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0篇
  免费   636篇
  国内免费   794篇
测绘学   298篇
大气科学   576篇
地球物理   550篇
地质学   1840篇
海洋学   399篇
天文学   122篇
综合类   231篇
自然地理   40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Upper ocean respons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o Typhoon Krovanh (200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and thermal respons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during and subsequent to the passage of a real typhoon, a three-dimensional, regional coupled air–sea model i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upper ocean response of the SCS to Typhoon Krovanh (2003). Owing to the scarcity of ocean observations, the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ing with high resolution, as a powerful tool, offers a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investigate how the air–sea process proceeds under such extreme conditions. The amplitud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old path produced by the coupled model compare reasonably well with the TRMM/TMI-derived data. The maximum SST cooling is 5.3 °C, about 80 km to the right of the typhoon track,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well-documented rightward bias in the SST response to typhoons.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SST cooling, the mixed layer depth exhibits an increase; the increases in the mixed layer depth on the right of typhoon track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n the left, with maxima of 58 m. This correspon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SST cooling is caused mainly by entrain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yphoon, a cyclonic, near-surface current field is generated in the upper ocean layer, which moves with the typhoon. The typhoon-induced horizontal currents in the wake of the storm have strong near-inertial oscillation, which gradually propagates downward.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SCS response to Typhoon Krovanh are also discussed, such as Kuroshio intrusion and coastal subsurface jets.  相似文献   
992.
钟山  董林洲  宋峰 《山东气象》2009,29(1):64-64
对感应雷造成的自动气象站故障进行分析研究。由弱的感应雷造成的故障,可通过同时关闭采集器、计算机、路由器等设备3分钟以上;更换串口隔离器;重新安装地面测报业务软件等简单方法,使故障自动气象站得到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993.
濮阳市0 cm地温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线性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濮阳近50年地面温度的变化倾向率及成因。月平均地面温度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2月至翌年4月呈升温趋势,5~11月呈降温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1~0.32℃/10a和-0.04~-0.83℃/10a,年平均地面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23℃/10a;各月地面平均最高温度的变化倾向率,11月为0.01℃/10a,其余月份则为-0.46~-2.16℃/10a,年变化倾向率为~0.23℃/10a;各月地面平均最低温度的变化倾向率,11月为-0.02℃/10a,其余月份则为0.09~0.76℃/10a,年变化倾向率为0.34℃/10a;各月平均地气温差的变化倾向率为-0.17~-0.66℃/10a,年变化倾向率为-0.35℃/10a。当地地面平均最高温度呈逐年递减趋势,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呈逐年递增趋势,地面平均最高温度的递减趋势远大于平均最低温度的递增趋势,因此,年平均地面温度呈逐年递减趋势。地气温差逐年递减,大气稳定度增强,不利于近地层污染物和水汽扩散,由此带来轻雾日数增多,空气污染加重。日照时数减少,地面受太阳直接辐射减少,是地面温度趋降的直接原因,空气湿度和降水量趋增、空气污染加重等要素的变化,是地面温度趋降的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94.
濮阳棉铃虫气象预报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濮阳市气象条件的变化对棉铃虫特别是对棉铃虫虫源影响的特点,按照棉铃虫繁育规律,将棉铃虫周年活动期划分为秋季预蛹期、越冬期、春季羽化期、夏季危害期4个阶段;分阶段选取有昆虫学、统计学意义的气象因子,通过归一化处理和加权组合,组成棉铃虫气象指数,建立多时效、归一化棉铃虫气象预报模式和分析、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对比分析了2009年夏季两场西南涡引发的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涡度各个贡献项以及几个热力诊断量的分析认为,促使西南涡发展的主要贡献是大气的辐合,其次是垂直输送,β效应项的贡献是最小的,可以忽略。从几个热力诊断量来看,通常对流有效位能的释放时间都会先于最强降水的出现时间。K指数和总体指数的极值出现时间一般也略早于最强降水的出现时间。对流有效位能和K指数以及总体指数都对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6.
近30年三峡库区洪涝特征及建库前后致涝气候因子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峡库区1980—2007年逐日雨量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三峡库区洪涝变化特征,并对三峡库区洪涝典型年份大气环流形势进行合成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典型洪涝年份不同关键区水汽输送特征。近30年来,三峡库区洪涝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差异;近年来,三峡库区年均洪涝和区域性洪涝强度均呈减弱趋势,而区域性洪涝较为频繁;大气环流合成分析表明,乌拉尔山高压脊显著加强,导致经向性环流增强,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低纬北上暖湿气流交汇,有利于三峡库区降水,易于产生洪涝灾害;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在蒙古和我国东北地区的环流背景合成明显不同,蓄水前典型洪涝年份环流异常更有利于降水;在强盛的偏南气流影响下,蓄水前典型洪涝年份水汽输送指示特征较蓄水后的洪涝年份水汽输送更加明显,更有利于三峡库区降水;典型洪涝年2004、2007年,关键区水汽输送有明显的候变化特征,但在典型洪涝事件中各个关键区水汽输送指示特征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7.
A set of new parameterizations for the friction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scale over gently sloped terrain and in calm synoptic conditions are theoretically derived. The friction velocity is found to be proportional to the product of the square root of the total accumulated heating in th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sinusoidal function of the slope angle, while the temperature scal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product of the boundary layer depth, the sinusoidal function of the slope angle and the potential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the free atmosphere. Using the new friction velocity parameterization, together with a parameterization of eddy diffusivity and an initial potential temperature profile around sunrise, an improved parameterization for the thermally induced upslope flow profile is derived by solving the Prandtl equations. The upslope flow profile is found to be simply proportional to the friction velocity.  相似文献   
998.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逐日08:00和20:00 500 hPa高空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高原低涡切变线进行了普查分析,获得了对高原低涡切变线活动的一些新的认识.(1)在青藏高原上,切变线活动比低涡活动更活跃.(2)21世纪初的8年间,低涡、切变线出现个数最多的在6月,最少的在9月.2002年和2006年分别是高原低值系统相对活跃和相对不活跃的年份.2006年川渝持续的高温干旱可能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不活跃有关.(3)低涡、切变线生成的源地分析表明,高原低涡、切变线主要出现在海拔高度较高和地形坡度陡峭的地区,高原加热和陡峭地形的动力作用可能是低涡、切变线形成的原因之一.(4)高原低涡、切变线不易移出高原.低涡移出,主要是伴随低涡切变线过程东移.(5)低涡、切变线经常相伴或相继出现,对高原及高原以东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9.
利用西南地区2004、2005年夏季的实况温度对G rapes模式输出的2m温度预报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管是单日预报误差还是月平均预报误差,都没有随预报时效的延长而增大,对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模式预报温度偏高,对重庆、云南、贵州及川西高原南部的温度预报,基本上表现为14时偏高,02时偏低,对川西高原北部和西藏则表现为预报温度偏低。分析表明,模式中对高原地形处理的不真实是温度预报产生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能对模式温度预报进行有效的订正。检验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改进模式,提高要素预报产品质量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汶川MS 8.0大地震发生后,关于成都市主城区安全性的讨论一度十分激烈。本文从成都市及周边的基本地质构造和沉积特征入手,讨论成都市主城区在地震中的安全性问题。经过分析认为:川西坳陷刚性稳定的岩石圈结构决定了成都平原不会发生破坏性的大地震; 成都平原沉积盖层厚度大、质量佳、分布适宜决定了龙门山发生的地震不会对成都主城区造成巨大破坏。因此,面对天然地震,成都市主城区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