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6篇
  免费   1008篇
  国内免费   1259篇
测绘学   276篇
大气科学   1434篇
地球物理   2266篇
地质学   3741篇
海洋学   822篇
天文学   1138篇
综合类   528篇
自然地理   808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401篇
  2017年   364篇
  2016年   451篇
  2015年   309篇
  2014年   487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439篇
  2011年   471篇
  2010年   478篇
  2009年   488篇
  2008年   443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421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234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254篇
  1996年   226篇
  1995年   211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128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77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56篇
  1983年   51篇
  1982年   55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36篇
  1977年   24篇
  1976年   22篇
  1975年   23篇
  1974年   20篇
  1973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的平均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9月2—6日四川盆地中东部发生了一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利用时间平均合成分析方法对强暴雨维持期间 (9月3日20:00—5日08:00, 北京时) 的探测资料进行合成平均, 再对合成平均资料做诊断分析, 以揭示持续性强暴雨过程持续期的平均特征。诊断分析显示, 台风西进导致稳定的环流以及中低层大量的水汽输送为暴雨持续提供了背景条件。在时间平均流场上, 与暴雨相联系的中尺度系统十分显著, 它在对流层中低层表现为准东西向的中尺度辐合带, 在对流层高层表现为中尺度辐散带, 两者垂直耦合为深厚系统。此外, 在暴雨持续期间, 对流层低层大气运动表现出强烈的非平衡特征, 这种非平衡的动力强迫作用支撑着低层强辐合的维持。  相似文献   
932.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和一个雷暴单体识别、追踪和分析算法, 对2004年7月10日下午造成北京局地短时强降水的雷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偏南暖湿气流中生成的对流云团, 在北京上空迅速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个覆盖城区的β-中尺度对流超级复合体, 导致了这次强降水过程。详细分析表明, 强对流主要是来自城区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生成和发展起来的雷暴。在北京西南部的雷暴逐渐向东北的城近郊区移动和发展, 并与新生成的雷暴合并加强, 造成了石景山、门头沟和海淀部分地区的大雨。在北京东南部逐渐形成的两个小雷暴单体迅速增长并向西北方的城区移动, 在到达城区时合并且迅速加强, 但移速缓慢, 在北京城区维持了两个多小时, 造成了城区的大暴雨过程, 降水量大但空间分布不均匀。雷暴顶高度和最大反射率因子的关系呈反位相变化, 雷暴最大反射率因子出现的高度均位于0 ℃等温线之下 (≥0 ℃) 或其附近, 雷暴的中心和反射率因子权重质心也基本位于0 ℃等温线之下, 均证实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液态强降水对流系统。分析还表明, 20:00 (北京时) 左右的超强雷达回波是由大气异常传播造成的虚假超折射回波。  相似文献   
933.
SVD迭代模型在夏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SVD迭代的短期气候预测模型,通过选择适当的影响因子,建立与预测对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气象场序列的预测。分别对华北16个测站和长江中下游地区30个测站1991—2000年近10a夏季(6—8月)降水做预测试验,平均均方误差分别为0.352和0.312,平均符号相关系数分别为0.575和0.623。此研究表明,基于SVD迭代的气候预测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短期气候预测途径,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4.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郁淑华  高文良 《气象学报》2006,64(3):392-399
应用天气学、统计学原理,结合TRMM资料,分析了1998—2004年5—9月移出高原的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指出:6—8月是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中国东部天气的主要时段,它与高原低涡在高原上的活动特征及西南低涡移出高原特征均不同;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的涡源主要在曲麻莱附近、德格附近,这与高原上产生低涡的涡源不同;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的移动路径多数是随低槽的活动而向东、向东南移动,这与高原低涡在高原上多数是沿切变线移向东北不同,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不仅影响中国的范围广,还可能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涡的强度、性质会有变化,在高原以东活动时间长(≥36 h)的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前多数为暖性低涡,移出高原后多数为斜压性低涡,低涡加强、多数可产生暴雨、大暴雨;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移到海洋上,往往因下垫面不同而变化,出海后都有降水加强、多数位势高度下降的现象;移出高原后的高原低涡因东面海上热带气旋活动而少动,与其南面热带气旋活动相向而行,因季风低压少动而少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935.
