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0篇
  免费   1228篇
  国内免费   1731篇
测绘学   449篇
大气科学   1406篇
地球物理   1483篇
地质学   3215篇
海洋学   631篇
天文学   275篇
综合类   725篇
自然地理   70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274篇
  2019年   286篇
  2018年   402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371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398篇
  2009年   347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258篇
  1998年   251篇
  1997年   236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5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数列预测一直是评价决策中最常见而又信于把握的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现有预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前铛预报思想和灰色预测理论,依据数据求同原则,提出了运用二次灰关联分析,建立组合模型的预测方法,该方法易于计算机实现,并已实际应用于油气储量预测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2.
本文根据机载扫描激光地面测绘系统的功能和要求,分析了它的工作原理,概括出该系统中扫描激光测距的特点,介绍了一种最新的机载扫描激光地面测绘系统,最后提出了几个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3.
甘肃桦树沟(铁)铜矿床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古陆边缘弧-槽-盆体系的发生与发展,元古代基底火山(沉积)岩系经深循环水(海水)-热系统的作用,成矿物质被浸出和搬运,并经海底喷溢作用沉淀于海盆洼地中形成桦树沟矿床含铜建造,后期变质作用使成矿物质活化、转移和富集。桦树沟矿床为喷气(流)沉积-变质改造型(铁)铜矿床。  相似文献   
184.
本文根据施工实践的结果,综合分析对比了清水钻进与泥浆钻进的管井取水效果,指出清水钻进成井工艺是在现有机具设备条件下提高管井单井取水量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特别是在安徽江淮相对贫水地区,采用清水钻进工艺成井的地质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5.
186.
Crustal structure of Dabieshan orogenic bel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crustal structures ofP velocity and density on the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across the Ilabieshan orogenic belt are presented. There is a 5-km-thick crustal “root” between the Yuexi and Xiaotian where the elevation is highest on the profile. An apparent Moho offset of 4. 5 km beneath the Xiaotian-Mozitan fault marks the paleo-suture of the Triassic collision. A high-velocity anomaly zone at the depth below 3 km beneath the ultra-high pressure (UHP) zone may be correlated to the higher content of UHP metamorphic rocks.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Joint Earthquake Science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87.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不同变质程度煤所形成焦炭的结构、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气煤到肥煤阶段(Ro,m:0.77%~1.16%),焦炭气孔壁厚度逐渐增大;进入焦煤阶段(Ro,m>1.16%),焦炭气孔壁厚度降低。气煤、13焦煤形成的焦炭结构以各向同性体为主,焦煤、肥煤炼出的焦炭以粒状镶嵌结构为主。由气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焦煤形成的焦炭,其气孔以微孔和大孔为主,气孔分布标准差Ds最大;肥煤炼出的焦炭,其气孔分布大小较均一;13焦煤和低变质程度的焦煤成焦后,气孔分布状况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88.
华北地区煤的显微组分结焦性热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西栋  潘银苗 《地球科学》1997,22(2):181-184
为探讨煤的显微组分的结焦性,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镜质组、壳质组和惰性组分别进行了显微镜热台加热试验.在加热过程中,活性组分经历了3个明显不同的变化阶段,即变形阶段、胶质体形成阶段以及固化阶段.随煤变质程度的增加,镜质组的初变温度和胶质体形成时的温度逐渐增大,而固结温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壳质组在低变质阶段因受热而挥发掉,但随煤级增高其变形程度减弱;半镜质组在受热过程中也有变形和少量胶质体形成,而惰性组只发生微弱变化.在低变质阶段,活性显微组分形成的焦炭显微结构以各向同性为主;随变质程度的增高,焦炭显微结构中各向异性成分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89.
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社荣  方家虎 《地质论评》1997,43(2):155-161
在阐述了煤成油的概念,总结和评述了煤生油显微组分,生油门限,生油范围和生油高峰等问题后,本文通过吐哈等盆地侏罗系煤生油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可溶有机质演化,成熟度和有机质丰度,油源及原油成熟度对比;含煤岩系中煤层和泥岩的厚度及总量和煤及泥岩最高沥青和总烃转化率的对比; 其族组成和煤成原油的族组成特征的对比,提出了中国侏罗系煤成油盆地中泥岩比煤层对煤成油田形成有大的贡献看法。  相似文献   
190.
新晃贡溪超大型重晶石矿床的岩石学特征与沉积成岩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清洁 《湖南地质》1997,16(2):106-111
本文阐述了新晃贡溪矿床沉积型重晶石岩的组构特征和5类重晶石岩,进而讨论了重晶石岩的组构特征与沉积成岩作用的成生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