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1篇
  免费   972篇
  国内免费   1216篇
测绘学   201篇
大气科学   1169篇
地球物理   1499篇
地质学   2181篇
海洋学   594篇
天文学   219篇
综合类   529篇
自然地理   61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241篇
  2016年   287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68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1.
博格达山晚石炭纪造山活动的变形地质记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主要由钙碱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博格达古岛弧是天山缝合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发育较成熟的山链 ,其演化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韧性剪切收缩 ;中生代伸展调整及新生代再造山过程。晚古生代的造山活动在博格达山有很好的地质记录 ,并以显著的韧性剪切变形带的形成和发育同造山的褶皱构造为特点。剪切变形带内同构造的石英脉中的锆石U PbSHRIMP测年结果与山链中花岗岩、辉长岩年龄颇为一致 (311~ 316Ma) ,这个年龄反映在结束洋盆散聚、碰撞焊接的晚华力西期造山过程中 ,博格达古岛弧内存在一次虽不甚强烈 ,但又较为明显的构造岩浆事件 ,其成因可能与引起石炭纪大规模裂陆式喷发的深部断裂构造重新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2.
1 Background of the new national seismic zoning map The policy of seismic disaster mitigation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prevention first. According to the law, the earthquake design for ordinary structures must fit the demand of national seismic zoning map. Seismic zoning map is the basis of the earthquake design (TANG, 1998; WU, et al, 1998). The seismic zoning map must be updated with the progress in methodology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data. There are three generations of national seis…  相似文献   
113.
Observation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at seismic stations above a swarm of small earthquakes on Hainan Island, China, and other examples world-wide, suggest that the time-delays of split shear-waves monitor the build up of stress before earthquakes and the stress release as earthquakes occur. Rock physics experiments on marble specimens also show variations of shear-wave time-delays with uniaxial pressure analogous to the field observations. The rock experiments show an abrupt decrease in time-delays immediately before fracturing occurs. Similar precursory behaviour has been observed before earthquakes elsewhere, and is believed to be important for two reasons. Precursory changes in shear-wave splitting could be used for short-term forecasting, but of greater importance may be the information such behaviour provides about the source processes in earthquake preparation zones.  相似文献   
114.
Geological,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and remote sensing comprehensive studies show that big ore-prospecting potentiality is contained in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Gangdise Mountains, Tibet.There are various mineralization types with dominant types of porphyry and exhal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ons with tectonic evolution, they ar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of metallogenic series as follows:magnmtic type (Cr, Pt, Cu, Ni) and exhalation type (Cu, Pb, Zn, Ag) ore deposit series related to Neo-Tethys oceanic crust subduction action (125-96 Ma); epithermai type (Au, Ag, Pb, Zn, Sb), altered fractured rock type (Cu, Mo) and skarn rock type (Cu) ore deposit series related to arc-continental collision; porphyry type (Cu, Mo), cryptoexplosion breccia type (Cu, Au, Pb, Zn), shear zone type (Au, Ag, Sb) and skarn rock type (Cu, Fe) ore deposit series with relation to post-orogenic extensional strike-slip. From subductive complex to the north, zoning appears to be crystallization differentiation type (segregation type)-shear zone type (altered rock type)-skarn rock type, epithermai type-porphyry type-porphyry type and exhalation type-exhalation type-hydrothermai filling-replacement type.The ore deposit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aces from the same source, parity and multi-stage, hypabyssal rock from the deep source and poly genetic compound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15.
一次与西南低涡相联系的低空急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智  高坤  翟国庆 《大气科学》2003,27(1):75-85
梅雨期西南低涡的东移发展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加强有密切关系,作者采用中尺度模式对一次西南低涡及其伴随低空急流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大巴山地区低空急流先于西南涡东移发展;西南低涡及低空急流的生成发展在开始阶段与中层(400 hPa)的弱辐散密切相关;南风分量在西南低空急流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起着更为主动的作用;南风分量增大中心位于南风分量中心的前方,促使南风分量中心东移;南风分量的动量方程收支分析表明水平平流项和产生项是促使南风分量变化的主要作用项,水平平流项和垂直平流项大部分相互抵消,科里奥利项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其他项的值较小,在个别阶段和地区行星边界层项的作用在低层也较大.  相似文献   
116.
南海上层海洋热结构的年循环与半年循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海季风试验(SCSMEX)期间南海内区的三个ATLAS(Autonomous Temperature Line Acquisition System)锚碇浮标资料(1998年4月~1999年4月),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对南海上层海洋水温年循环、半年循环加以分离,发现无论在年循环还是在半年循环尺度上,18°N附近SCS1站与13°N附近SCS3站的水温变化次表层与表层呈反位相;15°20′N附近SCS2站水温变化基本上次表层与表层同位相.这说明不同区域上层海洋热变化受不同的正压与斜压模态控制.其次,SCS2、SCS3两点水温年循环振幅均在次表层达到极值;而SCS1在表层达到极大值,在100 m深度达到次极大值.3个站位水温半年循环振幅极值均出现在次表层内,这说明该层内的水温半年循环在温度变化趋势中所占的权重比在表层的权重大.  相似文献   
117.
天气学和天气预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面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气团、锋面、梅雨、寒潮、阻高、副高、暴雨、高低空急流、亚澳季风区内涡旋和对流等现象的天气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在短中期天气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领域在模式发展和改进以及在数值模拟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同时指出模式发展和预测在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8.
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总结了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的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在防止和减轻中尺度暴雨灾害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9.
全球增暖的另一可能原因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是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等)运动的最终能量源,地球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不能不与太阳活动有关.目前,普遍将全球增暖归结为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这无疑是有一定依据和有道理的.但从科学上来讲,人类活动所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并非是唯一原因.基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从太阳活动的观点所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太阳活动也可能是引起近世纪全球增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和引发地磁场变化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地球磁场的变化将可通过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而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0.
广西异常暴雨天气事件之异常指数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安宁  陈业国  吴兴国 《气象》2003,29(1):46-48
对广西异常暴雨天气事件之“异常指数”的设置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暴雨天气事件中过程日最大暴雨范围,过程持续时间,过程强降雨,特强降雨发生范围等四项异常分指数,然后统计同一过程分指数之和,得总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别选出了4-10月各月广西异常暴雨天气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