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92篇
  免费   1425篇
  国内免费   1950篇
测绘学   402篇
大气科学   1958篇
地球物理   2035篇
地质学   4065篇
海洋学   822篇
天文学   380篇
综合类   796篇
自然地理   90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384篇
  2020年   309篇
  2019年   331篇
  2018年   429篇
  2017年   400篇
  2016年   453篇
  2015年   352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422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417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42篇
  2005年   309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263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288篇
  1999年   412篇
  1998年   371篇
  1997年   382篇
  1996年   339篇
  1995年   277篇
  1994年   252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65篇
  1991年   125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84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81.
Fossil oyster reefs are indicators of past sea levels, and their formation is usually dated by means of radiocarbon. However, radiocarbon dating of the shells from coastal areas may be complicated by the varying sources of carbon. Here we applied optical dating methods to date the samples from above and below a fossil oyster bed in a section on the coast of Bohai Bay, China. The optical ages of the sediments were used to constrain the oyster bed. 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procedures using the OSL signal from fine grain quartz, the IRSL and post-IR OSL signals from polymineral fine grains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equivalent dose (De). The behaviors of the different luminescence signals from quartz and polymineral grains during De measurements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rtz OSL signal is more reliable than the polymineral IRSL and post-IR OSL signals with respect to dating for these coastal samples. The optical ages indicated that the oyster reef formed between ca. 6.2 and 5.0 ka.  相似文献   
982.
自1992年4月23日云南孟连西中缅交界6.7、6.9级地震始,地震部门对云南地区的破坏性地震进行了现场灾害调查和经济损失评估。1992~2003年,云南地区共发生50次破坏性地震,积累了丰富的震害资料。本文根据云南地区的主要建筑结构,统计分析了50次地震不同烈度区的破坏比、损失比和震害指数,给出了房屋建筑的震害矩阵。  相似文献   
983.
罗家寨气田内部集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属于一级评估项目,我们在该项目中运用了GPS、遥感数字化正射影像地图等新技术、新方法,同时采用了灾损率(Zs)法、风险区划法半定量的综合评估方法,通过系统的整理第一手资料和综合分析,对本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评价工程建设用地适宜性并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84.
采用井-震联合地层恢复法,对辽东湾辽东带中南部的古近纪进行了古地貌恢复。在此基础上拓宽了坡折带研究,将古地貌(包括古坡折带、古沟谷、古凸起等)纳入古物源供给系统的框架内探讨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在构建完整物源供给系统的前提下,古地貌诸单元及其组合样式对沉积体系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级次的物源体系导致沉积体类型和规模存在差异;物源区沟谷的分布及其赋存时期制约着砂体的主要分布位置、时期及规模;坡折带样式决定砂体的类型、规模及分布;古地貌组合样式控制储集体的成因、富集位置和规模大小。因此,古地貌分析对储层的预测和识别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勘探实践证明,将其与常规储层预测方法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985.
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新生代陆相地层中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以碳氧同位素作为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试图从古湖泊演化的角度,阐明高原新生代早期环境演变历史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所有分析样品中生物碎屑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显示最低值,反映它们沉积在一个水体滞留时间短的开放性淡水湖泊系统中。泥晶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发育在蒸发作用明显的封闭性咸水湖泊体系中,而叠层石灰岩类明显富集13C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从始新世到渐新世至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δ18O值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δ13C则由古近纪的负值变为新近纪的正值,反映该区古湖泊系统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预示古近纪到新近纪之交高原古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986.
黄毅梅  陈跃  周毓荃  张蔷  石爱丽 《气象》2007,33(12):116-120
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涉及大、中、小、微尺度各种资料分析,信息种类繁多,类型复杂,需要一个强大的综合分析平台的支持。文章介绍了基于ArcGIS的人影综合分析平台(WMicaps)的总体设计目标、软件框架、数据标准化、系统数据库、平台主要功能以及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法等。该平台是针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研究设计的系统,主要用于人影综合分析处理、决策指挥、效果评估以及高炮、火箭增雨防雹服务等。  相似文献   
987.
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周建玮  王咏青 《气象科学》2007,27(6):702-708
回顾了区域气候模式RegCM的发展历史,并对最近推出的RegCM3模式目前的应用进展情况进行了分类总结,同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88.
丁一汇  周秀骥 《气象学报》2007,65(5):663-664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谢义炳先生诞辰90周年。谢义炳先生的一生,是富于创新和奉献的一生,他为我国的气象教育与人才培养,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业务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老一辈气象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建国初期,谢义炳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以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他学贯中西,远见卓识,敏锐地发现和抓住学科生长点和新的机会,不断创新。20世纪50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东亚上空多层锋区、急流分支和副热带高空急流。这一发现把对东亚大气环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989.
青藏高原平流层臭氧和气溶胶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SAGEⅡ资料,发现青藏高原平流层臭氧存在递减趋势,15—50 km臭氧的变化对臭氧总量变化贡献最大,其中25—50 km和15—25 km两层的贡献大致相当。通过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地区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对比,清楚地看出:两地臭氧总量变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在15—25 km臭氧变化不同所致。5—7月臭氧变化趋势的情况与年平均的变化类似,两地臭氧变化的差异主要在平流层低层,即15—25 km。青藏高原平流层气溶胶面密度的时间变化序列显示:大的火山喷发对青藏高原平流层气溶胶具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可持续6年左右。从1997年至今,青藏高原18—25 km气溶胶面密度增加,最大的增长出现在23 km,每年大约增长4%—5%。而在16—17 km气溶胶的面密度出现减少趋势。与此同时,在37 km以下,青藏高原的温度出现递减的趋势,而且其递减速度比中国东部地区快;在37—50 km,温度出现增加的趋势,青藏高原的增温也比中国东部地区快。青藏高原平流层低层气溶胶的增加和温度的降低都将增强该区域非均相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0.
非均匀饱和广义湿位涡在暴雨分析与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实际大气非均匀饱和特性, 通过引入广义位温及广义湿位涡方程, 对华北暴雨和江淮梅雨锋暴雨的发生及落区进行了广义湿位涡异常的诊断分析, 表明暴雨形成时大气低层有广义湿位涡的异常出现。对广义湿位涡倾向的计算表明:它对暴雨的发生有一定指示作用, 因而可利用广义湿位涡的异常来识别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