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89篇
  免费   3193篇
  国内免费   4277篇
测绘学   1941篇
大气科学   1941篇
地球物理   2996篇
地质学   6951篇
海洋学   2784篇
天文学   158篇
综合类   1093篇
自然地理   1995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265篇
  2022年   818篇
  2021年   980篇
  2020年   757篇
  2019年   885篇
  2018年   840篇
  2017年   730篇
  2016年   752篇
  2015年   888篇
  2014年   805篇
  2013年   1091篇
  2012年   1155篇
  2011年   1134篇
  2010年   1130篇
  2009年   1009篇
  2008年   1015篇
  2007年   981篇
  2006年   881篇
  2005年   750篇
  2004年   563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395篇
  2001年   420篇
  2000年   314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5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We introduce a new code for cosmological simulations, PHo To Ns, which incorporates features for performing massive cosmological simulations on heterogeneous high performance computer(HPC) systems and threads oriented programming. PHo To Ns adopts a hybrid scheme to compute gravitational force, with the conventional Particle-Mesh(PM) algorithm to compute the long-range force,the Tree algorithm to compute the short range force and the direct summation Particle-Particle(PP) algorithm to compute gravity from very close particles. A self-similar space filling a Peano-Hilbert curve is used to decompose the computing domain. Threads programming is advantageously used to more flexibly manage the domain communication, PM calcul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as well as Dual Tree Traversal on the CPU+MIC platform. PHo To Ns scales well and efficiency of the PP kernel achieves68.6% of peak performance on MIC and 74.4% on CPU platforms. We also test the accuracy of the code against the much used Gadget-2 in the community and found excellent agreement.  相似文献   
992.
Breakwaters can be used as artificial headlands in beach nourishment to mitigate coastal erosion. Longfengtou Beach, located on the southwest coast of Haitan Bay facing the Taiwan Strait on the northeast, suffers severe erosion, where the monsoon causes significant season hydrodynamic variations. Headland breakwaters are intended to be employed to mitigate coastal erosion. A 2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is established using MIKE21 based on current-wave coupling and calibrated by measured data. Summer and winter wave conditions are chosen as characteristic weak and strong waves respectively. 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season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re compared under the conditions with and without the headland breakwaters. Sediment transport in summer can be regarded as mainly determined by current field, while in winter wave effect is strong enough to change current field. The northern breakwater,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the ebb current direction, obstructs the currents and decreases velocity of the ebb currents, and confines the water carrying sediments within the protection area during the flood period. The southern breakwater also breaks the waves in advance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hydrodynamic effects during the flood period and maintains high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protection area. In general, two headland breakwaters decrease the erosion near the beach and enlarge the deposition area, which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evention of sediment loss in nearshore area and mitigate coastal erosion.  相似文献   
993.
针对目前战场环境仿真系统与指控系统之间互操作性还不完善,需要构建一种面向作战任务的战场环境仿真过程模型来有效解析指控系统的关键信息需求。分析了仿真过程结构化特征,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构建仿真过程概念模型;分析GeoBML的数据模型和形式化语法,使用形式化语言建立仿真过程的逻辑语义模型;定义仿真过程对象数据结构,构建任务驱动下的仿真过程数据映射模型。最后,基于该模型设计战场环境仿真平台组件并应用,验证其合理性与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994.
以广播星历为起算轨道的北斗卫星实时滤波精密定轨往往需要较长收敛时间,针对此,提出利用超快速精密星历约束的实时精密定轨方法。通过MGEX跟踪网全球分布的51个测站连续7 d的实测数据,利用平方根信息滤波对北斗卫星实时精密轨道进行确定,并以3 d解事后轨道作为参考,评估北斗卫星实时滤波轨道精度。结果表明,利用广播星历作起算轨道时,北斗实时滤波轨道平均需要经过15 h收敛才能达到稳定,而新方法在这段时间内轨道变化较为平稳,未出现明显的收敛现象,并且7 d时间内GEO卫星在切向、法向和径向上RMS分别优于2.5 m、20 cm和30 cm,IGSO和MEO卫星在3个方向上分别优于30 cm、15 cm和10 cm。
  相似文献   
995.
