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3篇
  免费   468篇
  国内免费   682篇
测绘学   343篇
大气科学   225篇
地球物理   398篇
地质学   1305篇
海洋学   333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70篇
自然地理   23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草海位于黔滇交界,主要受印度夏季风的影响,其湖沼沉积物记录了中—晚第四纪的环境变化历史,是研究第四纪环境和季风演变的良好载体。本研究选取的南屯NT03钻孔,岩心长405 cm,在放射性碳同位素(AMS14C)测年基础上建立了年代序列,并进行了沉积物的色差值(L*)、烧失量(LOI550)、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和有机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等古环境替代指标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L*、LOI550和TOC等3个有机碳含量指标同步变化,共同指示该钻孔序列经历了3个沉积环境演变阶段,即末次盛冰期晚期(21—15 cal ka BP)河流—冲积相沉积阶段、冰消期至早中全新世(15—4 cal ka BP)高湖面湖泊—沼泽相沉积阶段和晚全新世(4 cal ka BP以来)洪冲积相沉积阶段。近2万年以来草海湖沼面积经历的收缩→扩张→收缩演变过程与石笋氧同位素变化基本吻合,表明季风降雨是引起草海湖泊水体和周边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δ13Corg指标变化范围为-29.28‰~-24.19‰,表明草海盆地周围植被组成在末次盛冰期以来C4草本虽然略有增加,但均以C3植物为主。同时,TOC和δ13Corg指标证明了B/A冰消期暖事件对盆地边缘区的湿地泥炭富集起到关键作用,而多指标揭示了近4 ka以来水域变浅并发展成为冲积环境的过程,也可能与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减弱所带来的降水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92.
利用高频面波反演横波速度一直是浅地表地震工程研究的热点。为深入认识利用高频面波(瑞雷波和勒夫波)评价横波速度的能力,本文首先采取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实现两层模型的瑞雷波和勒夫波数值模拟,并应用τ-p变换形成频散能量图。相比瑞雷波,不同模式的勒夫波频散能量很接近,这说明易于实现多模式勒夫波反演。然后利用线性映射实现广义模式识别这种非线性反演方法对含软弱夹层的四层模型的基模式、多模式瑞雷波和勒夫波的变厚度反演。若初始模型很拙劣,相比勒夫波,瑞雷波基模式反演不能重建地层中含有软弱夹层这一特征,瑞雷波多模式反演则可以重建这一特征;勒夫波基模式和多模式反演都可以重建这一特征。即使在地层的泊松比与估计值相差很大时,瑞雷波多模式反演仍能重建地层结构,但其频散曲线总是存在"模式接吻"现象,容易模式误判;而勒夫波反演则不用估计地层泊松比,也不存在"模式接吻"现象。一系列算例表明:高模式瑞雷波的加入会显著提高横波速度评价结果的精度;而高模式勒夫波的加入会令反演系统对半空间以上异常层的参数过于敏感,造成参数过度估计,但也会显著提升对半空间横波速度的评价能力。最后,应用本文方法实现了对实测勒夫波数据的分析。  相似文献   
993.
Nguyen  Cong Doan  Benahmed  Nadia  Andò  Edward  Sibille  Luc  Philippe  Pierre 《Acta Geotechnica》2019,14(3):749-765

Internal erosion is a complex phenomenon which represents one of the main risks to the safety of earthen hydraulic structures such as embankment dams, dikes or levees. Its occurrence may cause instability and failure of these structures with consequences that can be dramatic. The specific mode of erosion by suffusion is the one characterized by seepage flow-induced erosion, and the subsequent migration of the finest soil particles through the surrounding soil matrix mostly constituted of large grains. Such a phenomenon can lead to a modification of the initial microstructure and, hence, to a change in the physical, hydraulic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A direct comparison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soil before and after erosion is oft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nternal erosion on soil strength (shear strength at peak and critical state) using triaxial tests. However, 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somehow contradictory, as for instance in Chang’s study (Chang and Zhang in Geotech Test J 34(6):579–589, 2011), whe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rained strength of eroded soil decreases compared to non-eroded soil, while both Xiao and Shwiyhat (Geotech Test J 35(6):890–900, 2012) and Ke and Takahashi (Geotech Test J 37(2):347–364, 2014) have come to the opposite conclusion. A plausible explanation of these contradictions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rather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the suffusion process and to the way the coarse and fine grains are rearranged afterwards leading to a heterogeneous soil structure, a point that, for now, is not taken into account, nor even mentioned, in the existing analyses. In the present study,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X-ray CT) is used to follow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a granular soil during a suffusion test, and, therefore, to capture the induced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The images obtained from X-ray CT reveal indeed that fine particles erosion is obviously not homogeneous, highlighting the existence of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that lead to a heterogeneous sample in terms of fine particles, void ratio and inter-granular void ratio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994.
