分解为平行于等位温线和垂直于等位温线两部分。揭示在这两场暴雨过程中,虽然都有中尺度和大尺度辐合上升运动作用的叠加,但在春季暴雨的个例中,垂直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相接近,暴雨以中尺度上升运动为主。而在秋季暴雨的个例中,平行于等位温线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与总的非地转湿Q矢量的辐合在形状上相似,在强度上偏强,暴雨的上升运动以大尺度为主,中间夹杂着中小尺度的上升运动,降水以混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225.
为整体地分析中蒙干旱半干旱区(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蒙干旱区内分布相对均匀的104个站点(包括5个“人造站”)1961—1997年7月的平均地面气温资料等,首先分析了该区夏季的平均气温场、气温年较差及日较差等背景;然后,对标准化的7月平均气温距平资料分别作了EOF和REOF分析。结果表明:(1)中蒙干旱区夏季的热量资源充足。夏季气温场分布的区域性特色更明显。(2)受纬度、地形高度及远离海洋等的影响,中蒙干旱区地面气温的年较差大,日较差也大,呈典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高)的特色,但是区内的夏季气温年际变化小。(3)根据气温的EOF分析,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异常可粗分为全区一致型、准东西差异型、准南北差异型及准东北—西南差异型等4种常见分布模态;再根据REOF分析,可将该区夏季气温异常进一步细分为青海高原、高原东北侧、南疆、北疆、陕西甘南区、蒙古国西北部及东南部等7个分区。(4)近37年来,中蒙干旱区夏季气温增暖主要出现在高原东北侧和南疆区,强度比冬春季弱;在青海高原及蒙古国东南部气温还在变凉,区内各分区夏季气温变化也约有3~4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226.
为减少不同气候模式评估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差异,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直接给定了人为气溶胶强迫数据。因此,有必要基于此强迫数据重新评估气溶胶气候效应。本研究首先将CMIP6给出的描述人为气溶胶强迫的模块引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UIST)的地球系统模式(The NUIST Earth System Model,NESM)。之后,利用NESM模式评估地球辐射收支平衡对此人为气溶胶强迫的响应,并分析模式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评估给出的人为气溶胶有效辐射强迫为-0. 45(±0. 28) W·m~(-2)。其中,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为-0. 34(±0. 01) W·m~(-2),与第二次气溶胶比较计划(The second phase of Aerosol Comparisons between Observations and M odels,Aero ComⅡ)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气溶胶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包括半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为-0. 10(±0. 30) W·m~(-2),明显受到模式内部变率的干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27.
京津冀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成因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污染物监测资料、卫星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等,对京津冀地区在2017年春季遭遇的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地面冷锋过境,高空槽后冷空气持续补充引起,沙源地主要位于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随后以西北路径输送至京津冀地区。前期沙源地感热通量迅速增大,与中低层冷平流叠加,导致不稳定层结增强,助于起沙;高空强风速带加强并向下延伸,中低层次级环流发展,不但使沙尘传输并下降至地面,而且使高层高动量和高位涡冷空气下传,促进低空急流形成、低层系统发展,使大风及沙尘天气维持;沙尘过境时,地面至4 km高度存在沙尘型气溶胶,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趋势较一致并达到重度污染水平,且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与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具有较好的时空匹配关系,重污染时段AOD值大于1,污染减弱时AOD值降至0.6以下。  相似文献   
228.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项目提出了陆表不均一性检测和订正的新方法,解决了渐变型不均一性检测和订正的难题,构建了中国地表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风速和降水等参数均一化站点和格点数据集,修订了关于中国地表风速变化趋势、增温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的结论。融合多源数据,构建并验证了千米级、流域级或县域级的电厂、人口、生物质能、取水量、氮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等影响自然系统的关键人文要素历史和未来预估数据集。构建了未来关键人文要素情景,研制了碳中和目标下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情景和用于驱动全球模式的未来情景,预估了中国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对全球变暖的减缓作用,发现中国碳中和对远期和中期全球变暖的减缓作用显著。给出了中国各省份水体氮排放安全阈值及超越时间,阐明了中国粮食产量与氮施肥的关系,提出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水体氮排放的有效途径,指出重构城乡养分循环体系是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恢复水质的必要途径。发现全球饱和水汽压差的年际变化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速率的年际变化显著相关,阐明了饱和水汽压差变化在调控生态系统生产力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多因素耦合作用在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中的复杂影响。建议更全面细致地评估中国各种碳中...  相似文献   
229.
沈峰 《华南地震》2006,26(2):72-79
2004年9月17日02时31分广东省阳江市发生MS 4.9级地震,造成14个镇的57个行政村共1620多间房屋(主要为老旧民房)遭受轻微破坏,受影响居民21195户,经济损失2300多万元。震后进行了地震影响场调查,绘制了这次地震的等震线分布图,并对其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30.
1922~1994年在潢川县进行了水稻节水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节水栽培不仅节水、省电,而且可改善水稻生长形态,增强根系活力,减少病虫害,提高产量.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浅、湿、晒灌溉,湿润灌溉,间隔灌溉和无水层灌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