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1篇
  免费   2215篇
  国内免费   3247篇
测绘学   1209篇
大气科学   1805篇
地球物理   2311篇
地质学   5597篇
海洋学   1814篇
天文学   319篇
综合类   1169篇
自然地理   1329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607篇
  2021年   684篇
  2020年   586篇
  2019年   674篇
  2018年   739篇
  2017年   698篇
  2016年   678篇
  2015年   598篇
  2014年   742篇
  2013年   772篇
  2012年   831篇
  2011年   799篇
  2010年   734篇
  2009年   686篇
  2008年   622篇
  2007年   586篇
  2006年   537篇
  2005年   475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299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246篇
  1996年   177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971.
国际贸易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韬  贺灿飞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0):1732-1746
全球化时代的技术进步和贸易自由化似乎逐渐将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但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仍然显著地受到地理因素影响。与此同时,经济地理学对国际贸易地理的理论建构存在欠缺,其对国际贸易研究的贡献目前集中于对国际贸易地理格局和贸易网络异质性的描述分析上。在此背景下,论文从生产、流通和消费3个方面归纳国际贸易研究对地理因素作用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① 生产上的地理差异经由机会成本差异促进贸易;② 流通上的地理差异经由贸易成本而抑制贸易;③ 消费上的地理差异经由市场需求地空间差异而影响贸易。通过总结贸易与制度变迁、贸易与集聚、贸易与不平等、贸易与创新、贸易与污染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论文认为当前国际贸易研究存在如下局限:① 并未深入讨论地理变量的内生性,即贸易可能反过来塑造地理差异而非仅由地理变量决定;② 相对缺乏多尺度、跨尺度视角,即贸易理论预测的宏观尺度贸易利得在中观、微观主体上并非均等分配,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③ 部分研究对产品异质性缺乏探讨,无法全面刻画贸易的差异化地理效应。据此,经济地理学未来对国际贸易研究的贡献可能在于运用多尺度、跨尺度联系的视角深入阐释贸易与地理的多维度异质性和复杂互动。  相似文献   
972.
我们在文[1]里对磁弧剪切作了数值解,得到了剪切速度ω和磁场B_z的分析解,但对二维速度(u,v)的振幅占δ′/ζ仅有只依赖于时间的近似解。本文在密度为常数条件下得到了磁弧剪切在线性演化阶段的较精确的解析解,比较了密度为常数和密度重力分层两种情形下的数值解,证实当β(=气压/磁压)很小(量级为10~(-2))时两者差别不大,因此本文结果近似可用于密度不为常数的实际太阳大气中的磁弧剪切动力学过程。解析解的主要结果是导出振幅δ′/ζ的高度依赖关系:随着时间增加,振幅δ′/ζ随高度下降越来越慢。这导致磁弧顶越升越高而脚根基本上不朝外移动,这样闭合的磁弧将有可能逐渐变为开场。  相似文献   
973.
宋文涛  林峰  方哲宇  朱星 《海洋学报》2010,32(10):6921-6926
利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观测并分析了两种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纳米结构对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的激发和聚焦现象. 用线偏振光照射有半个周期相位差的环状沟槽结构与有半个周期位相差的环状狭缝结构,得到了单点的SPP聚焦. 有限时域差分法的模拟结果验证了实验中观测的现象. 这两种相位错位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纳米结构,突破了由于干涉导致的线偏振光不能得到单个聚焦点的限制. 与采用径向偏振光激发而得到单个聚焦点的方法相比,线偏振光不需要聚焦,也不需要将光束中心对准纳米结构的几何中心即可得到单点聚焦.  相似文献   
974.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粪大肠菌和细菌总数在夏秋季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夏、秋季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海域)进行了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的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近10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夏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表层水体分大肠菌数平均值20个/L,仅长江口的西部海域粪大肠菌群数量在40~80个/L之间,其余海域基本未检出;秋季表层水体粪大肠菌群数量平均为101个/L,变幅范围为20~24000个/L,其中横沙一带海域存在1个数量为105个/L以上的高值区;夏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表层水体细菌总数平均为6.4×102cfu/mL,变幅范围为2.0×102~7.3×103cfu/mL,高值区位于舟山群岛以东海域、长江口的中北部及南部等海域,细菌总数在103cfu/mL以上;秋季表层水体细菌总数平均为4.7×103cfu/mL,明显高于夏季,变幅范围为1.3×103~1.8×104cfu/mL,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长江口东南部、杭州湾西部、舟山海区的中北部等海域,细菌总数在104~105cfu/mL之间;1996—2005年期间,全海域及各海区粪大肠菌群数量在1999年均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在1996—1999年间海域的细菌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数量逐渐减少,估计与海域的有机污染程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75.