扎河坝坳陷位于阿尔泰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之间,属于中亚造山带的一部分,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准噶尔洋盆的打开和闭合等阶段,富含煤炭和金属矿产,也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研究区火山岩和含煤层系发育,地表风化剥蚀严重,对研究其地层发育特征和沉积环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扎河坝坳陷新富地1井岩芯样品开展沉积岩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扎河坝坳陷上二叠统为温暖湿润的淡水沉积环境,表明扎河坝坳陷晚二叠世经历了火山活动和陆相淡水沉积2个阶段,印证了准噶尔洋由俯冲消减向陆内阶段转换的过程。该研究对恢复研究区构造演化及沉积古地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基于遥感和GIS的塔里木河下游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里木河下游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变化的典型区域.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荒漠化信息获取与分析的工具,利用2个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对塔里木河下游10年土地荒漠化进行了动态监测.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对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轻度荒漠化的土地面积有所减少,但总的荒漠化程度却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的大量开荒造田,以及对塔里木河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中下游天然植被大面积衰败和死亡,尤其是胡杨林面积锐减,致使荒漠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996.
不同三轴应力途径下红砂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大量地下工程(交通隧道、水电站地下厂房等)涉及的不同地应力环境对围岩稳定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四川盆地普遍分布的侏罗系红砂岩三轴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红砂岩在三轴加载和卸载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强度特性,揭示了红砂岩在不同应力路径下所表现出来的破坏方式以及性质差异,表明加载应力环境下以剪切破坏为主、卸载应力环境下则以拉裂破坏为特点,且前者的破裂角要明显大于后者。同时还明显表现出相同岩石在加、卸载应力环境下强度参数的差异,从强度参数看,红砂岩内聚力C值表现为卸载比加载条件下小,而内摩擦角φ值则刚好相反,表现为卸载比加载条件下大。以高围压(20MPa)卸载下所得强度参数为例,表明卸荷破坏下C值比加载条件下降低22.8%,而φ值比加载条件下提高57.2%,上述数据说明应力环境不同岩石强度参数差异明显,卸荷所导致的岩石强度参数弱化效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97.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阶沉积的发生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的21个湖相沉积物样品分别采自纳木错湖西岸塔吉古日(剖面Nam Co 1)和纳木错湖东北岸的干玛弄附近(剖面Nam Co 2)。按照其发生特征分别将剖面从顶部到底部划分为12个和9个层次,通过分析各个层次沉积物的粒径分布特征、质地组成特点、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总碳(TC)的百分含量、酸度值(pH)、电导率(EC)、含水量等若干环境指示因子。结果显示:无论在比较两个剖面的发生特征,还是环境指示因子特征,剖面Nam Co 1发育程度较剖面Nam Co 2更加发育;通过对测年数据结果分析,两个剖面均形成于晚更新世,并且通过比较各自剖面在垂直方向上的各项环境指示因子的变化趋势,可知纳木错湖流域在晚更新世(约40 ka BP)阶段发生过3次相对明显的冷暖交替过程.  相似文献   
998.
碳酸盐矿物和碳酸盐岩天然热释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的天然热释光强度变化特征所表征的地质信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研究方向。通过对碳酸盐单矿物及其人工混合物和采自云南省三叠系个旧组的碳酸盐岩进行热释光实验研究,测定出①碳酸盐单矿物和碳酸盐岩的最优实验条件;②碳酸盐单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热释光曲线形态;③碳酸盐单矿物人工混合物的峰形和峰值大小与其物质含量有关;④同一剖面的碳酸盐岩的天然热释光曲线各峰的强度变化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999.
德兴金山金矿床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南克拉通之间的江南造山带东段赣东北深大断裂带的次级剪切带中,是一个与韧-脆性剪切带有关的超大型金矿床.金山金矿床的矿石类型包括蚀变岩型和含金石英脉型,均为与断裂(或者裂隙)充填有关的不同尺度石英脉系统.纹层状和透镜状含金石英脉结构表明金山金矿床的成矿作用是同构造的,金的矿化与递进变形作用密切相关,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变质流体参与了成矿作用.石英-钠长石-铁白云石-黄铁矿蚀变带中与金共生的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3He/4He比值为0.13~0.24 Ra,40Ar/36Ar比值变化范围为575~1 090,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以地壳端员的流体为主,有很少量的地幔流体参与.铁白云石的碳、氧同位素值分别变化于-5.0‰~-4.2‰和4.4‰~8.0‰之间,与世界上大多数脉状金矿床的碳、氧同位素值基本一致.含金石英脉中石英的氧同位素变化于12.4‰~15.3‰之间,其中的流体包裹体氢同位素值变化于-62‰~-73‰.根据这些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结合金山金矿床小尺度地质构造特征,笔者认为金山金矿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流体,并有少量地幔流体和大气降水的参与.金山金矿形成于地体碰撞过程中的转换压缩汇聚构造背景中.  相似文献   
1000.
简要阐述了电子政务系统、GIS和WEB GIS的概念,分别介绍了基于WEB GIS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技术特点、系统功能模块实现对象、系统运行环境和应用前景。着重论述系统功能模块实现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