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1篇
  免费   2523篇
  国内免费   3331篇
测绘学   1412篇
大气科学   1591篇
地球物理   2389篇
地质学   6147篇
海洋学   1842篇
天文学   372篇
综合类   819篇
自然地理   1533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583篇
  2021年   686篇
  2020年   533篇
  2019年   658篇
  2018年   614篇
  2017年   553篇
  2016年   539篇
  2015年   610篇
  2014年   640篇
  2013年   803篇
  2012年   839篇
  2011年   878篇
  2010年   825篇
  2009年   785篇
  2008年   745篇
  2007年   730篇
  2006年   689篇
  2005年   647篇
  2004年   496篇
  2003年   418篇
  2002年   442篇
  2001年   417篇
  2000年   317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34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本研究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通过建立永安市低丘缓坡林地资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到永安市低丘缓坡林地资源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图,结果表明:永安市最适宜开发建设用地的低丘缓坡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北地区,基本适宜开发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占的比重最大;不适宜开发区域所占比重最小。在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982.
赣北芙蓉―周溪断面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北鄱阳湖地区沙山南部近南北向的芙蓉―周溪断面上,分布由FZ-01、FZ-02~FZ-05和FZ-06~FZ-12三部分组成的下蜀土剖面,粒度分析结果表明:1)下蜀黄土砂粒组分自北往南变化为27.29%、1.94%~7.23%和0.45%~7.27%;粉砂组分质量分数大,且存在差异变化,分别为68.23%、81.71%~87.20%和66.9%~79.39%;黏土组分自北向南质量分数增加,变化为4.48%、8.46%~16.35%和18.13%~32.07%,总体表现为砂黄土―黄土―黏黄土等相态的逐渐过渡;2)粒度三组分、粒度参数散点图等均表现为从北而南的阶段性系统渐变特征;3)各种粒度参数与距长江的远近,均服从对数函数变化关系。这些特征初步揭示研究区的下蜀黄土是风成的,并可能与同样是风成堆积的沙山的形成存在某种联系,属于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  相似文献   
983.
1960-2010年中国降水区域分异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10年中国1840个台站年降水量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REOF)对降水进行分区,并对各区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站点资料结合REOF方法实现的降水分区与中国降水实际区域分异特征比较符合,并与中国气候区划相一致.中国各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表明,东部各区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雨带的南北移动过程,其中夏季雨带的移动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和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西北地区降水以1985/1986年为突变年,西北西部地区降水由前期偏少转为偏多,主要与来自阿拉伯海和里海异常偏多的水汽输送有关;西北东部地区降水由前期偏多转为偏少,主要与季风的年代际减弱有关.东北地区降水在80年代初由前期接近正常转为偏多,90年代末降水由前期偏多转为偏少,主要与季风和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相关.西南部各区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2000年以前西南东北部地区降水与西部地区基本呈反向变化,主要受青藏高原地形、东亚季风和副热带高压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成因复杂.  相似文献   
984.
山西省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利用潜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利用山西省近30 a 3个辐射观测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和105个站的日照资料,采用气候学方法计算了山西省的太阳总辐射,在分析山西省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计算了山西省太阳能资源的各种参数,对区域太阳能资源潜力进行了客观评估。结果表明山西省太阳能资源储备丰富、稳定、可开发利用日数较多,特别是山西北部地区,尤其适合进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85.
基于气泡群平衡方程(BPBE),提出一种用于更系统表征舰船气泡尾流变化特征的数值模型。模型的创新处在于既能反映气体传质因素的影响,又考虑了尾流中实际存在的气泡聚并现象,且具有简单易行,运算效率高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聚并在近尾流区作用强烈,传质在远程尾流区作用明显;聚并对BND的分布变化影响不大,对气含量的发展变化则发挥着主要作用;尺寸为70~80 um的气泡BND最大,尺寸为200 um的气泡气含量最大。  相似文献   
986.
采用溶液插层法,利用壳聚糖和蒙脱土制备了壳聚糖/蒙脱土插层复合物,使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此复合物为活性红染料RR136的吸附剂,考察了复合物中壳聚糖与蒙脱土的摩尔比、染料溶液pH值和浓度、吸附温度及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反应的最佳条件是以壳聚糖与蒙脱土摩尔比为5∶1的插层复合物为吸附剂,反应温度20℃,RR136溶液pH为3。壳聚糖/蒙脱土插层复合物对活性红染料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热力学参数ΔGo、ΔHo和ΔSo值分别为-3.338kJ·mol-1(30℃),-37.98kJ·mol-1和-114.77J·mol-1·K-1,表明壳聚糖/蒙脱土插层复合物对活性红染料的吸附是自发的、以物理吸附为主的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987.
????GRACE??????????????????????????????????????仯??????????????о??伾????????仯??????????????????仯?????????ж??????????????????????????????仯???????????????δ?????????仯???????о???????????GRACE????????????????????????????仯??????????????cm????Ч???仯??  相似文献   
988.
To make a detailed test on the reliability and dete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electrochemical concentra- tion cell (ECC) type ozonesonde which had been devel- oped and preliminarily evaluated by the authors, an inten- sive ozonesonde release experiment was held at two sites in Beijing and Changchun in June 201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background current and its standard deviation were 0.03 (0.04) pA and 0.02 (0.03) pA in Bei- jing (Changchun). The average response time and its standard deviation were 27.8 s (30.4 s) and 4.0 s (3.7 s) in Beijing (Changchun). The ozone partial pressure profiles at both sites showed a central peak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a side peak in the boundary layer. Large variation in ozone partial pressure was observed at the middle levels of the atmosphere (10-17 kin). A more marked gradient of ozone change was observed in Beijing (3.4 mPa km-1) at the lower atmosphere level, as compared to that in Changchun (0.4 mPa km-l).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this self-developed ozonesonde shows a high level of reliability and good performance. The ozonsonde is expect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pera- tional observations of ozone profiles.  相似文献   
989.
Based on a 30-year Atmospheric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AMIP) simulation using IAP AGCM4.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EASWJ)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Asia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 It was found the meridional displacement of the EASWJ has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Asia both from model simulation and observation, with an anomalous southward shift of EASWJ being conducive to rainfall ove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YHRV), and an anomalous northward shift resulting in less rainfall over the YHRV. However, the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were found to be weaker than observed from the composite analysis, and this would be related to the weakly reproduced mid-upper-level convergence in the mid-high latitudes and ascending motion in the lower latitudes.  相似文献   
990.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模拟研究:区域气候模式性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对华北地区1991—2002年夏季气候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照中国台站的实测资料,对模拟的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温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以检验模式的模拟性能。对平均场的模拟结果检验认为,该区域气候模式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模拟存在一定的误差,河套地区及黄河以南地区降水量接近实况,沿着太行山脉及东部沿海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多。模式对温度的模拟误差较小,较好地再现了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山西及以北地区模拟的温度略偏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成功再现了该区域降水和气温的异常变化。模式能够成功模拟出该区域降水和气温日变化特征,特别是对于逐年夏季的降水日变化过程的峰值和谷值均有成功表现,对于典型年份华北地区较强降水过程中降水发生的时间、落区、强度等也有再现能力,不足的是模拟的降水量比观测偏大。对于模式误差是否与地形或模式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等有关,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