用1980年以来25年绥化市初冬和春季(4 ̄5月)的气温、降水、500hPa高度场资料,对初冬气候异常偏暖,植物二次发育,次年春季发生倒春寒天气的奇异现象进行分析,特别对2004年初冬和2005年春季发生的偏暖气候和春后期低温阴雨天气作了总结。讨论初冬异常偏暖的特点与倒春寒天气的关系,试求今后这类天气气候预测着眼点。  相似文献   
936.
1问题的提出随着自动站仪器设备的启用和推广,一些由于仪器原因引起的数据差也明显地表现出来,自动站自记降水量滞后问题就是普遍存在且由于各地的观测员以及测报预审员的理解不同,其处理的方式、方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由于降水量的滞后在编  相似文献   
937.
1引言2005年1月黑龙江省地面测报业务更换业务软件,OSSMO2004取代了原来的AHDM4.0,由于OSSMO2004发报的流程和黑龙江省的发报流程不同,同时编发的航危报报文和黑龙江省规定的格式不一致,航危报还要用AHDM4.0来编发,给业务人员带来了  相似文献   
938.
We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oppler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Radiopositioning Integrated by Satellite (DORIS) technique to the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ITRF2005) by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the submitted solutions as well as that of the frame parameters, especially the origin and the scale. Unlike the previous versions of the ITRF, ITRF2005 is constructed with input data in the form of time-series of station positions (weekly for satellite techniques and daily for VLBI) and daily 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 (EOPs), including full variance–covariance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the DORIS station positions’ time-series indicates an internal precision reaching 15 mm or better, at a weekly sampling. A cumulative solution using 12 years of weekly time-series was obtained and compared to a similar 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IGS) GPS solution (at 37 co-located sites) yielding a weighted root mean scatter (WRMS) of the order of 8 mm in position (at the epoch of minimum variance) and about 2.5 mm/year in velocity. The quality of this cumulative solution resulting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wo individual DORIS solutions is better than any individual solution. A quality assessment of polar motion embedded in the contributed DORIS solutions is perform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space-geodetic techniques and in particular GPS. The inferred WRMS of polar motion varies significantly from one DORIS solution to another and is between 0.5 and 2 mas, depending on the strategy used and in particular estimating or not polar motion rate by the analysis centers. This particular aspect certainly needs more investigation by the DORIS Analysis Centers.  相似文献   
939.
GPS导航解算中常用最小二乘算法。随着高动态用户需求精度的不断提高,且由于线性化忽略高次项,初始值精度低以及差分后剩余或放大误差的存在。导航解精度很难满足高动态用户的需求。为此,本文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逼近性能。给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GPS导航算法。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真实地反映载体运动轨迹,其导航解的精度和可靠性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940.
Wiener optimal filtering of GRACE dat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e present a spatial averaging method for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gravity-field solutions based on the Wiener optimal filtering. The optimal filter is designed from the least-square minim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sired and filtered signals. It requir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wer spectra of the desired gravitational signal and the contaminating noise, which is inferred from the average GRACE degree-power spectrum. We show that the signal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pherical harmonic degree j with approximately j−b, where b = 1.5 for GRACE data investigations. This is termed the Second Kaula rule of thumb for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 The degree power of the noise increases, in the logarithmic scale,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j. The Wiener optimal filter obtained for the signal model with b = 1.5 closely corresponds to a Gaussian filter with a spatial half width of 4° (∼440 km). We find that the filtered GRACE gravity signal is relatively insensitive to the exponent b of the signal model, which indicates the robustness of Wiener optimal filtering. This is demonstrated using the GFZ-GRACE gravity-field solution for April 2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