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5篇
  免费   871篇
  国内免费   1198篇
测绘学   481篇
大气科学   371篇
地球物理   733篇
地质学   2123篇
海洋学   716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288篇
自然地理   53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59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294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北淮阳构造东段多金属矿床的成因上多与岩浆的隐爆作用有关,沙坪沟特大斑岩型钼矿的形成与岩浆的隐爆作用也有着密切关系,岩浆多期次的隐爆为矿质的运移、富集成矿提供了动力来源和容矿空间。本文从构造、岩浆岩、矿体等基本特征入手,从时间上、空间上、成矿过程上探讨矿床的隐爆特征,分析沙坪沟钼矿成矿过程:隐伏斑岩岩浆侵位(多期次)-隐爆(多期次)-含矿流体活动-成矿。  相似文献   
932.
近50a河套地区东部≥10℃积温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河套地区东部宁夏22个气象台站4~10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区域≥10℃积温的时空演变及初日、终日的变化特征,采用复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揭示了河套地区东部不同区域≥10℃积温的周期及突变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演变成因。结果表明:近50a河套地区东部≥10℃的积温均呈增加趋势,初终日间隔明显延长;≥10℃积温在1997年出现由少到多的突变,在周期上存在3a和9a左右的长周期,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前后大气环流在1997年前后出现了明显的长周期调整。1997年前,500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度地区,特别是巴尔喀什湖附近易形成低槽,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南下影响河套地区东部,造成气温偏低,≥10℃的积温偏小;1997年后,500hPa环流场发生了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地区经向环流减弱,纬向环流增强,不利于槽区的形成和发展,极地南下冷空气活动次数减少,下游大范围区域内的气温升高,≥10℃积温增加。  相似文献   
933.
和(县)含(山)硬石膏矿成因类型、沉积环境及赋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和(县)含(山)硬石膏矿勘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区含矿地层周冲村组(东马鞍山组)岩矿成因类型和代表性剖面岩相划分,认为周冲村组是在早中三叠世缓慢海退和干旱蒸发作用下形成的一套由浅滩—局限海夹潮坪—咸化潟湖—潮上萨布哈的蒸发岩建造,其中的硬石膏矿体主要沉积于咸化潟湖环境;认为早中三叠世的海退和海水咸化过程是循序渐进式发展的,其间发生了许多次小规模海侵或风暴潮,使得咸化潟湖海水的补给和蒸发保持了相对平衡,形成了巨厚硬石膏矿体沉积所需的持续稳定的海水盐度和环境条件;认为早中三叠世的海退有自西向东的退出趋势。同时指出,由于环境差异,本区东部的硬石膏矿品质好于西部。  相似文献   
934.
发现于德国南部的早侏罗世土亚辛期的海螂蛤页岩相沉积是中生代最早一次,也是唯一保存在大陆地层中的全球性大洋缺氧事件的典型代表。近年中国羌塘盆地已相继发现4处海螂蛤页岩相地层。北羌塘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试验井QK-5井钻遇含海螂蛤页岩相特有化石组合的地层,厚度逾150m,是迄今所知羌塘盆地纬度最高的海螂蛤页岩相产地,其他3处分布在羌塘盆地中间隆起带以南的双湖和色哇等地。海螂蛤页岩相的分布纵贯南、北羌塘,意味着羌塘盆地在早侏罗世并没有受到中间隆起带的制约而分成南、北2个独立的沉积凹陷。北羌塘西部白龙冰河、半岛湖一带与东部雀莫措、雁石坪一带的早侏罗世沉积相截然不同,形成早侏罗世西海东陆的沉积格局。海螂蛤页岩相在羌塘盆地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生代羌塘盆地沉积和古海洋演化历史。该区以海螂蛤黑色页岩为代表的富碳沉积无论是分布面积还是沉积厚度都十分可观,对盆地的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及常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5.
普朗铜矿的找矿标志与成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朗铜矿矿体形态简单,以铜为主,伴生金、硫等多种有益组份.矿体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物化条件等综合控制.通过对地质、矿床特征、控矿因素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在该区找矿的构造、蚀变、矿物标志等重要找矿标志,探讨普朗铜矿的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936.