土壤水分深层渗漏是陆地近地层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利用土壤水分深层渗漏记录仪对毛乌素沙地典型流动沙丘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渗漏水量连续进行两年定点监测。结果表明:(1)2016年生长季(4月1日至10月31日)降水量为2017年的1.93倍,但50、100、200 cm沙层的渗漏水量分别是2017年同期的4.53、5.53,5.22倍。同时,渗漏水量与降雨量及土壤蓄水量的波峰较一致。(2)强降雨对深层渗漏水量的影响较大,土壤蓄水量的变化也与深层渗漏水量密切相关;降雨量较小时,土壤蓄水量与深层渗漏水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连续降雨过程中,越往深处,渗漏的产生通常是多次降雨过程累积的结果,将土壤蓄水量作为中间变量,能更好地分析土壤深层渗漏过程。(3)当天蓄水量与次日渗漏水量的相关系数较高,土层越深,深层渗漏水量与土壤蓄水量的相关系数增加,二者之间的线性拟合的R2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976.
本文从当前平顶山市矿业特点及引发的问题出发,着重指出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矿业结构的调整,并从资源管理方式、资源配置、矿业秩序、地勘工作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977.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花岗岩等级体制填图方法对天湖花岗岩体进行解体,建立了三个填图单元,归并为一个超单元。对各单元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组构及野外接触关系进行了论述。通过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论证,该岩体是同一次岩浆熔融事件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三次岩浆侵入活动而形成的环状深成岩体。  相似文献   
978.
牡蛎是我国出口量较大的水产品之一,由于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在生长过程中易产生腹泻性贝毒(DSP).本实验中原料牡蛎DSP生物法检测结果为阴性,冷冻贮存4个月后检测结果即为阳性.本研究以分析这一变化原因为目的,采用LC-MS法对DSP生物检测的阳性样品进行确认,结果表明,生物法DSP检测的结果为假阳性,造成生物法DSP检测中小白鼠死亡的是牡蛎在贮藏过程中产生的脂溶性有毒物质.进一步分析确定该有毒物质为牡蛎脂肪水解物--游离脂肪酸.同时本研究对牡蛎在不同贮存温度和贮存时间下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在-10 ℃贮存温度下,贮存0,2,4,6,8,10个月,游离脂肪酸的变化范围为5.2~788.6 mg/kg;在-10 ℃,-18 ℃,-25 ℃贮存温度下,贮存4个月,游离脂肪酸的变化范围为92.5~389 mg/kg.  相似文献   
979.
基于单时相MODIS数据的决策树自动构建及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甘肃省为试验区,利用单时相MODIS数据的光谱信息,使用最大似然法和基于See 5.0数据挖掘的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了分类对比研究.分类结果表明,加入温度一植被角度TVA和温度-植被距离TVD两个指数后,低植被覆盖区的分类效果得到了改善;基于See 5.0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方法能够快速地建立决策树,且能提高较难识别地物类型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980.
A model for contact binary systems is presented, which incorporates the following special features: a) The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the components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 energy exchange is due to the release of potential, kinetic and thermal energies of the exchanged mass. b) A special form of mass and angular momentum loss occurring in contact binaries is losses via the outer Lagrangian point. c) The effects of spin, orbital rota-tion and tidal action on the stellar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meridian circulation on the mixing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are considered. d) The model is valid not only for low-mass contact binaries but also for high-mass contact binaries. For illustration, we used the model to trace the evolution of a massive binary system consisting of one 12M and one 5M sta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tart and end of the contact stage fall within the semi-detached phase during which the primary continually transfers mass to the secondary. The time span of the contact stage is short and the mass transfer rate is very large. Therefore, the contact stage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cial part of the semi-detached phase with a large mass transfer rate. Both mass loss through the outer Lagrangian point and oscillation between contact and semi-contact states can occur during the contact phase, and the effective temperatures of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are almost equ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