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8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429篇
测绘学   116篇
大气科学   324篇
地球物理   360篇
地质学   817篇
海洋学   287篇
天文学   86篇
综合类   150篇
自然地理   19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本文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瓜尔胶(Guar gum)对硫化亚铁(FeS)进行了改性,以增强FeS的稳定性和迁移性。通过实验考察了3种FeS(CMC-FeS、GG-FeS、Nano-FeS)的沉降性能及其在粗、中、细砂3种介质中的迁移性能,并根据胶体过滤理论计算了3种FeS在中砂中的沉积速率及在不同介质中的最大迁移距离。结果表明:改性后FeS的稳定性较高,抗沉降性能CMC-FeS > GG-FeS >> Nano-FeS;由穿透曲线看出,3种FeS在粗、中、细砂中的穿透能力(即出流质量浓度ρi与注入质量浓度ρ0的比值)均为CMC-FeS > GG-FeS > Nano-FeS。粗砂和中砂中CMC-FeS的穿透能力明显高于GG-FeS,但细砂中二者的穿透能力相近,说明瓜尔胶的剪切稀化特性更利于GG-FeS在细颗粒介质中的迁移;FeS注入质量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更多的FeS沉积到介质中,但聚合物改性可以显著降低沉积速率,沉积速率CMC-FeS < GG-FeS < Nano-FeS;改性后CMC-FeS和GG-FeS在中砂的最大迁移距离分别是Nano-FeS的6.4倍和2.6倍,增加GG-FeS注入质量浓度对其最大迁移距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72.
首先,对比分析了ECMWF再分析资料(简称ERA)和NCEP/NCAR第2版再分析资料(简称NCEP2)计算的大气热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大气热源性质(符号)变化的规律.分析两套资料计算的大气热源差别较大的某些地区,发现ERA资料在这些地区估算的大气热源要优于NCEP2,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ERA资料.对全球大气热源性质(符号)变化规律的研究主要揭示了全球永久大气热源和永久大气热汇的地理分布特征.永久大气热源中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在赤道非洲的西部、苏门答腊岛西边的海域和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各有一个较强的永久热源中心,另外,在日本南部及其东边的太平洋上也有一永久热源中心.永久热汇地区的分布比较有规律,除了南北半球60度到两极之间为永久热汇地区外,南半球5°S~40°S各大陆西边的大洋上都有一个永久热汇中心,另外,在阿拉伯海的北端,北半球15°N~40°N之间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东部也分别有一热汇中心.  相似文献   
873.
采用纯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大陆岩石圈在拉张和底部隆起作用下的张裂现象,编制了三维粘弹性有限元程序,结果表明:(1)单纯拉张或底部隆起时不会造成岩石圈块体层间的相互滑动,不会产生不对称共轭扩张边缘,块体的中间部分总是首先被拉薄而分离,应力应变转移集中到两侧,张裂的不对称性取决于周边的约束或加载条件,张裂共轭边缘的不对称性与周边块体的作用及其它地质改造作用密切相关。(2)拉张与底部隆起同时作用时,将会造成层间的相互滑动,且应力较大。(3)介质的塑性或流变性对张裂及应力有很大的影响,如对位移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应力值降低,使层间产生相对运动,张裂以一种渐变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874.
华北块体中等地震活动平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累计频度方法,对华北活动地块Ms≥5.5地震前中等地震聚集活动区的地震做了时空扫描,并对平静现象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对各Ⅱ级活动地块采用不同的扫描方法.在强震前都表现出明显的增强、平静过程,平静的时间长短与所给定的构造区域有关。本文给出了华北3个Ⅱ级活动地块的发震模式。对各活动地块分别进行了R值检验,表明3个活动地块采用不同的发震模式均具有较高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875.
朱茂旭  谢美  于红  姬泓巍 《地球化学》2005,34(3):278-284
在一定条件下利用钠基蒙脱石 (Na- Mt)合成了 OH/Al比为 1.6的聚合羟基铝-蒙脱石 (HyAl- Mt)复合体,并研究了弱酸性和强酸化条件下 HyAl- Mt与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土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 pH在 5.0~ 9.0之间时, HyAl- Mt对氟的吸附受 pH影响小;当 pH < 4.5时,吸附能力随 pH减小迅速增大. pH 6.62时, HyAl- Mt对氟的吸附主要是络合交换机制,而 pH 3.02及高氟浓度条件下是表面吸附、矿物溶解及共沉淀-卷扫等协同作用机制,并使 HyAl- Mt具有异常高的氟去除能力.与蒙脱石粘土相比, HyAl- Mt的氟吸附能力明显提高,土壤中的 HyAl- Mt组分可有效地降低氟污染土壤中氟的迁移性并减少其生物有效性.在酸性氟污染的土壤中,氟与 HyAl- Mt相互作用还可一定程度抑制土壤的酸化.土壤酸度越大,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施用合成的 HyAl- Mt 可作为酸性氟污染土壤修复并控制土壤酸化的有效途经之一.  相似文献   
876.
