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2篇
  免费   1790篇
  国内免费   2504篇
测绘学   1291篇
大气科学   1346篇
地球物理   1480篇
地质学   4449篇
海洋学   1231篇
天文学   193篇
综合类   774篇
自然地理   1032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576篇
  2021年   654篇
  2020年   502篇
  2019年   634篇
  2018年   568篇
  2017年   562篇
  2016年   596篇
  2015年   620篇
  2014年   614篇
  2013年   648篇
  2012年   719篇
  2011年   660篇
  2010年   676篇
  2009年   571篇
  2008年   516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382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近51a山东临沂市旱涝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61—2011年临沂市1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临沂市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临沂市旱涝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1960年代初中期和1970年代初中期,雨涝频繁;1960年代中后期和1970年代中后期及整个1980年代,干旱频繁;1990年代到21世纪初早期旱涝交替发生,2003年以后以雨涝为主。冬春季干旱呈弱的减轻趋势,秋旱呈弱加剧趋势,夏季旱涝变化趋势不明显。北部山区、西部丘陵、南部平原的旱涝变化总体上具有相对一致的趋势,但在196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早期西部丘陵的旱涝变化幅度较其他2个区域要大。全市旱涝变率在21世纪初早期最大,1970年代中后期最小,3个区域的变率总体上表现出与全市大致相同的趋势,2004年以后南部平原旱涝变率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992.
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江上游259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近1961—2012年来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过程平均出现1.54次/a,其中9月出现次数最多,10月次之,11月出现较少。秋季连阴雨日数、累积降水量分别以2.3 d/(10 a)、13.7 mm/(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连阴雨开始和结束日期平均为9月9日和9月30日均表现出推迟趋势。进入21世纪后,5—9 d、10 d以上连阴雨过程的次数、80.0 mm以上连阴雨过程的次数均表现出减少趋势。金沙江下游和四川盆地东部为秋季连阴雨累计雨量及其变化速率的大值中心,四川盆地西南部为连阴雨日数及其变化速率的大值中心。9月的降水中心、雨日分布情况与秋季总体情况基本一致,10月降水中心、阴雨日数的中心出现了明显东撤,11月东撤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简称SACOL)2008年12月观测资料,研究了稳定边界层湍流特征.使用涡动相关资料研究湍流通量时,定义湍流的平均时间τ内的中尺度运动是造成湍流统计量变化范围大的主要原因,稳定情形? τ取几十秒至几分钟.对梯度理查森数大于0.3的强稳定情形的湍流尺度分解(MRD)谱分析表明,感热通量在112.4~449.9 s存在谱隙,尺度大于谱隙的中尺度运动造成了通量观测资料离散性大,甚至有支配性影响.动量通量的谱隙在112.4~224.9 s之间.弱风时,中尺度运动的影响更大,垂直风速标准差以0.1的比率随中尺度风速变化;垂直风速标准差同广义风速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并随着广义风速消失而消失.三维风速标准差与摩擦速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垂直、水平、横风风速的无量纲标准差分别为1.35、2.54、2.21.对湍流动能的研究发现,在梯度理查森数大于0.3的条件下,仍然存在连续的湍流.以湍动能为依据,分析了湍流的平稳时间长度,其长度随稳定度变化而变化,2008年12月7~11日从133.5 s变化到856.2 s,湍流平稳时间长度反映了中尺度运动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994.
