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2篇
  免费   829篇
  国内免费   1303篇
测绘学   615篇
大气科学   795篇
地球物理   737篇
地质学   2096篇
海洋学   565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341篇
自然地理   42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295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323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299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312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303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本文提取并归纳出地质图中地层间接触关系的类别及特征,结合以往地层接触关系的传统人工识别方法研究,提出一种新型、高效的基于规则集构建的地层接触关系自动化识别方法。基于该方法研究设计出自动化识别算法,并利用最新的GIS技术开发出地层接触关系自动识别系统,该系统成功应用到庐山地层接触关系判别上,并取得很好地效果,验证了本次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2.
针对物联网技术和三维GIS技术的特点,阐述了物联网与三维GIS之间的关系。利用油田网络、物联设备之间的传感与自动信息采集,结合三维虚拟场景提供设备设施的空间感、方位感等,使设备设施更具有时空分辨能力,为油田设备精细化管理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943.
当前国内外针对产业用地集约节约化利用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制约这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缺乏有效的基础数据,本文在分析了产业用地所涉及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结合GPS定位特点,对产业用地数据采集与调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44.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斐  杜德斌  李恒  游小珺 《地理学报》2013,(10):1331-1343
根据科技资源的内涵与结构,利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2001-2010年科技资源的相关数据,应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计算出各城市在不同时期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ESDA)对研究期内各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态势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科技资源平均配置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在高低交错中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科技资源平均配置效率差距逐渐扩大。②在空间分布上,科技资源平均配置效率与城市群存在较好拟合。从空间的演变格局来看,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空间自相关显著,呈现出相似值(高高或低低)之间的空间集聚,空间分布的集聚现象逐步增强,在地理空间上总体差异具有变小的趋势。③科技资源配置相对效率的差异是区域发展的普遍现象,它的存在与演变是地理位置、科技资源禀赋、科技环境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反映。  相似文献   
945.
5·12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飞  史海霞  杨斌 《测绘科学》2013,38(1):104-105,121
针对5·12地震及快速灾后重建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基于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构建研究区(北川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结构,并提取相关变化信息,最终得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图。结果表明: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和灾后重建等使得北川县特别是东南部老县城附近地区、新县城重建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造成该地区环境质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946.
天气雷达站址选择的有效地理视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飞 《测绘科学》2013,38(3):203-204
本文在详细介绍了雷达遮蔽角图和雷达等射束高度图的制作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天气雷达的有效地理视距,开发了天气雷达有效地理视距分析系统。该系统能自动绘制雷达遮蔽角图和等射束高度图,并能对天气雷达候选站址的有效地理视距进行分析,这能为寻求天气雷达最佳候选站址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947.
杨树文  刘涛  冯光胜  谢飞 《测绘科学》2013,38(3):166-168
本文在分析冲积扇与其他地物光谱特征差异的基础上,针对Landsat ETM+影像中红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的比值能够增大冲积扇与其他地物间差异的特征及地形阴影在蓝绿光波段亮度值降低速率差异较大的特征,基于比值运算、差值运算,构建了冲积扇指数;并利用该模型阈值自动选取算法将冲积扇信息从其他地物及阴影中分离出来,然后根据数学形态学膨胀滤波算法进行空洞填充。经过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高效自动地提取华南山区的冲积扇信息。  相似文献   
948.
朱琳  高飞  张迁 《测绘科学》2013,(4):157-159,154
本文在分析测量标志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以ArcGIS Server为开发平台并采用Brow-ser/Server架构构建系统的设计方案,论文详细介绍了系统建设的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实现的技术创新点,基于此方案设计的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了测量标志信息的普查工作,提高了测量标志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了测量标志信息管理数字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949.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气候灾害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其中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频发等水资源问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气候风险之一。文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中提出的水资源相关适应措施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及水资源相关风险已经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遍关注,大部分国家都或多或少提出了针对性的适应措施,如优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监测预警、增加基础建设等。然而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以中东欧国家为主的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NDCs中缺乏适应相关的内容;西亚/中东和中亚地区对于风险关注的范围不够全面,缺乏对未来潜在洪水风险的评估和预案;在中亚、南亚和中东等水争端问题突出的地区缺乏合适的国际合作机制;大部分国家缺少对水环境的关注。为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候适应能力,构建完善的气候适应体系,建议完善国家自主贡献报告、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增加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关注和投入,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50.
Record ozone loss was observed in the Arctic stratosphere in spring 2020. This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what caused the extreme Arctic ozone loss.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examined in order to show that the extreme Arctic ozone loss was likely caused by record-hig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STs) in the North Pacific. It is found that the record Arctic ozone los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extremely cold and persistent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over February–April, and the extremely cold vortex was a result of anomalously weak planetary wave activity.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weak wave activity can be traced to anomalously warm SSTs in the North Pacific. Both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show that warm SST anomal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could have caused the weakening of wavenumber-1 wave activity, colder Arctic vortex, and lower Arctic ozon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or the present-day level of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severe Arctic ozone loss could form again, as long as certain dynamic conditions are satis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