北阿尔金地区米兰红柳沟蛇绿岩的岩石学特征和SHRIMP定年   总被引:11,自引:23,他引:11  
米兰红柳沟蛇绿岩是北阿尔金蛇绿岩带中发育和保留最好的蛇绿岩,主要由地幔橄榄岩、镁铁-超镁铁质堆晶杂岩、岩墙群和基性熔岩等组成.它们以规模不等的构造岩块产出,大者长十余km,宽近1km,组成一条近100km长的蛇绿混杂岩带.地幔橄榄岩以方辉橄榄岩为主,有少量纯橄岩,主要由橄榄石(Fo=91.2~92.7),斜方辉石(En=93-98)和少量单斜辉石(En=46)组成;副矿物尖晶石Cr#为43~69(平均55),Mg#为43~64(平均58),表现出深海橄榄岩(Abyssal peridotite)和俯冲带环境(SSZ)橄榄岩成分特点.深成堆晶岩主要由异剥橄榄岩-橄榄二辉石岩-(橄榄)辉石岩-辉长岩-斜长岩,该组合的堆晶岩通常被认为是SSZ构造背景的产物.席状岩墙群的岩石成分与熔岩一致,其TiO2(1%~1.5%)和低含量的K2O<0.3%和P2O5表明具有MORB型的岩石特征,并得到了不相容元素和LREE平坦型和亏损型的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型等证据的支持.该地区另存在一套高Tj的洋岛型拉斑玄武岩.两类熔岩的存在,以及地幔橄榄岩和堆晶岩的不同特征,表明米兰红柳沟蛇绿岩组合可能来自不同构造背景.带中与洋壳俯冲有关的蓝片岩和榴辉岩组成的高压变质带的存在,以及与俯冲碰撞有关的不同类型花岗岩类的产出,表明米兰红柳沟蛇绿混杂岩带代表了一个复杂的板块缝合带.蛇绿岩中辉长岩的锆石SHRIMP年代为479±8Ma,这是获得的第一个北阿尔金蛇绿岩的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认为代表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因此,北阿尔金缝合带无论在年龄和特征等方面,均可以与阿尔金断裂带东部的北祁连缝合带对比,证实两个带曾经是一个带,被阿尔金断裂左旋错断了约400km.  相似文献   
937.
帕米尔东北侧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50,自引:17,他引:50  
1998年在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完成了两条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 结果表明,西昆仑、塔里木和天山在地壳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 塔里木块体具有稳定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地壳平均速度较高(6.5km/s). 向南进入西昆仑,地壳明显增厚,厚度可达0km左右,且地壳平均速度偏低(6.0-6.2km/s),偏低的地壳平均速度主要来源于相对低速度的下地壳结构,反映了西昆仑褶皱系下地壳介质的特征. 向北进入天山后,地壳同样明显增厚,但增厚的程度低于西昆仑下,约为50-55km. 天山地壳同样具有明显低的平均速度(6.2km/s),显示了天山地壳相对"软"的特征,但天山地壳偏低的平均速度来源于广泛分布于中地壳的低速度层和速度偏低的下地壳. 在印度块体向北强烈推挤的作用下,该区地壳遭受强烈的不均匀变形,塔里木块体向南插入西昆仑下,向北插入天山下,形成了该区强烈地震频繁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38.
云南楚雄龙川江流域上游的水库建设和河道渠化等工程改变了河谷盆地、缓坡、农耕地、河道、间歇性河流湿地和季节性溪流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曾经支持健康河流生态系统的间歇性湿地大面积退化,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植被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通过调查和评估龙川江湿地,分析间歇性河流湿地生态修复的轨迹,确定修复目标、参考模型和技术路线,并制定湿地管理计划,旨在恢复健康的河流湿地环境。在湿地修复措施方面,挖掘和重新连接关键生态属性的湿地斑块,通过间歇性湿地保留雨水和流域的径流水量,实施综合种植计划,在河岸两侧恢复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季节性湿地综合体等。  相似文献   
939.
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识别和划分岩相的应用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针对不同岩相的大量实践,深入探讨了影响该技术的应用条件,系统总结了该技术识别岩相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研究表明:时窗类型及大小、地震属性体的选择是影响波形分类结果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岩相在地震振幅、频率、相位、时间厚度上存在差异性是正确应用波形分类方法的前提;当岩相问的地震响应差别不明显,或同一岩相横向波形变化较快,无法建立统一的岩相地震波形特征时,波形分类方法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划分岩相,也没有明确的地质意义。回归到岩相地震响应特点的分析,建立地震响应与岩相的对应关系,开展波形分类技术应用的先验性研究,是成功应用该技术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9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