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123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01.
钱塘江河口周边钻孔磁性地层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历史和特征,是揭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与地理格局形成过程的重要窗口.本文基于磁性地层学方法,结合AMS14 C和光释光测年数据以及该地区硬质黏土标志层,对分布于钱塘江河口两侧的五个钻孔建立年代地层框架.结果表明,除河口北部一个钻孔底部年龄至高斯正极性期外,其余钻孔显示南部地区约200ka BP以来才开始沉积,最南端晚至约60ka BP.与该地区已有钻孔磁性地层学资料进行对比,认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沉积年龄超过百万年和"北厚南薄、东厚西薄"的特征,主要是受早期区域构造背景的影响,而长江三角洲大范围的沉积发生自约200ka BP以来,受构造缓慢沉降和海平面变化控制的细颗粒(黏土-粉砂粒级)从晚更新世才开始沉积,约60ka BP以后扩大至整个三角洲区域.  相似文献   
602.
基于SAMI2模式的电离层加热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SAMI2模式的电子能量方程中添加人工加热项,数值模拟了在加热条件下磁场线上电子温度与电子密度的扰动情况,并对比了不同加热条件下的扰动效应.结果表明,入射到电离层中的大功率无线电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能够有效造成整条磁场线上电子温度的升高而产生电子温度扰动,尤其是加热点处,温度可增加3倍多;由于电子温度升高,压力平衡受到破坏,引发等离子体扩散进而导致电子密度扰动;电子密度扰动使得垂直于磁场线的电子密度梯度发生变化,这有可能形成电离层管(Ionosphere duct);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扰动幅度随着加热时间的推移而减小,即扰动逐渐趋于稳定.电子温度与密度的扰动与加热率存在一种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03.
基于滑移弱化摩擦准则,以日本2011年Tohoku MW9.0地震为例,建立一个以物理规律控制地震循环过程的二维有限元数值模型。结果显示,参考模型在1 000 a间的6次大地震表现出特征地震的规律,地震重复周期约161 a,单位破裂长度地震矩为1.13×1020 Nm/km,在两次大地震中间会发生一次5.62×1018 Nm/km的小地震。参考模型的数值结果与地表同震GPS位移、震间GPS速度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弹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同震以及震间形变的影响有限,模型粘性参数主要影响震间形变场。数值计算也显示,假设震间形变仅由断层运动规律所决定,那么在一个地震周期内,模型空间重力异常基本上随时间均匀变化,在大陆一侧距海沟100 km处可达-370 μGal;速度场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震后约5 a的时间内,此后基本保持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604.
以青岛地铁3号线地表变形横向观测线实测数据为例,开展小波去噪及时序组合预测模型的研究。首先,采用小波理论对观测值进行粗差剔除与去噪处理,根据均方误差最低、信噪比最高的原则,证实dmey小波1层分解、rigrsure软阈值小波去噪方法是最优的。其次,给出地铁隧道地表变形灰色-时序组合预测模型表达式,选用等维新息GM(1,1)模型和残差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地表变形叠合预测。最后,通过小波去噪后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小波去噪前灰色-时序组合预测模型、小波去噪后灰色-时序组合预测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去噪后灰色-时序组合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并分析了各模型预测精度差别的成因。  相似文献   
605.
基于垄断竞争的大都市商业空间结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薛领  翁瑾 《地理学报》2010,65(8):938-948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垄断竞争、规模经济、交通成本、消费者多样化偏好以及商品和服务差异化的大都市两区域商业空间结构模型。提出了经济学演绎模型与基于agent 的计算实验相结合的研究路径,通过对商家、消费者等大量微观自主体(agent) 的相互作用来“动态地”观察和讨论大都市新、老城区宏观商业空间结构的微观基础、影响因素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商品和服务替代性、购物交通成本设定的情形下,新、老城区商业固定成本投入差距越大,则商业空间分布越不均衡,越易形成核心-边缘结构。② 由于居民的消费存在多样化偏好,因此强化区域间的差异性有助于改变商业的市场份额。③ 商业往往集聚在具有区位优势、人口规模优势以及固定成本优势的地区,而且交通条件的改善将加速商业的空间集聚。研究认为,空间经济学演绎模型与推导→基于agent 的地理计算→实证分析与计量检验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606.
高温高压微束衍射实验进展及其地学应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同步辐射X射线微束衍射技术与静态高压装置(包括金刚石压砧设备和大腔体压力机设备)结合运用是研究高温高压下物质晶体结构、相变等的有效方法。金刚石压砧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的发展体现在:在产生极端高温高压的同时,获得准确的实验温度压力值,采用充装气体传压介质等方法减小压力梯度,采用激光双面加温技术和改进激光光路以减小样品径向和轴向的温度梯度。大腔体压力机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产生更高的实验压力,以及测试过程中使样品在一定幅度摆动以消除晶体生长和择优取向对衍射数据的影响。同步辐射X射线微束衍射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更高亮度和更宽能量范围的同步辐射光源的使用、X射线聚焦技术的发展,以及角色散X射线衍射测试技术的进步。介绍了近年来高温高压微束衍射实验在地球科学领域所取得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硅酸盐超钙钛矿的实验发现,铁的高温高压相变及熔融曲线、SiO2 超斯石英相变、橄榄石尖晶石相—超尖晶石相转变压力的精确测定等研究结果;认为硅酸盐超钙钛矿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水对地球深部矿物岩石力学性质及熔融行为的影响,高温高压下物质的化学反应性和地球深部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等,是今后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07.
以江苏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资料为基础。笔者系统报道了区内耕作层土壤磷素分布现状的研究结果,并初步探讨了该项调查成果的深入研究与应用问题。初步发现其全P含量呈极不均匀分布,地表相对富集程度普遍很高,基性岩土、潮土、盐土等是全省最主要的相对富P的土类,其速效P的分布现状不完全受全P分布所制约,85%以上耕作层土壤速效P含量均大于5mg/kg,速效P相对亏缺状况明显优于全P。资料对比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耕作层土壤的速效P分布具有直接影响,草地、滩涂、林地等土壤中速效P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农用地土壤。局部地区耕作层土壤样品的速效P与全P含量回归分析显示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08.
翁和霞 《东北测绘》2007,30(6):68-70
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库是其核心组成部分,而数据库的配置是否合理则又直接影响到数据库建成后的性能及应用。本文以赣州市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例探讨基于Oracle9i和ArcSDE的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库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609.
贵州水城 - 纳雍锰矿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水城-纳雍锰矿属表生氧化锰类的锰帽型矿床。通过对锰矿石和矿胚层岩石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的研究,均具有热水沉积的特征,硅质灰岩、含硅质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是锰帽型矿石最主要的矿胚层。它们是在茅口晚期黔中台沟相带内中-低温热水中沉积的,锰质主要来自茅口期玄武岩。纯硅质岩仅见于地表,是含硅质的矿胚层岩石,在地表经强烈氧化作用形成氧化锰矿石同时产生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610.
作为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旅游环境承载力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从文献计量及信息可视化视角对近20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基于时空维度和内容层次维度探讨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高影响力机构、学者合作网络均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紧密的科研团队;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时间序列演变态势有所不同,国外研究呈现间歇式爆发增长趋势,而国内研究呈现循序渐进趋势。通过对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展望,可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