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布局以在区域内整合资源、形成内部分工体系成为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文章从吉林省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入手,从不同方面分析了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吉林省产业协调发展与布局调整,并提出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加快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77.
陕西山阳县黑色岩系中中村—银花钒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玫  张复新 《中国地质》2009,36(5):1099-1109
秦岭黑色岩系中带的钒矿构成超大型规模,中村-银花钒矿是大型钒矿的典型代表,产于下寒武统水沟口组中段硅质板岩-泥板岩-粘土质泥板岩岩性转换过渡层位中.矿石根据岩性划分为硅板岩型、粘土质泥板岩型和硅质泥板岩型3种类型.矿层延长及厚度稳定,V2O5品位为0.70%~1.17%.研究查明,钒与粘土质、泥质板岩密切相关,钒在粘土泥板岩中相对富集.钒与铝、钾、铁存在较密切的地球化学共生关系.钒以钒酸盐、磷酸盐及吸附状态存在于高岭石、水云母中.研究认为,含钒黑色岩系是扬子大陆向华北大陆俯冲启动下,于早寒武世扬子大陆北缘斜坡出现在拉伸裂谷式沉积环境,发育滞留深水环境下的炭-泥-灰-重晶石-硅质含钒沉积建造,含钒的炭质硅板岩-炭质泥板岩层具有热水沉积产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878.
中国北方地区保留了晚更新世以来大量的冰缘遗迹.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 在寒区和干旱区分别出现冰缘地貌、正逆向沙化等问题, 综合不同区域的地质遗迹, 从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可进一步分析气候环境变化问题. 2008年5-7月调查中, 在鄂尔多斯和大同地区分别发现了新的砂楔和土楔;在大兴安岭生态定位研究站设立了8个钻孔和2套自动气象站, 开启了冻土、湿地、 积雪研究以及现代陆面过程对下伏冻土影响的研究;在黄岗梁地区新发现了一个冻融褶皱;调查了松嫩沙地古沙丘及古土壤活动与冻土进退的关系;发现小兴安岭地区冻土退化显著, 岛状冻土散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三江平原西部农业开发强烈改变了地表覆盖, 冻土温度升高显著, 冻土上限下降明显, 甚至厚度较薄的冻土消失. 后期工作希望通过综合、集成分析以上结果, 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冻土南界及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879.
沉积盆地地下水与油气成藏-保存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楼章华  朱蓉  金爱民  李梅 《地质学报》2009,83(8):1188-1194
含油气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可以划分为:①泥岩压实水离心流;②大气水下渗向心流;③(层间)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和④滞流四种局部水动力单元类型。通常盆地边缘大气水不对称下渗,发育向心流,中央凹陷区以泥岩为主的砂泥岩地层压实,发育离心流,大气水下渗向心流与地层压实离心流汇合,发育越流泄水。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和地下水成因控制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分布规律。在离心流和向心流流动过程中,地下水浓缩、盐化,在越流泄水区形成高浓缩、高盐化地下水。泥岩压实离心流是沉积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地层压实排水离心流过程中,由于岩性、地层、断层等圈闭使得部分油气在运移过程中聚集;在地下水越流泄水过程中有利于油气大量聚集—富集;在向心流推进过程中,早期聚集的油气可能部分被破坏,此外也可能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水动力和部分岩性、地层、断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880.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地表植被特征参数反演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Sellers等对于不同植被类型在观测的基础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光合作用有效辐射吸收系数(FPAR)或叶面积指数(LAI)与归一化标准植被指数(NDVI)的函数关系,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接收稿日期的美国卫星NOAA-16的范围为(5~65°N,60~150°E、分辨率为1 km的NDVI资料为原始资料,根据2000年10月15日至2001年10月15日期间MODIS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得到的IGBP分类系统1 km分辨率的土地覆被类型资料为辅助资料,对反演这一研究范围内的地表植被特征参数FPAR和LAI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并成功地运用于集成沙尘天气数值预报系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