采用1950-2009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风场资料,对夏季低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垂直结构及其与南亚夏季风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层至高层先增强,在925 hPa高度上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弱.某些年份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核心可向上延伸至850 hPa高度,而某些年份则维持在925 hPa高度上.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垂直结构不同时,其对应的南亚夏季风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流层低层风场的变化,以及南亚夏季风的强弱差异方面.总体来说,索马里急流核心高度延伸至850 hPa时,对应的南亚夏季风偏强;急流核心高度维持在925 hPa时,南亚夏季风偏弱.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干涉仪原理的甚高频雷电单站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闪电单站探测与预警装置的局限性,设计了一套基于闪电宽带干涉仪原理的甚高频单站雷电预警装置.该装置通过测量雷电(包括云闪与地闪)起始时刻的辐射信号到达竖直天线阵列的相位差,计算得到该信号的仰角,根据仰角估算雷电的距离,进而根据雷电的距离和活动特征进行雷电报警.单站测距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单站系统对半径50 km范围内闪电测距误差在25%以内,半径100 km范围内的闪电测距误差在30%以内.雷电单站预警装置对一次雷暴过程进行了观测,观测结果表明,该装置能有效探测半径100 km范围内的闪电活动状况,探测到的闪电频次分布、闪电距离与多站闪电定位结果保持较好一致性,证明其能有效探测周围闪电活动状况,起到提前预警雷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舒适度测量仪探测系统主要由采集器、传感器、支架、供水系统、通信模块、数据采集软件6个部分组成.除通信模块之外,其他5个部分都是全新设计.采集器是系统的核心,负责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数据采集软件安装在中心服务器上,负责数据的采集、处理、显示和存储,并能远程监测和遥控探测现场的设备.此外,对舒适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给出适合广州地区的舒适度指数分级标准,并对舒适度测量仪探测数据进行分析.近一年的试运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探测数据可靠、适合业务组网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7.
作为暗物质粒子探测器(DAMPE, 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的一部分,触发系统主要用于判选所需探测的目标粒子(高能电子和伽玛射线)事例,剔除非目标粒子事例。触发系统由触发探测器和触发判选逻辑电路组成。介绍了触发地检测试系统和宇宙线触发系统的设计和功能实现。触发地检系统实现了对触发判选逻辑电路的电子学验证;另外,配合宇宙线触发系统对部分触发逻辑和触发效率进行了测试。主要介绍了触发系统的测试方法和一些初步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998.
We collect the data of twin kilohertz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s (kHz QPOs) published before 2012 from 26 neutron star (NS) low‐mass X‐ray binary (LMXB) sources, then we analyze the centroid frequency (ν) distribution of twin kHz QPOs (lower frequency ν1 and upper frequency ν2) both for Atoll and Z sources. For the data without shift‐and‐add, we find that Atoll and Z sources show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of ν1, ν2 and ν2/ν1, but the same distribution of Δν (difference of twin kHz QPOs), which indicates that twin kHz QPOs may share the common properties of LXMBs and have the same physical origins. The distribution of Δν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a constant value, so is ν 2/ν1 from a constant ratio. The weighted mean values and maxima of ν1 and ν2 in Atoll sources a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Z sources. We also find that shift‐and‐add technique can reconstruct the distributions of ν1 and Δν. The K‐S test results of ν1 and Δν between Atoll and Z sources from data with shift‐and‐add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without it, and we think that this may be caused by the selection biases of the sample. We also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the quality factor (Q) and the root‐meansquared (rms) amplitude of 4U 0614+09 with data from the two observational methods, but the errors are too big to make a robust conclusion. The NS spin frequency (νs) distribution of 28 NS‐LMXBs show a bigger mean value (∼408 Hz) than that (∼281 Hz) of the radio binary millisecond pulsars (MSPs),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lack of the spin detections from Z sources (systematically lower than 281 Hz). Furthermor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kHz QPOs and NS spin frequency νs, we find the approximate correlations of the mean values of Δν with NS spin and its half, respectively. (© 2014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999.
针对地基测控系统对GEO卫星监测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较多盲区、不能实时获取GEO目标的空间态势感知信息、无法有效对非合作性质的GEO目标进行空间监测的问题,提出了天基光学相机的双GEO平台对GEO目标进行轨道确定的技术方案.根据光学可视条件筛选数据,利用生成的模拟数据对GEO目标进行轨道确定,将所得轨道与参考轨道进行比对...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对中性大气折射延迟改正精度的要求,阐述了折射延迟改正值应随测站和随方位而异的必要性.指出,在尚不能直接测定天文大气折射值的情况下,现有的各种改正模型对大气分布模型的依赖性,不能达到预期的精度和降低观测的截止角.根据云南天文台低纬子午环的特殊结构,和测定大气折射的实践,提出了提高折射延迟改正精度的新方法,即:利用各观测站不同方位从天顶附近直到低地平高度角的天文大气折射实测数据,求解得到折射率差和映射函数的参数,从而建立随测站和随方位而异的大气折射延迟改正模型.这一新方法的实施,将能在不需采用大气分布模型的情况下,把天顶延迟的改正精度提高到1 mm以内,低地平高度角的折射延迟改正精度提高到厘米级,并且把截止高度角压缩到5°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