铜陵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可以划分为橄榄安粗岩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 ,橄榄安粗岩系列的岩石组合为辉石二长闪长岩 +二长闪长岩 +石英二长岩 ,这些岩石的里特曼指数大于 4(变化于 4.2~ 5 .8之间 ) ,岩石的稀土总量 ((REE)变化于2 11× 10 -6~ 2 6 4× 10 -6之间 ,且与金矿床关系较密切。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岩石组合为闪长岩 +石英二长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岩石的里特曼指数小于 4(1.8~ 3 .2 ) ,ΣREE为 130× 10 -6~ 188× 10 -6,与铜矿床关系较为密切。结合包体岩石学研究得出 ,橄榄安粗岩系列岩浆为幔源碱性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 ,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是分异的幔源岩浆和壳源酸性岩浆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6.
以大弹涂鱼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并结合外周血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研究了镉胁迫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的遗传损伤。结果表明:(1)镉对大弹涂鱼外周血细胞是遗传毒性而非细胞毒性,并且产生的遗传损伤存在显著(P0.01或P0.05)的剂量效应,染毒1h的大弹涂鱼的全长和尾长与浓度的相关方程分别是y=29.592x-10.576(r2=0.9786),y=28.417x-14.859(r2=0.9857),染毒2h的大弹涂鱼的全长和尾长与浓度的相关方程分别是y=32.044x-5.0235(r2=0.941),y=29.911x-9.539(r2=0.9635)。(2)DNA的损伤程度和污染胁迫之间存在着时间效应。以上结果表明,DNA损伤可作为大弹涂鱼受镉胁迫时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997.
通过现场取样、显微镜检、细菌培养、组织病理、电镜观察以及PCR检测等研究手段,对2008年9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某梭子蟹养殖塘混养的脊尾白虾"白浊病"进行了系统的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病虾体色发白,反应迟钝,血淋巴液呈浊白色,严重患病白虾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几乎没有或者极少,代之以大量与血细胞形似的寄生虫;组织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病虾心脏、肝胰腺、肌肉、鳃部等组织寄生有大量单细胞寄生虫,该寄生虫虫体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及宿主临床症状与本实验室之前研究报道的感染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的血卵涡鞭虫类似;采用已建立的针对血卵涡鞭虫ITS1基因的引物对"白浊病"病虾的血淋巴样品进行PCR检测,可扩增出585bp左右的特异条带。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确定该寄生虫为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有关脊尾白虾感染该寄生虫的报道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998.
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扩增的方法对厚壳贻贝足腺细胞cDNA文库进行筛选,共克隆得到14条厚壳贻贝mcofp3的cDNA序列和8条mcofp6的cDNA序列,并对其基因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序列比对和变异位点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4条mcofp3cDNA序列分属于厚壳贻贝mcofp3家族的两个亚家族,其成熟肽序列变异相对活跃;而8条mcofp6 cDNA序列并无明显的亚家族划分,序列相对保守。本次实验所获得的mcofp cDNA序列初步显示了厚壳贻贝足丝蛋白家族基因的分子多样性,为将来深入了解厚壳贻贝足丝蛋白的分子多样性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关的新型生物黏附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9.
取30个通过人工授精和自然交尾建立的中国对虾家系,分别进行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实验。实验过程中,两实验组样本总体存活率在35%左右时统计各家系的存活率,以分析其抗白斑综合征病毒情况。用四格表的卡方检验分析中国对虾各家系存活率,结果发现23个家系的存活率在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家系存活率一致性为77%。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种感染方式实验中4个杂交组合的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个杂交组合的存活率在两种感染方式实验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实验对中国对虾抗病力的反映情况基本是一致的。另外,对两个实验中各家系的抗病力进行分析,综合结果表明有5个家系对WSSV可能有较强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1998—2008年SPOT/VEGETATION逐旬共372期归一化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影像数据,引入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胶东半岛最近10 a来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最近10 a来,胶东半岛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趋势以衰减区域居主导地位,其中有明显衰减变化趋势的区域占半岛总面积的19.3%,有明显增强变化趋势的区域仅占半岛总面积的2.8%。归一化植被指数衰减区域在空间上沿海岸线呈环状分布,从沿海岸到远离海岸,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趋势逐渐明显,衰减最明显的区域大部分位于半岛沿海30 km以内,植被增强趋势最明显区域位于半岛中部山地及沿海防护林地区。人类活动及其空间分布是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沿海城市化、工业化和海岸湿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导致归一化植被指数衰减,而山地植被保护和海岸防护林建设导致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