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日极差法在识别地下水位异常动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新疆呼图壁21号泉地下水位动态特征,提出新的识别异常方法-日极差法,在分析天山中段5段地震和新疆境内大于6.0级地震前后21号泉地下水位动态异常变化时,发现用日极差法消除水动态随机变化,突出,识别异常,效果显著,震例验证结果及地震预报效能评价证明:日极差法具有操作性能强,简便,快速,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2.
南极中山站极光形态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极光全天空摄象机1995年和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观测的极光数据,对中山站上空极光的出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南极中山站,午后(磁地方时1400~1800MLT)和子夜前后(2200~03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比较多,在傍晚(1800~2200MLT)出现极光的情况要少一些;较强的极光主要也出现在午后和子夜附近。冕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子夜附近和午后的极向侧和天顶,在傍晚出现很少;带状极光主要出现在午后和赤道侧的傍晚与子夜;极光浪涌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向日极光弧则主要出现在子夜前后,子夜前比子夜后多,极向和天顶比赤道侧多。除向日极光弧外,其它形态的极光在中山站的出现情况与Kp指数相关。中山站进入极光带的时间通常在午后,具体时间也与Kp指数有关  相似文献   
43.
高速公路路面摩擦气象指数预报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目前不同气象条件下高速公路路面摩擦系数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吉林省高速公路路面摩擦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与天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气变化是使高速公路路面摩擦系数在短时间内发生显著改变的最主要因素。定义了与气象条件有关的路面摩擦气象指数,根据其对车辆安全行驶的影响,制定了吉林省高速公路路面摩擦气象指数的等级划分标准,研究探讨了根据天气条件预报高速公路路面摩擦气象指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
结合Landsat ETM与实测光谱估测太湖叶绿素及悬浮物含量   总被引:56,自引:13,他引:43  
马荣华  戴锦芳 《湖泊科学》2005,17(2):97-103
实地测试太湖水体的反射光谱,实验室分析水样,运用相关分析法探求叶绿素、悬浮物的光谱特征波段,估测叶绿素和悬浮物含量;对比LandsatETM波段,运用不同的函数曲线对相应的波段组合进行回归拟合,建立相应的估测模型,选取精度最好的两个分别对太湖的叶绿素和悬浮物含量进行估测.结果表明:(1)对多光谱遥感而言,LandsatTM/ETM是定量获取叶绿素和悬浮物的较好的数据源,但不是最适合的数据源;(2)通过ETM3与叶绿素建立一定的函数关系来估测叶绿素含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其中利用算术组合ETM3/ETM1估测叶绿素的精度最高;(3)ETM4与悬浮物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其中利用算术组合ETM4/ETM1估测悬浮物含量的精度最高;(4)LandsatETM卫星影像中,不同尺寸的像元窗口影响水质参数的估测精度;对叶绿素估测而青,7×7或者5×5窗口比较适合,对悬浮物估测而言,一般不超过3×3.  相似文献   
45.
鲁西北平原区位于山东西部,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粮食产区,面临着地下水资源缺乏和水质不佳的问题,浅层孔隙水中Mn含量超标严重。利用区内建立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网络,测试浅层孔隙水中Mn的含量,分析地下水中Mn含量与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浅层孔隙水中Mn含量较高,平均值0.847mg/L,最大浓度为4.91mg/L,单指标评价结果超过Ⅲ类限值的监测点227个,超标率81.9%;在山前冲洪积平原区、黄泛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含水层岩性和地下水径流条件是影响Mn的迁移和富集的主要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改变的地下水酸碱环境和海水入侵在局部地区形成了Mn高值区。从成因来看研究区锰超标属于背景值偏高。  相似文献   
46.
1 前言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1999年 10月 16日北京时间 17h46 min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东部 (34 .5°N,116 .3°W)发生了 7.4级强烈地震。浙江省宁波地震台记录到了非常明显的地倾斜临震异常信息。通过检查、分析 ,没有发现人为原因或周围环境干扰以及仪器本身不稳定因素 ,认为观测到的短临前兆是可靠的。本文对此作分析讨论。2 观测基本条件宁波地震台位于杭州湾南岸、宁波盆地的北部山区与平原交界处 (2 9°5 8′N,12 1°31′E) ,距东海海岸约 16 km。台基为上侏罗统火山岩 ,岩性致密坚硬 ,整体性好。周围无干扰 ,是一个环境条…  相似文献   
47.
Scleractinian corals appeared during the Anisian period of the Triassic after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which in Triassic were distinct from the Jurassic-Cretaceous scleractinian corals. The study on Triassic scleractinian coral fauna as a separate field is significant for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corals and investigat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the Mesozoic. The first Triassic coral in China was reported in 1925, and since then, nearly 25 articles dealing with taxonomy and 17 papers about fossil reports on Triassic scleractinian corals in China have been published, which refer to 60 genera and 312 species, 49 localities and 25 strata.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y, taxonomy, localities,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current research, and existing knowledge gaps of the Triassic scleractinian corals in China are reviewed. More specifically,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Triassic scleractinain coral in China since 1925 are discussed; the species of the Triassic scleractian coral fossil reported in China, has been examined and its synonyms have been sorted out;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Middle and Late Triassic scleractinian corals in China are systematically treated; the Triassic coral biostratigraphy in China has been improved; and the stratigraphic ranges of existing genera and species are provided. The above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complete figures. At the same time, we analyzed shortcomings in current research and identified productiv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e Triassic scleractinian corals in China.  相似文献   
48.
应用显微硬度计、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了新疆白玉和江苏小梅岭白玉的相对密度、维氏硬度、表面光泽、透光率等一系列物理性质,分析对比了两种不同白玉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白玉的光泽和感观效果的影响因素,阐述了产生两种不同光泽效果的理论基础,为正确鉴别这两个白玉产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本文利用分维几何学方法对祁连山和龙首山断层进行了定量性研究。结果表明,分维数可以表征断层的不均匀性、不规则性和复杂性等,但是,与地震活动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分维数的大小与断层分枝数、断层迹线的展布面积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0.
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兆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7月22日06时44分于北纬36°23',东经103°13'甘肃省永登县七山乡发生Ms5.8级地震。该地震震中距兰州市中心仅90km,并发生在甘肃青海两省前兆台网密度较大地区。本文将对震前甘肃局对这次地震的预报情况,甘肃中东部及其毗邻的青海东北部地区前兆异常显示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